专有名词_中国孔子网

和一不争说

提倡群体内部人际关系和谐、反对纷争的学说。主张有道德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由异趋于谐调,实现行为的有节一致;反对因利而斗、因异而争的人际关系的紧张状态和社会秩序的被破坏;并且论证了这...

日期:2017-07-28

劳心劳力

儒家关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学说。

日期:2017-07-28

合群论

儒家主张按礼法划分等级名分、组织社会的理论。又称明分使群论。

日期:2017-07-28

兵贵伐谋说

儒家关于在战争中重视谋略的思想。

日期:2017-07-28

先礼后兵说

儒家军事思想中,以礼制为规范实施建军和用兵的学说。

日期:2017-07-28

仁者无敌说

儒家关于正义战争必胜的学说。儒家根据战争性质决定战争胜负的观点,认为以至仁伐至不仁,仁义之师所向无敌。

日期:2017-07-28

人和说

儒家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的观点。

日期:2017-07-28

用兵附民说

儒家关于处理兵民关系问题而提出的兵以民为本的思想。

日期:2017-07-28

禁暴除害说

儒家以仁义为本,用战争禁绝暴政,消灭祸害的学说。

日期:2017-07-28

儒家军事思想

儒家关于军事和政治、经济的关系以及战争观、治军思想、谋略思想等的理论和学说。

日期:2017-07-28

均平说

在封建等级式的政治秩序和阶梯式的财产占有的前提下,实行财富分配的大致均衡的主张。中国古代,特别是古代儒家所提出的一种影响深远的经济、政治思想。

日期:2017-07-28

开源节流说

战国时荀子提出的关于增加收入、调节流通、节省开支的理财理论。主要讨论财政、生产(尤指农业生产)及二者关系。

日期:2017-07-28

扶商惠工说

先秦时期,特别是西周、春秋时期鼓励人们从事工业和商业生产活动的主张。

日期:2017-07-28

轻徭薄赋说

中国古代历史上要求国家政权减少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经济学说。主张轻徭薄赋者不限于儒家,但以儒家鼓吹最力,影响也最大。尽管轻徭薄赋在实践中并未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但它却是秦汉以来的思想家们反...

日期:2017-07-28

限田说

西汉时期为限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而提出的一种土地制(田制)思想。所谓限田,就是按照各人的官阶、品级、地位,限制占有土地的最高额。限田说由汉武帝时期儒学代表人物董仲舒首先提出,它的产生则存在着一定的现...

日期:2017-07-28

井田说

日期:2017-07-28

分田制禄说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为解决君、臣、民之间的土地关系问题而提出的经济学说。“分田制禄”一语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日期:2017-07-28

重农论

荀子强调农业在中国古代国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

日期:2017-07-28

儒家经济思想

儒家关于社会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学说、理论、观点。其内容涉及生产、分工、分配、消费、贸易、流通、财政税赋、土地等众多经济环节;其核心是义利问题。

日期:2017-07-28

忧患意识

对国家民族患难与民众疾苦的忧虑。是儒家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忧己患名,优生惧死等,也表现为一种忧患意识。儒家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忧患意识的主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意识之一。

日期:2017-07-28

修身为本论

儒家的道德修养主张。儒家重视人的自我道德修养,以为自我道德修养是治人的基础。

日期:2017-07-28

华夷论

儒家对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夷各少数民族关系的看法。又称夷夏之辨。

日期:2017-07-28

王霸论

儒家对王道政治和霸道政治的看法。亦称王霸之辨。

日期:2017-07-27

诛伐说

儒家的战争学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日期:2017-07-27

出处进退说

儒家对出仕或隐退的看法。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

日期:2017-07-27

纳谏说

儒家关于君主应采纳臣下批评建议的论说。纳谏包括两个方面:即做为在上者(君)要勇于纳谏;而做为在下者(臣)要敢于谏争。

日期:2017-07-27

举贤说

儒家推举任用贤才的主张。贤属于德,才属于能,举贤才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做官。

日期:2017-07-27

君道论

关于君主要遵循为君之道的主张。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序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礼。因此,儒家十分重视君道。君道论在儒家政治思想中占有首要的地位。

日期:2017-07-27

教民说

儒家对百姓实行人伦道德教化的学说。基本思想是用封建人伦道德为行为规范,教化百姓,以达到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目的。主张以富民、养民的仁政德治(见富民说、养民说)为实施教化的基础,强调以己正人,以政正人。

日期:2017-07-27

富民说

儒家关于富民是富国之本,民富则国富的学说。儒家仁政德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民富是礼乐教化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富而后教,才可使人向善,遵礼守法。富民是王者之治,保证农民有固定的田产,吏治清廉,轻徭...

日期:2017-07-27

养民说

儒家关于民为邦本、厚生养民是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础的学说。儒家仁政德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政的首要任务在养民。养民的主要措施是保证农民有维持生存的田产和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其中亦包括道德教化的内容。

日期:2017-07-27

贵民说

主张民惟邦本、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君主更为重要的学说。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期:2017-07-27

仁政说

主张对人民实行仁爱、反对暴政的学说。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期:2017-07-27

德政说

儒家主张以道德教化而不以法制刑罚来治理政事的政治学说。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期:2017-07-27

儒家政治思想

儒家对国家生活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儒家一贯重视政治,把君臣关系置于人伦之首,认为政治生活的目的和功能,在于防止争夺和混乱,使人类过正常的有秩序的群居生活。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政治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日期:2017-07-25

圣人论

儒家关于最高的人格典范——圣人的学说。圣人论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期:2017-07-25

君子论

儒家关于理想人格的学说。君子是具有儒家的理想人格的人。其地位次于圣人,与贤人相当。历代儒家关于君子的论说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期:2017-07-25

人性论

儒家关于人的本质、基本属性的理论。自孔子开始,儒家基本上是以人伦道德的自觉能动性为人类的本质属性、本性。

日期:2017-07-25

诚心说

儒家关于真实无妄、诚信不欺地进行伦理道德自我修养的学说。其内容主要是论述诚意为正心之前提,修身之基础。

日期:2017-07-25

践履说

儒家关于躬行道德义理的学说。“践履”这一概念、范畴,最早见于《诗经·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意本为足踏地之意,后引申为躬行、践行、实行。

日期:2017-07-25

省身说

儒家关于“反身内省”的修身方法的学说。是由孔子最早提出来的。

日期:2017-07-25

经权说

儒家关于如何处理常道与变通二者关系的哲学学说。经,常道;权,变通。犹当今之原则性与灵活性。关于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思辨,是现代人的思想,古代儒家的经权说与之有相似之处,但是不完全相同。

日期:2017-07-25

中和说

儒家提倡的一种哲学学说。它的意义比较复杂,既有宇宙论的意义,也有方法论的意义,又有伦理道德的意义。孔子和孔子之前分别有“中”与“和”两个概念。至《中庸》始将“中”与“和”二字连用,正式出现中和的概念。

日期:2017-07-25

气节论

儒家关于志气和节操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气节即志气和节操,指坚持正义、不畏强暴,不贪私利的道德品质。志气,是指追求真理的决心和勇气或要求做成某件事的气概;节操,是指高尚品德和优秀品质的操守。

日期:2017-07-25

荣辱观

儒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光荣和耻辱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荣与辱是揭示社会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意义的评价和内心感受的一对范畴。

日期:2017-07-25

苦乐观

儒家关于人生经历中痛苦与快乐体验的基本观点。苦与乐是反映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过程中不同主观体验的范畴。凡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相悖所引起的主观体验就是苦;凡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相符所引起的主...

日期:2017-07-25

义命观

儒家对于人合于道的所为和人所不能左右的人生际遇及二者关系的看法和对它们所持的态度。义是指人为而言,但不是随意而为的为,而是合于道的应当为的为。命是指与人为相对应、人为不能左右的个人际遇。义命,主要...

日期:2017-07-25

义利观

儒家对义与利两概念的含义及其关系的看法,大体从三个角度出发:一是个人做事之态度,二是个人人格之修养,三是统治者治国之方针。

日期:2017-07-25

理欲观

儒家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根本观点。亦即天理人欲观。

日期:2017-07-25

性情观

儒家在认识人本身的过程中,对人的本性与情感之间相互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日期:2017-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