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伦理_中国孔子网

苦乐观

来源:作者: 2017-07-25 15:38:00

  儒家关于人生经历中痛苦与快乐体验的基本观点。苦与乐是反映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过程中不同主观体验的范畴。凡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相悖所引起的主观体验就是苦;凡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相符所引起的主观体验就是乐。

  在中国历史上,曾形成许多不同的苦乐观:有极端纵欲的苦乐观,也有禁欲主义的苦乐观;有以肉体和感官的满足为真正的快乐,也有以精神的愉悦和满足为真正的快乐;有以为苦乐在现世者,也有以为苦乐在来世者等等。儒家的苦乐观总的说来是承认欲,但主张节制欲;强调精神上的追求和欢愉,重义重礼、讲仁讲诚,反对过分追求利益和欲望。儒家的一些代表人物力图揭示苦与乐的真实内容,对苦与乐做了多方面的剖析;同时,把苦与乐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和人的志向抱负结合起来,有着较为丰富的内容。

  先秦儒家的苦乐观 孔子认为,提高道德修养、丰富精神生活是很大的快乐。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叶公间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汝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述而》)在孔子看来,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是高尚的,追求道德完美是快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还认为,快乐就是循理办事,不违理,不强求。《荀子·子道》中载道:“子路问于孔子曰:‘君子亦有忧乎?’孔子曰:‘君子,其未得也则乐其意;既已得之,又乐其治,是以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者,其未得也,则忧不得;既已得之,又恐失之,是以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也。’”孔子还曾对不同的快乐做出了区分,指出令人快乐的事并非都是好事,这一思想十分深刻,且带有一定的辩证色彩。他说道:“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论语·季氏》)孔子也把苦乐问题与日常生活结合起来,认为日常学习、会友、修身等都是很大的快乐,“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这一名言影响深远,至今仍对人们具有启发意义。

  孟子把诚看成是最大的快乐。他说:“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孟子概括了快乐在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内容和体现,指出:“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同上)这一概括,是有其合理性的。

  宋代及其之后儒家的苦乐观 在宋代,程颢、程颐提出了他们的苦乐观。他们认为:“圣人未尝无喜也,‘象喜亦喜’;圣人未尝无怒也,‘一怒而安天下之民’;圣人未尝无哀也,‘哀此茕独’;圣人未尝无惧也,‘临事而惧’;圣人未尝无爱也,‘仁民而爱物’;圣人未尝无欲也,‘我欲仁,斯仁至矣。’但中其节,则谓之和。”(《二程集·外书》卷十)。二程在此主张对苦乐要有所节制,以和为贵。程颐还认为,按照事物的规律办事就坦荡快乐。他说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循理,故舒泰荡荡然。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二程集,经说》卷六)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范仲淹,他的苦乐观对后人影响极大,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他说:“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范文公文集·岳阳楼记》)陆九渊也曾言及苦乐。他说:“以道制欲,则乐而不厌,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陆九渊集》卷二十二《杂著,杂说》)陆九渊也是以追求精神享受为快乐的。

  梁启超在苦乐观上对前人有所超越。他对肉体与精神之苦乐,有着辩证的理解。他说道:“物质上之欲唯患其多,精神上之欲惟患其少。”(《自由书·无欲与多欲》)“真苦真乐必不存于躯壳,而存于心魂,躯苦而魂乐真乐也;躯乐而魂苦真苦也。”(《德育鉴·存养》)梁启超继承了儒学的传统,同样认为增强道德意识、提高精神境界而获得的快乐是最大最高的真正快乐。

  历史意义 儒家的苦乐观与其重视人生修养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在内容上,儒家的苦乐观从多方面多层次地揭示了苦与乐及其相互关系,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其中,有些内容已凝结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沉淀为中华民族的基本心态,激励着一代代的后来者。然而,儒家的苦乐观理论结构上不够严密和完备,内容也不够详尽。它仅仅从纯主观的体验去评价苦乐,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