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成败毁誉,主要是由人造成的,并非天意所决定。中国古代哲学命题。
中国古代人们利用蓍草揲数取卦以预知人事之吉凶的宗教活动。占筮带有迷信成分,但是《周易》的筮、卦、爻、辞中含有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易书中64个六画卦的总称。
中国古代易书中8个三画卦的总称。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有三种易书,名叫《连山》《归藏》《周易》。三种易书都有八卦和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由八卦重合而成,故八卦又叫经卦,六十四卦又叫别卦。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间物质构成的5种元素水、火、木、金、土。
《尚书·洪范》提出的治理国家必须遵循的9条大法。据说是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灭殷后,殷遗臣箕子与周武王论述天人关系时提出的。
上天的大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时可以改变的。中国古代哲学命题。
上天也要以人民的意志为意志。中国古代哲学命题。
上天对于下民是没有亲疏之别的,唯独有德的人才能够得到辅佑。中国古代哲学命题。
尊崇上天,爱护百姓。西周初期周公旦倡导的社会政治主张。
西周初年关于君权神授的哲学命题。
古代哲学范畴。本意为颠。《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中国古代哲学家或用以表示自然之天,或用以表示至上神,或用以表示义理之天。是自然之天还是有意志之天,反映出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在中国哲...
古代教育的六种科目,即礼、乐、射、御、书、数。
古代天子将土地、爵位、封号赐与宗室子弟或宗亲贵族,建立诸侯邦国,以为天子的屏藩。按照古史传说,黄帝建万国。《尚书·尧典》记载:尧时有方伯、师长之职。夏、商、周三代都分封诸侯,建立邦国,实行封建制,...
古代宗法制度的略称。在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中,大夫、士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的有尊卑、上下等级关系的社会政治、伦理体制称为“宗法制度”。
在历史上,儒学与民间宗教的关系比较特殊。儒学家们大都站在维护封建秩序的正统立场上,对民间宗教持批评态度。但是,到了明清时代,儒学中的阳明心学左派,却出现了从儒学团社的宗教化,最后走向民间宗教的现象...
伊斯兰教要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长久生存、发展下去,就只有向儒学靠拢,使其教旨与儒家学说相适应。
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与儒学既有互相对抗、互相排斥的现象,也有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现象。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佛三家,曾出现相互趋近、融合的现象。
儒主人世有为,倡“修、齐、治、平”之道,贵阳刚之气。道主清静无为,倡全性长生之道,是为阴柔。两者相互排斥又彼此融合的历史,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两大根干。
佛教在东汉明帝时由西域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得到广泛传播,至隋唐时而达到鼎盛,对中国文化思想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因为信仰的排他性,佛学自然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学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
中国思想史上两种不同的而又互相联系的学问和学派。又称“儒玄”或“玄儒”,盛行于魏晋南朝时期。
阴阳家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心思想的学派。它和儒家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法家是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发展于战国时的李悝、商鞅、申不害,而由韩非集其大成的学派。儒学与法家在战国时期皆为显学,儒法二家在学术思想上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
中国传统哲学中两大思想流派。在历史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思想史上两个对立的学派。常简称为“儒墨”,或着眼于两家创始人而称其为“孔墨”。
类似“原子”的概念。
易学关于取象自然形构制器以行人道的理论。是关于创造和发明程序的理论。
明清之际科技著作家宋应星在其《天工开物》中阐发的技术经济观。主张通过人巧与自然力的互补结合开发物产、繁荣经济,以技术是沟通人类与自然的桥梁的见解发展了儒学的“天人合一”思想。
儒学传统中相当于自然科学的学问。由博物学与格物致知观念相互影响而形成于宋末,西学东渐后它成为连接传统科学和近代科学的桥梁。
从数理角度研究《易》学的学说。以邵雍的先天学为代表。邵雍同代人,稍少邵雍的程颐曾说:“尧夫欲传数学于其兄弟,其兄弟那得工夫,要学须是二十年工夫。”(《宋元学案·百源学案》引)它是易学象数学发展的产物。
研究万事万物规律的学问。源出邵雍《皇极经世书·观物外篇》:“物理之学,或有所通或有所不通。不通可以强通,强通则有我,有我则失于理而入于术。”但这里的“物理”的内涵并非等同于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之“物...
主张以实事检验假说,由实践获取真知识,凭实证确认理论的方法论。由“效验”“测验”“试验”“质测”“实测”等概念发展而成。
以功能模型为参照的对事物进行分类和类比推理的理论。源于《易传》,在对于自然现象的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并发展,形成由据象归类、取象比类和运数比类为构架的系统性的方法论。
以符号系统及其内蕴的数学规则,表征事物的变化和关联的学说。以阴爻和阳爻两个符号组合而成的八卦和六十四卦符号系统及其以自然数奇偶性为基础的数字学,作为象数原理的基本研究内容由历代易学家持续不断的研究...
事物以气为中介相互关联,基本规则是同类相感的学说。
一切自然过程都终而返始的学说。
世界上的事事物物都是从唯一的本原生化而出的学说。
科学的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动力和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外在条件。儒学作为中国传统科学发展的外在文化条件之一,由于其自身几经演变且分化为多种支派,它与科学的互动关系是很复杂的,加之科...
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论题。
感物生情并引导或影响他人的情感意向的学说。儒家美学关于文艺创造的理论。它从根本上概括了儒家对文艺创造的基本看法。
儒家将自然物的属性特征与人的道德精神品质做形象比拟的学说。含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关于主客观协调而无过无不及,人与自然、个体与社会和谐统一而形成美的儒家美学理论。是儒家关于美的本质的根本性看法。它对中国古代美学产生了深远、广泛、长期的影响。
中国美学在评论审美与文艺创造时使用的重要范畴。雅俗观念由儒家美学提出,其后从道家而来的魏晋玄学的美学特别重视雅俗问题,并赋予了它以和儒家美学不完全相同的含义,对后世中国文人的审美观念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儒家美学关于美与天地的阳刚阴柔的关系的理论。包含了儒家美学对美的两大基本形态——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区分。
中国美学关于文艺创造中虚实问题的理论。相对而言,道家、禅宗美学对虚实问题讲得更多一些。但儒家美学也有自己的虚实观,而且有它的独立贡献,不是道家、禅宗的观点所能代替的。
儒家美学关于文艺创造、欣赏中象与意的关系的理论。
儒家关于“文”与“质”的关系的论述。在儒家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孔子关于美善关系的观点。在儒家美学中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儒家美学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一大美学系统。其他各家美学虽然各有贡献,但始终未能取代儒家美学的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