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中彼此应遵守的行为常规。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为孟子所明确首倡。
天赋予人的道德品格与人在社会上的官职禄位。孟子用以标示“德”与“位”关系的两个相对的概念。
人具有与生俱来的趋善的本性。孟子人性学说中的重要命题。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孟子伦理思想的命题。
孟子标示理想人格内涵的用语。语出《孟子·滕文公上》:“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关于人生价值观的看法。语出《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有德有志有识之人所具有的自信自强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心思趋善的良能与耳目等生理感官欲求。孟子心性论的一对范畴。
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孟子心性论、道德修养论和先验人性论中的基本概念。
仁、义、礼、智4种善性的端绪或萌芽。孟子伦理思想体系的范畴。
儒家思想体系中4个并列又相关联的伦理道德范畴,亦即儒家的“四德”。
孟子关于心性修养的范畴。性,本指人性,这里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根本特征;命,指不可抗拒的客观决定力量。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根本善,乃性所固有,非本来无有而勉强练成的。
人应发挥主观努力,确立人生奋斗目标,培养身心,完善自己。孟子心性学说中的一个范畴。
孟子关于精神境界中“物”“我”关系的哲学命题。
孟子关于心性天命学说的哲学命题。指的是由内省本心、扩充善性以达知天命的修养方法和认知方式。
孟子关于天人关系的哲学命题。“诚”的观念渊源于《论语》“忠信”思想,即尽心真实之意,在儒家思想传统中,“忠信”即“诚”是一种“善德”。孟子以“诚”的观念把“人道”和“天道”连接起来,就赋予“诚”这...
孔子办私学时所收的学生。据传孔子有弟子3000人,贤人72位。他们分别来自春秋时期的鲁、卫、齐、秦、陈、宋、晋、楚、吴、蔡、燕等国,不明国籍者有10多人,其中年龄最大者比孔子小4岁,如秦商;最小者比孔子小53...
孔子提出作为治学方面需要杜绝的四种弊端,即遇事不要任意猜测,看问题不要一成不变,为人不要固执不化,办事处理问题不要凭个人主观。《论语·子罕》载:“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称之为“四毋。”
儒家精神世界中最高道德和理想人格的体现者。孔子说:“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有君子,有贤人,有大圣。”(《荀子·哀公》)荀子也说:“上为圣人,下为士君子。”(《荀子·儒效》)在儒家所建构的人间秩序...
在生活富足的基础上进行教育和教化。孔子教育思想中一项带有策略性的重要命题。
匡正等级名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名分、名实问题的争议而产生的概念,学说。
用道德教化来治理人民。历史上称为德治。孔子儒家主张治国的基本原则。命题出自《论语》的《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孔子对诗、礼、乐三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所做的论断。语见《论语·泰伯》:“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通过读书或观察事物而获得知识谓学;在获得初步观感知识的基础上,再思考分析问题谓思。孔子在认知问题上使用的一对范畴,两者之间是互相配合,互相促进。
为提高和完善自己而学习。中国古代对学习目的的一种表述。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这是他将古今学风对比之后,得出为己与为人两种不同的结论。
生来就具备知识与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孔子提出的认知来源的两种途径;亦指据认知来源不同而划分的两类人。
温习旧有的知识,从而获得新的体会或新的知识。孔子提出的增加新知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不受贵贱贫富条件的限制,人人都可施教。孔子的教育主张。
孔子对诗的社会功能的概括。语见《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孔子对智者和仁者不同性格特征的表述,说明了人格美与自然美的对应关系。语见《论语·雍也》:“知(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欢乐而不过分,忧怨而不伤身。意即不失情性之正。孔子对《诗·周南·关雎》的评语。
归于情性之正,也就是符合儒家的礼义标准。孔子对诗三百篇的总评。
孔子对乐提出的最高理想,即要求文艺作品达到完善的政治内容和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文指文华,或外在的文饰;质指质朴,或内在的品质。孔子学说中的一对基本概念。
人的本性与习俗影响。孔子关于人性问题的一对范畴。
仁义与利益。反映孔子伦理思想与价值观念的一对重要范畴。不同的义利观,成为后世儒家有争议的道德人格标准。
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为人处世。中谓中正、中和,庸谓常、用。孔子提倡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和道德实践原则。
孔子对言行不符,伪善欺世之人的贬称。
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儒家所倡导的五种美德。
智慧、仁义、勇敢。儒家提倡的三种最高的道德标准。
忠诚,讲信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孔子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政治道德伦理规范,提倡人们需要具备的思想品德。
人际间的和谐关系最为可贵。孔子政治伦理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孔子表述为仁的途径和方法。仁与礼结合形成儒家的仁礼统一观。
中国古代用以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礼节仪式与行为规范。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仁是主观修养,属内心自觉;礼是客观规范,属外在约束。
忠诚、忠厚与宽恕。儒家的伦理哲学范畴,是孔子一生行道的原则。当孔子对曾参说到“吾道一以贯之”时,有的门人不够理解,曾参就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用“忠恕”二字作为孔子毕...
儒家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规范。孔子政治伦理哲学思想的核心。按《说文》的解释,其字从人二,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孔子运用这一范畴时有多层次的含义,构成完整体系与丰富内容。
孔子对于鬼神所持态度的一种表述。殷、周以来,鬼神观念为一般人所认可,但“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对鬼神采取回避态度。
决定人生际遇贵贱祸福的,无法避免的,不可捉摸而又带有必然性的某种异己力量。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孔子有时与天连用称为“天命”,有时单独称“命”,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儒家关于宗法制度中家族亲属系统和丧服礼仪的主张。
儒家围绕着中国古代按照血缘亲疏规定嫡庶系统的社会制度所发挥的观点。是儒家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