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政经_中国孔子网

举贤说

来源:作者: 2017-07-27 12:02:00

  儒家推举任用贤才的主张。贤属于德,才属于能,举贤才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做官。

  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儒家举贤才是由孔子提出的。《论语·子路》载:“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举贤才”是施政的重要内容和条件。在当时诸侯竞争的时代,各集团都要积极收揽人才,你不举,别人要举,因此孔子说:“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这说明尚贤已成时代潮流。尚贤与推行政事关系密切,贤能在位才能出现好的政治局面。《论语·为政》载:“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这里所说“直”即贤才,而“枉”则为邪佞小人。进贤退佞,人民拥戴;进佞退贤,人民反对。关于“举直错诸枉”,孔子弟子子夏曾做出解说。《论语·颜渊》载:“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未达。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子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选于众,举皋陶,不仁者远矣。汤有天下,选于众,举伊尹,不仁者远矣。”,这里将“举直”说成“举皋陶”和“举伊尹”,可见“直”者即贤才。舜举用皋陶,汤举用伊尹,使虞舜,成汤时期政治清明。子夏所说“不仁者远矣”与上面孔子所说“能使枉者直”相对应,是说贤者在位,不仅可以退不肖,而且经过教化可使“枉”者不仁者转化为直为仁。这说明任用贤能可起移风化俗的作用。孔子反对压制贤才,他说:“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论语·卫灵公》)臧文仲,鲁国大夫,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与他同时的鲁国贤人柳下惠没有得到重用。孔子认为是因为臧文仲知贤不举,严厉指责臧文仲为“窃位”。这说明孔子主张爱贤,反对嫉贤。

  贵德尊贤礼贤下士 孟子发展孔子尚贤思想,提出:“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孟子·公孙丑下》)这里所说“爵”指贵贵,“齿”指敬长,“德”指尊贤。三者并列,而有德者则可以辅世长民、治国安邦。这样更为突出了尚贤的地位。在战国争雄时代,要强国必须尚贤。孟子说:“仁则荣,不仁则辱。今恶辱而居不仁,是犹恶湿而居下也。如恶之,莫如贵德而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国家闲暇,及是时,明其政刑,虽大国必畏之矣。”(《孟子·公孙丑上》)国家行仁义则强盛,不行仁义则卑辱,而要行仁义则必须贵德尊贤,使贤才在位,则政治清明,国家强盛,而敌国虽大亦不敢觊觎于我。孟子还说:“用下敬上,谓之贵贵,用上敬下,谓之尊贤。贵贵尊贤,其义一也。”(《孟子·万章下》)贵贵和尊贤并提,说明当时任用贤才已突破贵族世袭制度,选贤已不受出身贵贱限制。孟子说:“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孟子·告子下》)这里所举大贤皆出身微贱,来于农工商士等平民阶层,有的甚至是奴隶。孟子强调君主要招揽人才,必须礼贤下士,他说:“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孟子·尽心上》)贤王好善忘势是不以势迫人从己;贤士乐道忘势,是不慕权势,不屈从人之势。因此,王公必须礼贤下士,才能招致人才。孟子已具有贤者为王者之师的思想,他说:“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孟子·公孙丑下》)孟子这里所说“将大有为之君”是指创业英雄。他生当战国时代,希望遇到这样的英雄,借以实现推行王道的抱负。孟子还说:“圣人百世之师也。”(《孟子·尽心下》)王者要有王者之师即不召之臣辅佐,方能成就大业。孟子这些思想启发了后世之创业者,他们为收揽人才,能以贤者为师,而致谦恭尽礼。

  破格用贤 荀子适应战国末期形势,更为主张破格选用贤才。他说:“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也,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荀子·王制》)荀子这个主张带有新的时代特征。战国末年秦统一天下前夕,郡县制已取代封建制,世官世禄制度进一步被打破,王公士大夫子孙落为庶人,庶人子孙升为卿相士大夫,已成为相当普遍的社会现象。荀子还明确反对“爵赏踰德,以族论罪,以世举贤”(同上)。这都是反对贵族世袭制度。在任用人才方面,荀子主张:“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同上)这样破格选用人才,更说明当时争夺天下在任用人才方面之迫切。

  择才而用在君以身许国在已 先秦儒家尚贤主张为后儒所发扬,以破格用人为儒家的传统思想,如宋儒司马光说:“选举之法,先门地而后贤才,此魏晋之深弊,而历代相因,莫之能改也。夫君子小人,不在于世禄与侧微,以今日视之,愚智所同知也。”(《资治通鉴》卷一百四十《齐纪六·高宗明皇帝中》)选士受门第限制,这是荀子所反对的“以世举贤”。汉魏晋以来,选举制虽历经改变,然而以门第进退人才的弊病始终未能消除,故司马光发此议论。宋儒程颐亦说:“古者使以德,爵以功,世禄而不世官,故贤才众而庶绩成。及周之衰,公卿大夫皆世官,由是败矣。”(《河南程氏粹言》卷一《论政篇》)此处所说“世官”亦指贵族世袭制度。此一制度阻碍任用贤才,造成政治腐败。程颐还发挥孔孟出仕为行道和待礼而后出的思想,他说:“择才而用,虽在君;以身许国,则在己。道合而后进,得正则吉矣。汲汲以求遇者,终必自失,非君子自重之道也。故伊尹、武侯救世之心非不切,必待礼而后出者以此。”(《河南程氏粹言》卷二《君臣篇》)贤者出仕是为行道,道合而进,不合则退,不为功名利禄而失自重之道,这也是儒家出处进退的原则。二程均强调君主知人任贤最为重要,如说:“不知人,则所亲者或非其人,所由者或非其道,而辱身危亲者有之,故‘恩事亲不可不知人’。故尧之亲九族,亦明俊德之人为先,盖有天下者,以知人为难,以亲贤为急。”(《河南程氏遗书》卷四《游定夫所录》)知人任贤为国家政事的根本,任人是否妥当,关系社稷兴亡,因此说亲者非其人,由者非其道,而易生辱身危亲之患。这是警告君主要认识尚贤的重要。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