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政经_中国孔子网

人和说

来源:作者: 2017-07-28 16:35:00

  儒家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的观点。

  孔子的弟子有若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的思想。孟子把这一思想运用于战争,提出了人和说。他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所谓的“天时”指阴阳寒暑是否宜于攻战,“地利”系指高城深池山川险阻,“人和”则是指人心所向,内部是否团结。“得道”意指得治国之道,即行仁政。“仁,人心也。”(《孟子·告子上》)因此,“得道”亦可演绎为得人心。据此,这段话的意思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譬如有一座小城,每边长仅三里,外郭也仅只七里。敌人围攻它,而不能取胜。在长期围攻中,一定有合乎天时的战役,却不能取胜,这就是说得天时却不及占地利。又譬如,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不是不锐利,甲胄不是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然而一经进攻便弃城逃走,这就是占地利不及人和。上述两个例子说明,限制人民不必用国家的疆界,保护国家不必靠山川的险阻,威行天下不必凭兵器的锐利,关键在于是否行仁政,得人心。行仁政就会得到广大百姓的支持、帮助,否则就会失去百姓的支持、帮助。用得到全天下支持、帮助的力量去攻打亲戚都反对的人,那么,仁君或者不战,若战则必然胜利。孟子就战争中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关系,深刻地说明了战争的主导因素是人,是人心的向背。其实质,也就是以力服人抑或以德服人。

  孟子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仗恃实力假借仁义之名进行征伐可以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凭藉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实行仁义则可以使天下归服,这样做不必以强大国家为基础。例如汤和周文王虽然各只有七十里和百里的土地,却因实行了仁政,而使人心归服。所以说,仗恃实力来使人服从,并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只是因为对方实力不够;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才会使人心悦诚服,就像七十多位弟子归服孔子一样。《诗经》所说的“从东从西,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就是这个意思。

  孟子强调人心的向背,强调内部团结的人和说,为后来的儒家所继承,如荀子说:“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天下归之之谓王,天下去之之谓亡。”(《荀子·王霸》)杜佑说:“君臣和同勇而欲战者胜,故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孙子十家注》)人和说也影响了当时及后来的一些兵家或者被他们所继承和发挥。例如,吴子说:“是以有道之主,将用其民,先和而造大事。”(《吴子·图国第一》)孙膑说:“间于天地之间,莫贵于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不得,虽胜有殃。”(《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月战》)《淮南子·兵略训》则说:“举事以为人者,众助之;举事以自为者,众去之。众之所助,虽弱必强;众之所去,虽大必亡。”认为进行战争是为了人民的利益,群众就拥护;进行战争是为了国君的私利,群众就反对。有群众拥护,虽暂时弱小也必定会强大;遭到群众反对,虽貌似强大也必定会灭亡。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