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群论
儒家主张按礼法划分等级名分、组织社会的理论。又称明分使群论。《说文解字》:“群,辈也。从羊君声。”段玉裁注:“朋也,类也,此辈之通义也。……羊为群,犬为独。引伸为类聚之称。”(《说文解字注》四篇上,羊部)合群即组织社会。儒家主张以礼法划分等级名分,组织社会,此即明分使群。荀子对合群论的论述最为详尽。他说:“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荀子·富国》)
荀子认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人之所以贵于万物,一是由于“人有义”,即人有道德而其他物类没有道德;二是由于人懂得合群之道,能结成社会(合群),利用和战胜自然。义以合群成为人类高于物类且战胜物类的本质特征。他说:“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同上)合群是胜物的前提,而明分则是合群的关键。荀子从性恶论出发,认为一个没有度量分界的社会,必然充满混乱、争夺和战争,其结果使社会解体,从而使人类丧失战胜万物的能力。他说:“人生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同上)又说:“欲恶同物,欲多而物寡,寡则必争矣。……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荀子·富国》)由于“欲多而物寡”,人类必然会陷入争斗。为了限制争端,荀子主张“明分”,即划分等级名分,明确社会分工,从而协调人与人,人与群的社会关系,形成统一整体。他说:“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圣王。”(《荀子·非相》)“分”是组织社会的根本法则,“礼”是规定名分的基本标准。主张通过礼制为社会立法,调整人群秩序,解决物欲矛盾,使社会归于治。他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礼”的本质作用在于解决“欲多而物寡”的矛盾,巩固以等级名分为标准来分配社会财富、确定社会地位的封建社会秩序。故他又说:“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同上)这种以不平等的名分制度来维持社会整体有序统一的合群原则,荀子称为“维齐非齐”。
荀子的合群论,除了上述以礼正名,以名定分,明分使群的一般原则外,还包含下述具体思想原则。
①在政治制度上,强调“隆礼尊法”,礼法并用。他说:“《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荀子·劝学》)又说:“礼者,人主之所以为群臣寸尺寻丈检式也。”(《荀子·儒效》)礼是组织社会的基本原则,是明分合群的根本大法,是调整社会等级秩序的基本准绳。因此,“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荀子·修身》),故“礼义者,治之始也”(《荀子·王制》),“法者,治之端也”(《荀子·君道》)。“礼”是基本大法,“法”则是维护礼制的具体规范。他说:“君法明,论有常,表仪既设民知方。”(《荀子·成相》)“人无法则伥伥然,有法而无志其义则渠渠然,依乎法而又深其类,然后温温然。”(《荀子·修身》)只有依法刑赏,赏善罚过,人们才会自觉循礼而行,社会才能群而不乱。否则,“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荀子·富国》)。总之,“治之经,礼与刑”(《荀子·成相》)。“隆礼至法则国有常”(《荀子·君道》)。
②在用人制度上,强调“尚贤使能”。“贤能不待次而举,罢不能不待须而废”(《荀子·王制》)。荀子认为,礼待圣王而立,法依贤能而行;从有治人无治法的人治立场出发,强调尚贤使能的重要性。他说:“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诚必用贤。”(《荀子·致士》)“夫德不称位,能不称官,赏不当功,罚不当罪,不祥莫大焉。”(《荀子·正论》)要赏贤使能,就必须克服“亲亲”的原则,内不阿亲,外不避仇,“不恤亲疏,不恤贵贱,唯诚能之求”(《荀子·王霸》)。不过,荀子并不绝对否定在血缘宗法社会中久已形成的“亲亲”说,主张在德才相同的条件下,先用亲人故交,即“贤齐则其亲者先贵,能齐则其故者先官”(《荀子·富国》)。可见,荀子用人思想与其礼法并用的政治思想一样,兼采了儒家与法家的观点。
③在经济政策上,提出强本富国,节用裕民,开源节流的主张(见强本节用)。荀子认为,不利于合群的根本原因在于“欲多而物寡”的社会经济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方法,一在于以礼节欲,即以礼定分,按照等级名分分配社会财富;二在于发展经济,扩大社会财富的积累。而富国之术在于强本节用,开源节流。他说:“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荀子·天论》)“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藏其余也。”(《荀子·富国》)主张:“量地而立国,计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同上)“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同上)此即强本抑末。又说:“田野县鄙者财之本也,垣窌仓廪者财之末也;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同上)发展农事,节省府库的开支,谓之开源节流。“上以法取焉,而下以礼节用之”(同上),在上者以法合理收取赋税,在下者按等级名分分配消费,此即“节用以礼,裕民以政”(同上)。
荀子提出的合群思想,适应了战国末期正在走向“天下一隆致顺而治”的历史发展趋势,为正在取得政权,建立“一天下”的封建大一统政治的新兴地主阶级提供了组织社会、平治天下的经世方策,在当时具有明显的历史进步性。对尔后历代统治者的政治思想和社会管理思想也发生了深远的影响。汉唐之后的儒家,特别是宋明理学家鼓吹道统论,多尊孟抑荀。认为孟子以性善论为基础的内圣之学为儒家原教之正统,而以性恶论为基础,主张礼法并用、王霸兼施的荀学杂而不醇,为儒家原教之旁支。其实,就对秦汉之后封建政治学术的实际影响而论,现实主义的荀学远远大于理想主义的孟学。封建统治者虽多以孟子的“仁政”相标榜,究其实,所谓“仁政”皆不出荀子合群论之范围。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