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通释》(1813年)、《易图略》(1815年)、《易章句》(1816年)三书的合称。亦称“雕菰楼易学”。清代焦循的易学代表作。
清中叶江藩研究《周易》的著作。4卷。对于研究汉儒《易》说及清代《周易》学,皆有参考价值。
清中叶张惠言辨析宋儒图书《易》说的著作。不分卷。该书总结宋儒图书《易》说,兼及元明并清儒的批评,对于研究宋代《易》学具有参考价值。
清中叶张惠言辑汉魏《易》说的著作。14卷。探讨汉魏间《易》学源流,此书颇具参考价值。
清中叶孙星衍辑孔子遗言之书。17卷。孔子遗言,散见群书,此书收罗最富,复经认真校订,对于研究孔子学说及其传衍,颇具参考价值。
清中叶余萧客所辑撰的训诂学佚书。此书所辑远自周室,迄于唐代,凡33卷。
清代戴震的著作。3卷。其初稿题为《绪言》,修正稿题为《孟子私淑录》,定稿为《孟子字义疏证》。戴震通过解释《孟子》一书中的“理”“天道”“性”“才”“道”、仁义礼智、“诚”“权”等重要哲学范畴,阐发了...
清代江声集注音疏《尚书》的著作。12卷,成书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乾隆三十八年刊行。此书大有助于研究《尚书》。
清代庄存与解释卦气的著作。1卷。
清代全租望著。10卷。此书为祖望回答弟子董秉纯、张炳、蒋学镛、卢镐等关于经史上一些问题的疑义,集录而成。
清代惠栋的经学著作。8卷。此书追考汉儒易学,汇集易学大师之说,以展现汉代易学之大概。
清代惠栋的经学著作。16卷。此书考证九经皆以古义为依据。惠栋广泛搜求旧文,互相参证,使经书中被曲解的字句显出原义。
清代江永的经学著作。85卷首3卷。朱熹曾撰《仪礼经传通解》,对极其繁杂的礼加以整理,而取《礼记》及诸经史杂书所载关于礼的文字,附于《仪礼》本经之下,并详列注疏诸儒之说。
清代江永考证《春秋》舆地的著作。4卷,乾隆二十三年(1758)编成,有《皇清经解》本。《春秋》及《左传》记事250余年,地名数以千计,或同名而异地,或一地而殊名,古今称谓不同,隶属沿革不一,有文字语言之伪...
清代江永的经学著作。9卷。有上海千顷堂书局版。此书研究《周易》的图、象、数,主要阐发河图洛书的来源和意义、先天(见先天学)和后天(见后天学)的卦序,河图洛书与算术、天文、吕律的关系。
清初李塨的著作。《论语传注问》,即李塨从《论语传注》中,提出一些有关的问题,以问答的形式,加以逐条解释,以深化其思想。是书是李塨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清初李塨阐述《大学》的著作。4卷。是书以发明古《大学》之法,以辨“俗学”之非为宗旨,与李塨的另一著作《大学传注》旨义相同。所谓“俗学”指理学。此书重点阐述“格物”为《周礼》三物。
清初阎若璩的经学著作。6卷。此书是作者早年考证经籍随笔札记之文,本未成书,后人搜集、整理、编辑成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此书说:“兹编虽辑录而成,非其全豹,而言言有据,皆足为考证之资,固不以残阙...
清初万斯大的经学著作。包括《学礼质疑》《礼记偶笺》《仪礼商》《周官辨非》《学春秋随笔》5种。全称《万氏经学五书》,有辨志堂刊本。
清初唐甄的代表作。4卷,分上、下2编,共97篇。上编论学,下编言治。此书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含有早期启蒙思想的因素,是清初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对后世也有较大的影响。
清初陆陇其的著作。全书共4卷。思想内容推崇朱熹,反对陆(九渊)王(守仁)。认为朱熹之学“操存涵养,莫非明德性之当尊,而格物致知,兼以著问学之不可偏废”,“兹编之作,仍以尊考亭(朱熹)也”(《问学录·...
清初陆陇其的著作。本名《三鱼堂日抄》。共12卷,33条。其文皆平时札记,初未分门类,后由其外甥陈济编纂成册。一卷至四卷解说《五经》;五卷至六卷解说《四书》,并附对《太极图说》《近思录》《小学》等的解说...
清初李颙著。8卷。系其平日讲授《四书》语,由其弟子王心敬记录成书,刊行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6卷,50篇。康熙二年(1663)写成初稿。康熙二十八年(1689)修改定稿。《尚书引义》内容引申《尚书》中的某些观点,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其哲学,特别是认识论和人性论方面的见解。
明末清初王夫之撰。共6卷。每卷又分上下篇。卷末附《周易内传发例》。王夫之在谈到《周易内传》与《周易外传》区别时说:“《外传》以推广于象数之变通,极酬酢之大用,而此篇守《彖》《爻》立诚之辞,以体天人之...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分上下两卷,50篇。在书中,王夫之站在唯物主义立场,批判了种种迷信思想,正确地阐述了天人关系。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共10卷。作于康熙四年(1665)。《四书大全》系明永乐年间胡广等人奉钦命编纂,收录程朱及其后学对四书及朱熹《集注》的解释。王氏按《四书》原有篇章顺序,以读书笔记方式评论各家解释,阐发...
明末清初王夫之撰。共7卷。前4卷论卦,第五、六两卷论《系辞》,末卷论《说卦》《序卦》《杂卦》。清顺治十二年(1655)王夫之避兵常宁山寺时作,企图以《易》理作为其“出入于险阻”的“精义安身之至道”(《周...
清初黄宗炎著。1卷。成书时间大约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前后。全书旨在辟斥宋儒图书《易》学,以恢复《周易》的本来面目。凡分三目,依次为《河图洛书辨》《先天八卦方位六十四卦方圆横图辨》《太极图说辨》。
清初顾炎武著。32卷。始撰于康熙初,九年(1670)先以初刻8卷刊行。迄于二十一年故世,著者晚年精力尽在此书结撰之中。后经其弟子潘耒整理,于康熙三十四年在福建建阳付刻。全书以经术、治道、博闻为类,荟萃著者...
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阐述其社会改革思想的政治理论著作。《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具有民主性思想,清乾隆时被列为禁书。
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研究《易》学和象数之学的学术著作。写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黄宗羲52岁时。全书共6卷。“力辨《河》《洛》方位图说之非,而遍及诸家,以其依附于《易》似是而非者为内编,以其显背于《易》...
明清之际傅山的诗文集。丁宝铨编。40卷,凡诗赋等14卷,文26卷。附录传记、事略等3卷,年谱1卷。有清末刻本。该书的中心是对诸子百家之学的注解和研究。认为长期以来子不如经尊的思想是一种偏见。
明末清初孙奇逢著。14卷。提出为学贵在深造自得,自家体贴,“从来大贤大儒,各人有各人之体贴,是在深造自得之耳”(《夏峰先生集》卷一)。
明末清初孙奇逢的学术思想史著作。26卷。曾名《理学传心》。完稿于清康熙五年(1666),作者曾三易其稿,为时长达30年。是书宗旨在于探究和表彰理学宗统,以求巩固圣王统治和圣人学统。力图弥合朱(熹)陆(九渊...
明末刘宗周的理学著作。论述理学宗源、阐释著名理学家的核心思想。是书以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王守仁五子追配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前五子”,指出王守仁又直追孟子。是书显示出刘宗周的理学思想...
明末刘宗周的理学著作。作于明崇祯七年(1634),有自序,约7000言。是书分正、续二篇。在批评修正王学,反对空疏禅化、倡导务实致用和知行并举方面,有相当的影响。
明末刘宗周的理学著作,门人董瑒据刘宗周之子伯绳所辑校编。40卷,分3门:语类13卷,文编14卷,经术11卷,附行状(黄宗羲撰)、年谱各1卷。是书集刘宗周讲学、著述的全部内容,反映了刘宗周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
明代高攀龙撰著集,是研究东林学派和高攀龙思想的主要资料。全书由高攀龙受业门人陈龙正编定,高攀龙从子高世泰订正。12卷,附录1卷。
明代周汝登著。他在《证学录》中提出“不可徒泥成言,须自体认”的观点。
明代顾宪成所撰文集,是研究东林学派和顾宪成思想及活动的主要资料。全书包括16种。
明代顾宪成论述其理学思想的代表作。18卷。书中提倡本体和功夫合一、知行合一,强调“躬行”和“讲”“习”结合的知行观,持“重修”的道德修养论,力图纠正王学末流重悟不重修的弊病。作者提出“小心”二字,正...
明代李贽的重要论文。已收入《焚书》卷三。认为人生来具有纯朴的童心。
明代何心隐的文集。原名《何心隐先生爨桐集》,共4卷,59篇,另有《补遗》2篇。作者在书中阐发了泰州学派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伦理思想,阐发中有继承、有创新。
明代颜钧撰。该集反映了颜钧从平民立场出发,要求打破儒学正宗,重建平民儒学的思想。全书9卷。
明代杨慎的经学代表作。
明代王艮撰,袁承业重订。计5卷,有语录、诗文杂著、年谱、谱余、疏传合编等。
明代黄绾的代表作。是为明尧舜孔孟之道而编。汇辑有关治家治国、修己诲人、道德风尚、风俗教化、礼乐法度、古今名物、穷性命本原、达会通典礼等方面的言论而成。
明代王守仁的语录和重要论学书信集。弟子辑录而成,共3卷,是书为王学最重要文献。
明代王守仁以问答形式阐释《大学》思想的著作。此书在王氏著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王门教典”。守仁在《大学问》中概述了自己的重要理论,如一体之仁、致良知、格物等,有助于把握他理论的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