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张通过文艺创作与鉴赏净化心灵、调理性情,以实现理想人格的学说。
音乐能产生教育和感化作用,从而改变社会风气习俗的学说。
用诗歌或刺讥或赞颂以达委婉进谏的学说。中国古代关于诗歌的政治功能的理论。
关于文学发展中继承与革新关系的学说。中国古代关于文学发展规律的理论。
关于文章所体现的作者思想感情和气质风格的学说。中国古代关于文学的本原、本质的重要理论。
儒家诗学中关于诗歌艺术表现方法的理论。它是根据《诗》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儒家关于文艺创作中个人才情与一般法度之间的关系的基本观点。其内容包括:注重法度而不忽视才情,要求在遵守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发挥自己的才情,灵活运用各种具体方法,使才与法,即自由与必然统一。此即所谓“活...
儒家关于道德修养与创作技能关系的观点。属儒家文艺思想体系中的作家论。德指道德、品质等内在修养,艺指文艺创作与创作技能。
儒家关于文艺创作中情志与写景的关系的基本观点。抒情和写景是中国古代文艺作品的两项主要内容,在中国古代文艺创作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儒家关于文艺创作中个体感性与社会理性的关系的基本观点。儒家的情理观就是儒家在内容及表达方面的文艺创作论。在内容上,儒家主张约情人理、以理节情,即主张表现合于理的情。在表达方面,儒家虽不赞成宋代严羽...
以文艺教育感化人心的学说。儒家关于文艺的政治功能的理论。意谓文艺可作为礼治的工具。
诗歌的本质是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学说。儒家传统诗学中关于诗的本质的理论。
儒家关于文章用以表达思想、阐发道理的学说。其基本主张是:文是道的形式,是道的反映,是道的工具。文服从道,道决定文,文道统一。“文以载道”的具体提法出自北宋哲学家周敦颐。
由先秦儒家和儒家经典所奠基、为后世具有儒家倾向的文人学者所发展的文学、艺术思想。它是整个儒家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独特而稳定的风貌,并自成体系。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传统文艺和文艺学的民族...
关于历史发展呈治乱兴衰循环交替的学说。儒家史学思想之一。
认为三纲五常为万世不易之则的学说。儒家史学思想之一。此处的“道”指封建社会的道理和原则,其内容主要是指封建的纲常道德。
主张对典籍所载历史事件抱怀疑态度的理论学说。儒家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
把现实的事物说成是古已有之,或假借古人名义宣扬自己的思想、推行自己的主张的理论学说。儒家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
主张根据现实情况对古代留传下来的典章制度进行变革的理论学说。儒家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
主张对古代的典章制度及思想文化采取基本尊信态度的理论学说。儒家史学思想的组成部分。
儒家关于因循与革新的学说。亦称沿革说。主要用于政治制度及文化制度等方面。
中国传统儒学关于自然运动、社会变化、文化发展、质能变易关系及其规律,以及人生道德修养方式及其境界的综合性理论学说。
儒家哲学中关于天、地、人或天道、地道、人道的学说。“三才”又称“三材”。
儒家关于历史发展变化以及人事应顺应这种发展变化而变通的理论学说。
历代儒家关于历史本身及其史学研究的理论。前者谓之史观,即儒家的历史哲学;后者谓之史论,即儒家的史学研究的方法论。
学习成绩优秀就去做官。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语出《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意为做官优秀的要去学习,学习优秀的便去做官。
儒家教育思想中关于验证、增益知识和学习目的的学说。其意义可分为两个方面或层次:一是笃行,其含义是重知识之实验应用以达真知;一是力行,其含义是重在将已知的道理应用于实际,而非徒托于空言。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身的教与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亦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儒家有关教学原则的重要思想。语出《礼记》中的《学记》篇。
儒家教育思想中关于师生关系的重要德目。儒家认为,尊师所以重道,既是知识德行的根本,也是修身的基础。
儒家关于教师为师之道和弟子求师之道的理论。中国教育思想史的重要论题。自春秋末年的孔子开始,儒家学派的许多学者都收徒讲学,并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一系列对教师为师执教之道和弟子从师求学之道的看法,逐渐形成...
儒家关于学校的产生、特点及其社会作用的论述。学校是人类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根据历史记载,在中国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末期,已经出现学校的萌芽。
晓喻和劝导人们明确并严格恪守人与人之间的宗法等级关系及其行为准则的学说。儒家的道德理论和教育思想之一。
通过学习和道德修养的功夫,克服由于人的气质之性所造成的道德品质方面的缺陷或不足,使之变化回归到合乎道德的、善的天地之性的学说。它由北宋哲学家张载创立,以后为程颢、程颐和朱熹所继承、发展,成为宋明理...
把学习看做成才的关键条件,或认为人才的成长要依赖后天学习和努力的观点。儒家关于学习与成才关系的见解。“学以成才”思想是对历史上儒家关于学习与成才关系的认识的总结和概括。
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和教学的学说。儒家的重要教育教学原则之一。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孔子是第一个运用“因材施教”原则而获得巨大成功的教育家。
对教育对象不予族类、地区、贵贱、年龄等限制的观点。孔子创办私学的基本方针。它从根本上规定了孔子办私学的教育对象的范围和性质,是孔子教育实践和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儒家有关教育的观点、见解和主张。主要包括有关教育的作用和目的、教学和学习、德育和修养,教师和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论述。儒家教育思想是以孔子教育思想为源头,并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完善起来的。
儒家提出的以天下为公为特征的理想社会的学说。这种学说将原始社会状况理想化为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认为大同之世中,贤能之士才德各尽其用,人与人之间和睦平等,人人都为公毫无私心,社会生活民主,没有家长和...
儒家视天下国家为一体的社会整体论学说。犹言天下一家。“四海一家”原意指帝王事业规模宏大,天下一统。中国儒家在社会群体层次划分和关联上以家为本,以家衍推,包容天下国家,要求圣王把天下国家当做自己的家...
儒家关于家庭和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家庭和国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两极,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历代儒家学者,对家庭与国家及其关系非常重视,提出了许多见解,形成了儒家独特的家国观。
儒家关于朋友的属性、作用和交友之道的理论。朋友是五伦之一。它从属于君臣、父子、长幼、夫妇等人伦,但它有较多的平等性,范围也广大得多,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为儒家有识之士所看重。中国历史上有...
儒家关于婚姻和嫁娶的思想观点。在儒家典籍中婚姻总是与礼相辅而行,只有按礼嫁娶而形成的婚姻才是正当的。所以,婚姻的本义是指嫁娶的礼仪。
以儒家学说为宗教。与佛教、道教并称“儒释道三教”。儒教尊孔子为教主,以孔子的思想学说为教义教条,具有某些宗教的特征,但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宗教。
先秦时期儒家学派的学者。汉以后逐渐泛指读书人、知识分子。
春秋末期孔子创立的学派。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在诸子百家当中占有较大势力,对社会有较大影响。汉代定儒家为一尊,此后历代封建社会,儒家思想成为占支配地位的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道统,孔子被尊为圣人、素王...
儒家学术。儒家理论、学说的通称。包括范围甚广,举凡儒家的政治、经济、哲学、伦理、道德等学说,均可称为儒术。
儒学是孔子创立的以修己治人为宗旨的学说。“儒学”这一概念正式提出于汉代。《史记·五宗世家》:“河间献王德……好儒学,被服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之游。”古代文献上还有两个与儒学意义近似的概念,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