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政经_中国孔子网

兵贵伐谋说

来源:作者: 2017-07-28 16:38:00

  儒家关于在战争中重视谋略的思想。

  孔说 孔子首先提出:“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谋略思想。《论语·述而》记载:“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在回答子路关于行兵作战,将会和谁一起共事的问题时,孔子明确回答说:靠两只手与虎搏斗,靠两只脚蹬水过河,死了也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和他共事的;一定要找人共事,那就是面临行军打仗知道小心谨慎,善于谋划并能完成任务的人。他认为,对于战争的态度必须谨慎,反对单凭勇力,鲁莽冒失。

  孟说 孟子基于战争胜负根源于人心向背的观点,提出了“与民守之”的思想。《孟子·梁惠王下》记载:“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及也。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死而民弗去,则是可为也。’”滕国虽小,又处于强国齐、楚之间,但只要坚持“与民守之”这一思想原则,还是“可为”的。对孟子这一谋略,朱熹评价说:“此章言有国者当守义而爱民,不可侥幸而苟免。”(《四书集注·孟子·梁惠王下》)

  荀说 荀子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儒家的军事谋略思想,提出了“六术”“五权”“三至”“五无圹”等原则。他认为只要谨慎地实行这些原则,就可以指挥若定,得心应手,成为天下无敌的大将。

  六术 荀子说:“知莫大乎弃疑,行莫大乎无过,事莫大乎无悔。事至无悔而止矣,成不可必也。故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藏,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夫是之谓六术。”(《荀子·议兵》)荀子认为,行军打仗最重要的是要全面、准确、及时掌握敌我双方的必要情况,并据以提出了“六术”的谋略原则:制度号令,要求严格有权威;奖赏刑罚,要求坚决,说到做到;营垒的构筑,财物辎重的收藏,要求完备而牢固;行军转进的时候,要求秩序井然而稳重,敏捷而迅速;窥测敌情观察动静,要求隐蔽而深入,反复比较参验,力求得到确实情况;遭遇敌人进行决战,一定要按照我方明了的情况行事,不按照我方有疑虑的情况行事。

  五权 荀子说:“无欲将而恶废,无急胜而忘败,无威内而轻外,无见利而不顾其害,凡虑事欲熟而用财欲泰。”(同上)这就是“五权”的原则,即不要只想保住自己的将帅职务而忌恨被废黜,不要急于求胜而忘记失败的可能,不要只顾对内严厉而对敌轻忽,不要只看到有利因素而看不到不利因素,考虑事体要求精细而赏赐财物要求宽平。

  三至 荀子说:“可杀而不可使处不完,可杀而不可使击不胜,可杀而不可使欺百姓。”(同上)即宁可抗命被杀而不可使军队处在防守不完备的地方,宁可抗命被杀而不可使军队去攻击不能打败的敌人,宁可抗命被杀而不可使军队去欺凌百姓。这就是“三至”的原则。

  五无圹 荀子说:“凡受命于主而行三军,三军既定,百官得序,群物皆正,则主不能喜,敌不能怒。夫是谓之至臣。虑必先事而申之以敬,慎终如始,终始如一,夫是之谓大吉。凡百事之成也必在敬之,其败也必在慢之。故敬胜怠则吉,怠胜敬则灭;计胜欲则从,欲胜计则凶。战如守,行如战,有功如幸。敬谋无圹,敬事无圹,敬吏无圹,敬众无圹,敬敌无圹。夫是之谓五无圹。”(同上)这是说,大凡将帅接受国君的命令而指挥军队,全军既已部署停当,各级将佐各就各位,各类事务都已走上正轨,那么他的情绪和意志就不能被国君或敌人所左右,能够做到这点的叫做“至臣”。考虑问题必定在行动之先,而且经常保持慎重,慎重地对待结局如同对待开头,且始终如一,这就叫做“大吉”。大凡一切事情的成功在于谨慎对待,失败则在于怠慢。所以谨慎胜过怠慢就吉,怠慢胜过谨慎就亡;计谋克服贪欲就顺,贪欲胜过计谋就凶。进攻像防守那样谨慎,行军像作战那样严整,有了成功就像侥幸得到一样。因此,谨慎地对待计谋而不疏忽,谨慎地对待事务而不疏忽,谨慎地对待将佐而不疏忽,谨慎地对待战士而不疏忽,谨慎地对待敌人而不疏忽。这就叫做“五无圹”。

  影响 孔子、孟子、荀子的兵贵伐谋说,为历代儒家所继承。赵充国说:“帝王之兵,以全取胜,是以贵谋而贱战。”(《汉书》卷六十九《赵充国传》)认为帝王的军队,凭着万全之策取胜,所以重视谋略的作用而不轻易诉诸武力。杜预则说:“以计代战一当万。”(《晋书》卷三十四《杜预传》)认为用计谋代替战斗,就能以一当万。《神机制敌太白阴经》指出,如果计谋妥善、态势有利,打起仗来就是怯懦的人也会变得勇敢;如果计谋失误、态势不利,打起仗来就是勇敢的人也会变得怯懦。所以说:“谋能势成,则怯者勇;谋夺势失,则勇者怯。”《册府元龟》卷四百二十一《将帅部·任谋》说:“夫经武之略,在于贵谋;济众之方,本乎从善。盖所以询能者之策虑,应一时之权变,决机制胜以懋厥功。”这是说,指导战争的韬略,在于注重计谋。救济民众的方法,关键在于施行善政。采纳智士能人的善策良谋,以适应当时情况的变化,当机决断夺取胜利,以求建立丰功伟绩。唐代李愬说:“夫视远者不顾近,虑大者不详细。若矜小胜,恤小败,先自挠矣,何暇立功乎?”(《资治通鉴》卷二百四十《唐纪五十六》)要求将帅不满足于小胜,忧虑于小败。宋代欧阳修说:“盖兵不在多,能以计取尔。故善用兵者,以少为多;不善用者,虽多而愈少。”(《欧阳修全集·居士集·准诏言事上书》)明太祖朱元璋则概括说:“伐敌制胜,贵先有谋。谋定事举,敌无不克。”(《明太祖宝训》卷一《经国》)认为讨伐敌人取得胜利,贵在首先要确定计谋。确定计谋尔后部署战事,敌人就没有不可战胜的了。可见,兵贵伐谋说为历代儒家思想家或兵家所遵崇,是值得珍惜的优秀思想文化遗产。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