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政经_中国孔子网

禁暴除害说

来源:作者: 2017-07-28 16:29:00

  儒家以仁义为本,用战争禁绝暴政,消灭祸害的学说。儒家一向重视国家的武备,认为具有一定的武备方可免遭灭国绝祀的厄运。《左传·宣公十二年》说:“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者也。”认为战争是用来禁止强暴、消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民众、丰富财物的。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论语·颜渊》)又说:“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史记·孔子世家》)但是,儒家强调以礼乐治国,并不轻易言兵。孔子说:“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论语·季氏》)这句话基本上反映了孔子的战争观念。按照周代的礼制,天子才有权力征伐有罪的诸侯,诸侯之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如果没有天子的授意,是不允许发生战争的。但在春秋时代,这条规矩已被完全打破,“礼乐征伐自诸侯出”代替了“自天子出”。对这种状况,孔子是持一种批判的态度,因为,在他看来,征伐出自天子,意味着合礼;征伐自诸侯出,则意味着违礼。合礼与违礼,其实质是仁义与不仁义的问题。因此,孔子是以仁义做标准看待战争,反对出自诸侯的不仁义的战争。他赞许管仲以仁和肯定以仁义作战的宋襄公就是证明。孔子反对不仁义的战争和战争中的权诈行为的思想,为孟子、荀子等所继承和发展。

  善战者服上刑 孟子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孟子·离娄上》)认为是否行仁义,是安邦治国的根本。“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之强战,是辅桀也。”(《孟子·告子下》)君主不响往道德,无意于仁,其臣下却要求人民替他勉强作战,这就等于帮助夏桀。正是从是否仁义来看待战争,孟子极力反对诸侯间的不义征战。他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故善战者服上刑,连诸侯者次之,辟草莱,任土地者次之。”(《孟子·离娄上》)认为为争夺土地、城池而发动战争的人,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应该受最重的刑罚。所以又说:“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今恶死亡而乐不仁,是犹恶醉而强酒。”(同上)因此,孟子明确主张:“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孟子·公孙丑上》)认为:“暴其民甚,则身弑国亡。”(《孟子·离娄上》)反之而言:“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梁惠王上》)意思是,如果有一位不好杀人的君王,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殷切地期待他的解救。真是这样,百姓归附他,跟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那又有谁能够阻挡得住呢?从仁义的基本观点出发,明确反对“杀人盈野”“暴其民”的不仁义的战争。

  兵者所以禁暴除害 在孔孟上述思想基础上,荀子提出“兵者,所以禁暴除害”的思想。当弟子陈嚣问荀子说:“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仁者爱人,义者循理,然则又何以兵为?凡所为有兵者,为争夺也。”(《荀子·议兵》)认为兵者乃争战掠夺之事,怎么会以仁义为本呢?荀子回答说:“彼仁者爱人,爱人故恶人之害也;义者循理,循理故恶人之乱也。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故仁人之兵,所存者神,所过者化,若时雨之降,莫不说喜。”(同上)正因为是仁者爱人,所以厌恶别人的杀人;正因为是义者循理,所以厌恶别人制造的战乱。因此,战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争夺,而是为了禁暴除害。仁义之兵凡驻留之处都得以平治,所过往之国无不从化,就像及时雨一样,莫不得到百姓的欢迎。他举例说,古代的两帝四王发动的战争,如尧伐驩兜,舜伐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就是“皆以仁义之兵行于天下”。正因为如此,战争的结果能够“近者亲其善,远方慕其义;兵不血刃,远迩来服,德盛于此,施及四海”。对此,李斯又问荀子说:“秦四世有胜,兵强海内,威行诸侯,非仁义为之也,以便从事而已!”(同上)秦国兵强海内,威行诸侯,并不因为行仁义,而是因为坚甲利兵、高城深池和严令繁刑。荀子则认为,李斯上述的看法是颠倒了本末,未看到事物的根本。在他看来,只有行仁义才是治国的根本,战争的根本,所以说:“彼仁义者,所以修政者也;政修则民亲其上,乐其君,而轻为之死。”(同上)这是“大便之便”,而秦国不过是“未有本统”的“末世之兵。”商汤放桀、武王诛纣都在于他们修行仁政,所以被视为仁义之兵,如果像李斯那样“不求之于本而索之于末”,正是产生战乱的原因。这是因为,只有维护礼治,施行仁政,才是治世的最高准则,强国的根本。君主只有遵守礼治,实行仁义,才能得到天下,反之,就要丧失社稷,所以说:“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同上)这就从本末关系上进一步阐述了儒家以仁义为指导的战争观。

  影响 儒家把战争的目的看做禁暴除害的思想,在当时和后来都发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并用作为一般战争的指导原则。例如《吕氏春秋》说:“兵苟义,攻伐亦可,救守亦可。兵不义,攻伐不可,救守不可。”(卷七《孟秋纪·禁塞》)把战争是否符合仁义,作为可否进攻、讨伐、救援和防守的衡量标准。《淮南子·兵略训》则说:“古之用兵者,非利土壤之广而贪金玉之略,将以存亡继绝,平天下之乱而除万民之害也。”明太宗更加明确地提出:“发兵为诛暴,诛暴为保民。”(《明太宗宝训》卷四《谕将帅》)把“禁暴诛乱”看做“武有七德”之首(同上)。这种从战争目的去揭示不同战争性质的观点,已经触及到战争问题的实质,是很有价值的。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