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有名词_中国孔子网

生生之谓易

万物在道的推动下,不断繁育兴盛,日日更新,生生不已,此即变易的本质。《易传》提出的哲学命题。语见《系辞》:“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日期:2017-08-21

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阴阳二爻相互推移,使卦象和爻象显出变化。《易传》提出的哲学命题。本意在说明卦爻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日期:2017-08-21

阴阳不测之谓神

阴阳的变化遵循一定的法则,但其具体的显现却微妙难测,故称神。此处之“神”为难于捉摸之意。《易传》提出的哲学命题。

日期:2017-08-21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对立统一,消长转化,往来不穷,系天地万物构成和发展的根本规律。《易传》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

日期:2017-08-21

乾健坤顺

易学命题。《说卦》:“乾,健也;坤,顺也。”

日期:2017-08-21

四象

《周易》用以指称筮法中“揲之以四”的“四”,即或7或8或9或6的4个数,和八卦生成过程中的两仪与八卦之中间环节以及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的概念。见于《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日期:2017-08-15

两仪

《周易》用以指称客观世界之天地和筮卦中阴阳两面的概念。仪是匹配的意思。两仪,用现代话说,就是一对的意思。见于《系辞上》,其文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日期:2017-08-15

太极

《周易》用以反映筮卦和世界本原的最高范畴。见于《系辞上》,其文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是最先最高,极是极点顶点。太极二字合言,即谓本原。

日期:2017-08-15

十翼

西汉晚期和东汉学者对《周易》传文的称谓。十翼包括上彖、下彖、上象、下象、上系、下系、文言、说卦、序卦、杂卦7种10篇。翼是羽翼,《周易》的10篇传文是解释《周易》经文的,像经文的羽翼,故称之为十翼。

日期:2017-08-14

拨乱反正

治理乱世,使之恢复正常的社会秩序,按照正常轨道运行。汉代今文经学家提出的命题。语出《春秋公羊传·哀公十四年》:“拨乱世,反诸正,莫近于《春秋》。”

日期:2017-08-14

大一统

重视、推崇统一的事业和局面。《春秋公羊传》提出的重要政治思想。

日期:2017-08-14

善为易者不占

善于学《易》的人不以《易》进行占卜。荀子对《周易》的态度。语出《荀子·大略》:“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用也。”

日期:2017-08-14

涂之人皆可以为禹

荀子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语出《性恶》:“‘涂之人可以为禹’,曷谓也?曰:凡禹之所以为禹者,以其仁义法正也。然则仁义法正有可知可能之理,然而涂之人也,皆可以知仁义法正之质,皆有可以能仁义法正之...

日期:2017-08-14

节欲

以礼义节制人的欲求,使之合理。荀子关于“欲”的主张。语出《正名》:“欲虽不可尽,可近尽也;欲虽不可去,求可节也。”

日期:2017-08-14

积善成圣

荀子对成圣途径的概括表述。语出《劝学》:“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荀子·儒效》:“涂之人百姓,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

日期:2017-08-14

从道不从君

荀子关于臣下对待国君应有态度的主张。语出《荀子·臣道》:“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传曰:‘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

日期:2017-08-14

制名以指实

以实定名。荀子关于名实关系的根本观点。语出《正名》:“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异同。”

日期:2017-08-14

解蔽

解除片面性对认识带来的蔽塞。荀子用以说明要反对认识的片面性的命题。

日期:2017-08-08

法后王

取法于后王。荀子提出的为政的重要原则。

日期:2017-08-08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水可以浮载舟船,也可以倾覆舟船。荀子用来说明君民关系的形象的比喻。语出《王制》:“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日期:2017-08-08

王者富民

君主必须实行富民政策。语出《王制》:“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

日期:2017-08-08

强本节用

裕民生产合理支出。荀子的重要经济思想。语出《天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日期:2017-08-08

有治人无治法

有能够治理好国家的人,没有能够使国家得到治理的法。荀子强调贤人对治国的重要性时提出的命题。语出《荀子·君道》篇首:“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羿之法非亡也,而羿不世中;禹之法犹存,而夏不世主...

日期:2017-08-08

圣王

道德尽善尽美的君主。荀子理想人格的代表。语出《荀子·正论》:“凡言议期命,是(莫)非以圣王为师。”

日期:2017-08-08

明分使群

明确人们之间贵贱贫富和男女长幼的区分,使人们组成社会群体。荀子的社会观。语出《荀子·富国》:“离居不相待则穷,群而无分则争。穷者患也,争者祸也。救患除祸,则莫若明分使群矣。”

日期:2017-08-08

人最为天下贵

荀子关于伦理道德的命题。语出《王制》:“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

日期:2017-08-08

化性起伪

变化人的本性而致力人为。荀子关于道德和礼义起源的命题。语出《性恶》。

日期:2017-08-08

性恶

人性为恶。荀子关于人性的根本观点。《荀子》中有《性恶》篇,在其他各篇中,也有论及人性恶的思想。

日期:2017-08-08

乐肃庄则民齐

严肃庄重的音乐可以使民心团结一致。荀子对音乐的政治作用所做的论断。语见《乐论》:“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乐肃庄则民齐而不乱。民和齐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婴也。”

日期:2017-08-08

美善相乐

风俗淳美、秩序安宁,人人都追求美和善的融洽欢乐的社会状况。荀子对推行礼乐可收到的社会效果所做的概括。语见《乐论》:“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于戚,饰以羽旄,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

日期:2017-08-08

乐合同礼别异

乐的作用在于促进人际之间关系的和谐,礼的作用则是制定人们等级差别的规范。荀子对乐和礼的不同职能所做的论断。语见《乐论》。

日期:2017-08-08

隆礼

推崇、提高礼的地位、作用。“隆礼”词出非一处,如《荀子·大略》篇:“君子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日期:2017-08-08

知不若行

荀子关于知行关系的重要论断。语出《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日期:2017-08-08

心有征知

儒家理性认识的重要命题。语出《正名》:“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

日期:2017-08-08

制天命而用之

要驾驭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加以利用。荀子说明人的能动性的命题。语出《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日期:2017-08-08

明于天人之分

清楚地认识天职和人职的区别。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根本观点。语出《天论》:“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圣人矣。”

日期:2017-08-08

天官意物

人必须通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接触才能取得认识。荀子关于认识论的重要命题。语出《正名》:“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

日期:2017-08-08

天行有常

天地运行有自己的客观规律。语出《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日期:2017-08-08

充实之谓美

个体将固有的仁、义、礼、智四德扩而充之,使之贯注、充盈于自己全部身心,便称做美。孟子关于美的观点。见于《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日期:2017-08-08

知人论世

孟子关于交友与识人的一个重要观点。《孟子·万章下》云:“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日期:2017-08-08

理义悦心

孟子心性学说的命题。《孟子·告子上》云:“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

日期:2017-08-08

以意逆志

说《诗》者应在对某一诗篇做全面通贯分析的基础上来正确理解诗作者的意图。孟子提出的正确理解《诗》义的一种方法原则。

日期:2017-08-03

法先王

效法古代圣王的思想理论或遵循古代圣王的社会制度。孟子政治思想的命题。孟子主张仁政与“王道”,其心目中的理想楷模就是古代圣王,包括尧、舜、禹、汤、周文王等。

日期:2017-08-03

王道霸道

孟子用语。“王道”就是以行仁政而“王天下”之道。在孟子心目中,古代圣王,特别是尧、舜、禹“三王”是行仁政的楷模,所以“王道”也就是“先王”之道或“三王”之道。“霸道”就是春秋时代的“五霸”所行之道。

日期:2017-08-03

得民心者得天下

孟子政治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孟子·离娄上》云:“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日期:2017-08-03

井田

从西周开始的领主封建制中为便于实行力役剥削而形成的一种土地制度。孟子将其理想化为一种“制民之产”的经济主张,作为行仁政的具体措施。

日期:2017-08-03

不忍人之心

怜恤同情他人的心情。孟子人性论思想的基本概念。

日期:2017-08-03

仁政

以怜恤同情爱护他人的心情处理国事民生。孟子所首倡的一种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到了孟子时代,就发展为仁政思想。孟子以“心”释“仁”,把“仁”的原则运用到政治领域,就形成了所谓的“...

日期:2017-08-03

民贵君轻

孟子政治思想的一个论点。《孟子·尽心下》云:“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这是从统治阶级长远根本利益角度出发对“君”与“民”价值地位轻重所做出...

日期:2017-08-03

亲亲仁民爱物

儒家关于推行差等之爱的表述。《孟子·尽心上》云:“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段论述表明孟子对“物”“民”“亲”三个不同层次关系的对象在对待态度上的不...

日期:2017-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