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伦理_中国孔子网

省身说

来源:作者: 2017-07-25 16:03:00

  儒家关于“反身内省”的修身方法的学说。是由孔子最早提出来的。

  内容 孔子认为,一个人道德的完善完全要靠自己的努力来达到。他对颜回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要使自己有仁德,把自己培养成有道德的仁人,只有靠自己,而不能依赖于别人。因此,孔子认为仁德并不是遥远而不可企及的东西,要达到它关键在于自己的努力,“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基于这种认识,孔子主张在道德修养上一个人应当严格地要求自己而不能苛求于人:“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同上)“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据此,孔子提出了道德修养上的反身内省的方法。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见了有德性的贤人,就应想向他看齐,见了不贤的人,便从内心上省察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不贤处。只有“内省不疚”(《论语·颜渊》),才能成为无所忧患无所畏惧的人,“以约失之者鲜矣”(《论语·里仁》)。只要约束自己,就会很少犯有过失。但是,要能做到这一点,是件很不容易的事,为此孔子感叹说:“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论语·公冶长》)有鉴于此,孔子的弟子曾参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的思想,他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从而明确提出了“省身”这一概念。怎么样做到“省身”呢?就孔子的论述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改过,孔子说:“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子罕》)子贡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知过而不改,这就更是过错了,“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二是自勉,即己不如人,应尽力求胜;如有过人之处,亦应自谦。孔子说:“出则事公卿,人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论语,子罕》)又说:“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论语·季氏》)意即见了好的人和事,连忙想去接近,就像心里只恐赶不上似的,见了不好的人和事,连忙避让,就像自己的手要摸着热汤似的;我曾经见过这样的人,我也听过这样的话。至于隐居避世来成就自己的志愿,遵义而行来实现平生所抱的大道,我曾听过这话,我还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三是自强,即自强不息,培养毅力。唯有自强不息,方能收获效果。孔子说:“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论语·子罕》)又说:“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同上)能否省身,成功或失败,其关键完全决定自己是否有毅力。

  发展 孟子继承和发挥了孔子的省身思想。孟子从“有诸己之谓信”(《孟子·尽心下》),即在道德修养上从严于律己而不苛责于人的基本思想出发,详细地阐述了“省身”即“自反之道”。他说:“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则与禽兽奚择哉?于禽兽又何难焉?是故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也。乃若所忧,则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若夫君子所患,则亡矣。非仁无为也,非礼无行也,如有一朝之患,则君子不患矣。”(《孟子·离娄下》)如果别人对我横蛮无理,那末君子就一定先要自我反省。反身内省的结果感到自己并没有违背仁、礼等道德原则,并没有做得不对的地方,而那人还是横蛮无理,这只能说明那个人是胡闹的家伙。所以碰到横逆之来,必须首先反省自问,这就是“君子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因此,只有首先自己端正思想和行为,别人才能信赖你。孟子说:“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总之,行动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都应反身内省,从自己身上找毛病。只要自己行为端正,天下的人就会归顺你。由此可见,反身内省的功夫是修身的一个根本的方法。孟子比喻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行仁的人好比赛箭的人一样:射箭的人先端正自己的姿态而后放箭;如果没射中,不埋怨那些胜过自己的人,而是应反躬自问。反躬自问如果完全做到了诚实无妄,即一切都按照“善”这一根本原则办事,那就是最大的快乐了。

  孔孟儒学这种强调道德修养上的自律性、自觉性的反身内省思想,在《大学》和《中庸》中,还进一步发挥为要求君子慎独的道德修养思想方法。所谓的慎独,就是要求自己不仅在人群中,而且在别人看不到听不到独自一个人的情况下,也能十分谨慎地进行内心反省,坚持按照道德原则办事。《大学》说:“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有善于己,然后可以责人之善;无恶于己,然后可以正人之恶。又说:“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道德修养即为善去恶当实用其力,来不得半点虚假,更不能自欺欺人。例如,使其恶恶则如恶恶臭,好善则如好好色,皆务决去而求必得之,以自快足于己,不可徒苟且以徇外而为人。小人阴为不善而阳欲掩之,然欲掩其恶而卒不掩,欲诈为善而卒不可诈。就是说,一个人做了坏事,要想掩盖也是掩盖不了的,人们看他就像看透他的肝肺一样。内心真诚的,就一定会露在外面,这正如曾参所说:“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大学》)因此君子只有慎其独,在一个人独处时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反身内省、慎独不仅是一种高度道德自觉性的表现,而且是一种很高的道德境界。《中庸》中也同样谈到了这一道理:“君子之道本诸身”,强调自身的道德修养,要求“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即君子因现在所居之位而为其所当为。又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里所谓的“道”指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性之德而具于心,也就是道德。因此,这里的意思是,道德的准则是一刻也不能抛弃的,君子在别人看不见听不到的情况下,亦即在无人监督的时候,更应十分谨慎和警惕。这是因为人的道德在隐暗的地方更容易表现出来,而细微的表象更容易显露出人品。君子独处时,必须小心谨慎地进行内心反省,看一看自己在这种时候是否会背离道德原则的要求。儒家的省身说由于强调了道德修养方面的自律性和自觉性,故此提供了道德修养中带有普遍意义的重要方法。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