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礼后兵说
儒家军事思想中,以礼制为规范实施建军和用兵的学说。
为国以礼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提出“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即对士兵进行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目的是让他们在战斗中勇敢杀敌。在政治教育方面,《吴子·治兵》曾提出“用兵之法,教戒为先”的思想,所谓“戒”即思想教育。而思想教育的内容是“教之以礼,励之以义,使有耻也”(《吴子·图国》)。在这些思想的基础之上,在《论语·先进》中孔子明确提出“为国以礼”的思想观点,认为一个国君首先必须关注的,是俎豆之事而不是军旅之事。但礼治既然是治国的根本,也应该用它来规范军旅之事。所以,在回答卫灵公关于战争的问题时,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俎豆是古代用于礼仪的盛食物的器皿,这里是用以指礼仪和礼治。这段话表明,在孔子看来,脱离礼治来议论军事,是毫无意义的。并且,像卫灵公这样不懂得礼治,不关心礼治的君主,是根本不配谈兵的。
以德行仁者王 孟子继承和发挥了孔子“为国以礼”的思想,提出“以德行仁者王”的观点。他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孟子·公孙丑上》)认为依仗实力而假借仁义之名进行征战,可以成就霸业,成就霸业一定要凭借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来施行仁政则可成就王业。成就王业不必靠国土的广大。比如成汤凭着七十里的土地,周文王凭着百里的土地,终于使天下归心。所以说依仗实力使人服从,别人不是心里信服,只是力量不足罢了。依靠道德和仁政使人服从,别人会内心喜悦而真诚地信服,就像七十多位贤人信服孔子那样。在《孟子·滕文公下》中,孟子又列举商汤和周文王征战的例子,说明只要按照先礼后兵去进行战争,对百姓来说简直就是一种及时雨,因为这种战争是从救民于水火的仁政思想出发的。“苟行王政,四海之内皆举首而望之,欲以为君。齐、楚虽大,何畏焉!”因此,孟子反对不顾礼治,不施仁政的战争,认为那种“我善于布阵,我善于作战”的单纯战争观点是一种“罪过”,并从而得出结论说:“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孟子·尽心下》)征的意思就是正,也即是政,各方人民都希望实行仁政、礼治来端正自己的国家,哪里还用得着战争?深入地说明了以礼治为规范,军队就能巩固,以仁爱为宗旨,就能战胜敌人的道理。
礼者强国之本 荀子进一步发展了孔孟先礼后兵思想,提出“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总也”(《荀子·议兵》)的命题,认为礼是治理国家的最高准则,巩固国家的根本,声威盛行的道路,立功立名的纲领。遵循礼,就能够取得天下,否则就会失去政权,从而得出了“隆礼尊贤”可以统一天下的结论。荀子还进一步指出,只有以礼义教化为基础,奖赏刑罚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人民忠于国君和勇于作战的效用,否则只能是一种买卖、雇佣关系。“无礼义忠信焉,虑率用赏庆刑罚”,只“有能化善修身正行积礼义尊道德,百姓莫不贵敬,莫不亲誉”,“故民归之如流水。所存者神,所为者顺”(同上)。在此基础上,荀子又论证了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的思想。他认为,只有以德兼人,才能巩固、扩展,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焉”,兼并别国,是容易做到的,要巩固战果就困难了。他举例说,当时的齐国可以兼并宋国,却不能巩固它,后来魏国夺去了宋地。燕国能够兼并齐国,因不能巩固它,所以田单恢复了齐国。韩国的上党郡,长宽数百里,城郭完整而仓库充实,归降了赵国,赵国不能巩固它,反被秦国攻战了。因此,能够吞并而不能巩固,必定被夺走,不能吞并又不能巩固已有的,只有灭亡。能够保持和巩固的,必定能够进行兼并而不会遇到强大的对手。例如,商汤凭着亳都,武王凭着镐京,都不过是长宽百里的地方,终于做到天下归一统,就在于他们礼义修美,政法清平,能够巩固已有的土地。所以说:“凝士以礼,凝民以政。礼修而士服,政平而民安;士服民安,夫是之谓大凝。以守则固,以征则强,令行禁止。王者之事毕矣!”(同上)把礼义提到征守的根本的高度。在《荀子·强国》中,荀子又通过秦国商鞅变法以后的政治、经济、军事等诸方面的情况,多次肯定秦国国富兵强的事实,同时也多次批评秦国的不足是不修礼义,并提出“节威反文”的主张。他说:“古者百王之一天下、臣诸侯也,未有过封内千里者也。今秦南有沙羡与俱,是乃江南也;北与胡、貉为邻;西有巴、戎;东在楚者,乃界于齐;在韩者,逾常山,乃有临虑;在魏者,乃据圉津,即去大梁百有二十里耳;其在赵者,剡然有苓,而据松柏之塞,负西海而固常山。是地遍天下也。此所谓广大乎舜禹也。威动海内,强殆中国;然而忧患不可胜校也,諰諰然常恐天下之一合而轧己也。然则奈何?曰:节威反文。”指出秦国威力极强,土地极广,却忧患很多,缺乏安全感,惴惴不安地经常担心天下各国联合起来攻击自己。面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荀子认为,秦国要想令行天下,必须节灭兵威,回到礼义这个根本上来。只要如此,“则兵不复出于塞外而令行于天下矣”。
先礼后兵已成传统 重视对军队进行礼义教育,并把其看做军队建设的首要任务,不仅是儒家而且也是历代兵家的一贯思想。例如,《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篡卒》说:“德行者,兵之厚积也。”认为良好的政治素质,是军队建设的深厚基础。“军国之要,察众心,施百务”(《三略·上略》),指出治军治国的重要原则,在于考察群众的思想情况。采取各种不同的措施。“练兵之法,莫先练心。人心齐一,则百万之众,即一人之身。”(《登坛必究》卷十三《辑教兵说》)所谓“练心”,即训练和培养官兵的思想意志。《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卷下说:“用兵之法,必先察吾士众,激吾胜气,乃可以击敌焉。”“气”指军心士气。尽管由于时代的限制,思想教育的内容可以有所不同,但是,儒家和历代兵家都非常重视军队的思想建设工作,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中的优良传统。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