诠释和研究古文经的学问。以先秦古文字篆书写成的儒家经书称为古文经。
诠释和研究今文经的学问。由汉代经师口授并用汉朝通行文字隶书写成的经书,称为今文经。
以六艺或六经,即《诗》《书》《礼》《乐》《周易》《春秋》为研究对象的学问。汉人视六艺为永恒的和普遍的真理,故称其为经。对六经的研究、传授和学习,称为经学,又称其为“经艺”或“经术”。
《礼记·乐记》所提出的关于声、音、乐的区别与联系的理论。
乐象征和歌颂天地之间的和谐、幸福和美满。《乐记》关于乐的本质的重要论述。
乐是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表现。《乐记》关于乐与伦理道德的关系的论述。
音乐的创作与社会政治相关联。《乐记》关于乐与社会政治的关系的论述。
乐起源、产生于人内心的情感。《乐记》关于乐的产生与创造的根源的论述。《乐记》认为:“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执行某种法度作为办事的规范,推己及人,使上下四方均平如一。儒家道德行为模式。《大学》中的用语。
君子独处时应谨慎自守。儒家道德修养方法之一,强调自律性和自觉性的反身内省功夫。语出《大学》《中庸》。
加强自身品德修养是为人处事的根本。语出《大学》,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命题。《大学》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简称。《大学》中关于政治伦理的命题。是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政治理想。《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修身必须在心、意上下功夫,使无邪念发生。《大学》中关于道德修养的命题。《大学》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达到认知的途径在于考究事物。《大学》中关于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大学》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个人品德的修养应达到和保持在最好的境界。《大学》的重要伦理命题。朱熹称其为《大学》三纲领之一。《大学》首章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爱护民众。《大学》的重要命题。朱熹称之为《大学》三纲领之一。《大学》首章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唐孔颖达疏说:“在亲民者,言大学之道,在于亲爱于民。”这是对儒家重民、爱民的...
明晓和彰明道德的最高境界。《大学》的重要命题,朱熹称其为《大学》三纲领之一。前一“明”字旧说有作彰明、显明解,有作明察、明晓解;后一“明”字有作“至”解,有作“光明”解。
恭敬奉持天赋的善性,并加强修养,努力学习,保持和发扬这种善性。《中庸》中关于伦理修养的命题。
各种道理并行不相背离。《中庸》中的哲学用语。“悖”同“背”,意谓道并行而不背离。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简称。《中庸》中关于知行论的命题。
生知、学知、困知和安行、利行、勉行。《中庸》中论述知行关系的概括用语。指三种不同的知行境界。
治理国家有九条常规。《中庸》中政治性用语。
帮助天地生化和培育万物。儒家重要哲学命题。语出《中庸》。
人性真实无妄自然光明,人性光明自然真实无妄。《中庸》中重要哲学命题。
极尽真实无妄。《中庸》中哲学伦理命题。
君子以真实无妄作为修身的必要条件。《中庸》重要伦理命题。
从不同的对立面出发,做到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语出《中庸》。
时时合度,无过无不及。儒家重要哲学命题。时,指随时;中,指合度,恰到好处。《中庸》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正不偏,适度而有节。儒学重要哲学命题。语出《中庸》。
生而已就,非人所加的禀赋就是人的本性。儒学重要哲学伦理命题。语出《中庸》。
圣人的思想通过卦爻辞来表达。后泛指思想感情通过文辞来表达。《易传》对卦爻辞在《周易》中的作用所做的说明,后引申为儒家对文学的一种主张。语见《系辞下》:“爻象动乎内,吉凶见乎外,功业见乎变。圣人之情...
《易传》对“同人”卦象的解释。原意为明丽而刚健;后人从政治的角度解为以德服人而不以武征服,从美学的角度解为美好明朗刚健的风格。语见《易·同人·彖辞》:“文明以健,中正而应。”
《周易》的卦爻象是用以充分展示事物蕴义的。引申意为:形象可以充分展示事物的蕴义。《易传》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
《易传》筮法中的概念。筮法固然不可信,但强调数与物有内在联系,则有启发意义。
演绎《周易》六十四卦使用蓍草的总数。《易传》作者认为,这个总数的分割、组合反映着天地万物乃至整个宇宙的演化,所以称“大衍”之数。“大衍”作为一种数理精神的象征,受到古代科学家的重视。
《易传》称商汤推翻夏桀建立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周武推翻商纣建立周朝(约公元前11世纪)为历史上的两次革命。汤、武是备受儒家推崇的历史人物。
深刻认识和理解事物蕴涵的所有道理,进而把握事物禀赋的全部德性。《易传》提出的哲学术语。
有才德之人受天地的启发,应当图强自立,奋进不止,深厚宽容,勤恳负重。是《易传》关于理想人格的重要思想。
《易传》提出的哲学概念,又称“大和”。指至高、永恒的调和适中。
《易传》将《易经》乾卦卦辞“元亨利贞”解释为“四德”,即四种德性。它展示了儒家的宇宙观和天人合一观,构成儒家道德论的核心。
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握发展的趋势,从而对事务做出正确的判定并取得成功。《易传》提出的命题。
见一阴一阳之谓道。
“几”“神”系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概念。《易传》做过较全面的解释和应用。
《易传》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道无形为形上,器有形为形下。无形故虚而不可见,有形则实而可见。但是道寓于器之中,器为道之体现。道与器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易传》提出的易学概念。乾为天,坤为地。元为善德。《文言》:“元者,善之长也。”
天文指天体运行所呈之象。人文指人类社会之典章制度、礼乐文明。《易传》中的重要概念。《彖·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三才又作三材,指天、地、人。天道、地道、人道合为三才之道。《系辞》:“《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要求恰如其分地掌握宇宙的法则和规范,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国古代传统的行为准则,后来得到儒家的肯定和发展。中即正,正即中。
卦爻变化到一定时候将达于穷极,穷极则向反面转化;转化之后又会出现新的局面,使卦爻的变化继续下去;这样往复循环,则长久不息。《易传》提出的哲学命题。《易传》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同样遵守“穷则变,...
处于平安状态时要想到有可能出现危难而要及早预防,这样才能长治久安。语出《左传》襄公十一年,晋魏绛:“《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