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政以德

用道德教化来治理人民。历史上称为德治。孔子儒家主张治国的基本原则。命题出自《论语》的《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日期:2017-08-01

和一不争说

提倡群体内部人际关系和谐、反对纷争的学说。主张有道德的人在社会生活中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由异趋于谐调,实现行为的有节一致;反对因利而斗、因异而争的人际关系的紧张状态和社会秩序的被破坏;并且论证了这...

日期:2017-07-28

劳心劳力

儒家关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学说。

日期:2017-07-28

合群论

儒家主张按礼法划分等级名分、组织社会的理论。又称明分使群论。

日期:2017-07-28

兵贵伐谋说

儒家关于在战争中重视谋略的思想。

日期:2017-07-28

先礼后兵说

儒家军事思想中,以礼制为规范实施建军和用兵的学说。

日期:2017-07-28

仁者无敌说

儒家关于正义战争必胜的学说。儒家根据战争性质决定战争胜负的观点,认为以至仁伐至不仁,仁义之师所向无敌。

日期:2017-07-28

人和说

儒家关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向背决定战争胜负的观点。

日期:2017-07-28

用兵附民说

儒家关于处理兵民关系问题而提出的兵以民为本的思想。

日期:2017-07-28

禁暴除害说

儒家以仁义为本,用战争禁绝暴政,消灭祸害的学说。

日期:2017-07-28

儒家军事思想

儒家关于军事和政治、经济的关系以及战争观、治军思想、谋略思想等的理论和学说。

日期:2017-07-28

均平说

在封建等级式的政治秩序和阶梯式的财产占有的前提下,实行财富分配的大致均衡的主张。中国古代,特别是古代儒家所提出的一种影响深远的经济、政治思想。

日期:2017-07-28

开源节流说

战国时荀子提出的关于增加收入、调节流通、节省开支的理财理论。主要讨论财政、生产(尤指农业生产)及二者关系。

日期:2017-07-28

扶商惠工说

先秦时期,特别是西周、春秋时期鼓励人们从事工业和商业生产活动的主张。

日期:2017-07-28

轻徭薄赋说

中国古代历史上要求国家政权减少向人民征课财物、调用劳动力的经济学说。主张轻徭薄赋者不限于儒家,但以儒家鼓吹最力,影响也最大。尽管轻徭薄赋在实践中并未得到认真的贯彻执行,但它却是秦汉以来的思想家们反...

日期:2017-07-28

限田说

西汉时期为限制豪强地主兼并土地而提出的一种土地制(田制)思想。所谓限田,就是按照各人的官阶、品级、地位,限制占有土地的最高额。限田说由汉武帝时期儒学代表人物董仲舒首先提出,它的产生则存在着一定的现...

日期:2017-07-28

井田说

日期:2017-07-28

分田制禄说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为解决君、臣、民之间的土地关系问题而提出的经济学说。“分田制禄”一语出自《孟子·滕文公上》。

日期:2017-07-28

重农论

荀子强调农业在中国古代国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理论。

日期:2017-07-28

儒家经济思想

儒家关于社会经济活动和各种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规律的学说、理论、观点。其内容涉及生产、分工、分配、消费、贸易、流通、财政税赋、土地等众多经济环节;其核心是义利问题。

日期:2017-07-28

忧患意识

对国家民族患难与民众疾苦的忧虑。是儒家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此,忧己患名,优生惧死等,也表现为一种忧患意识。儒家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是忧患意识的主体,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意识之一。

日期:2017-07-28

修身为本论

儒家的道德修养主张。儒家重视人的自我道德修养,以为自我道德修养是治人的基础。

日期:2017-07-28

华夷论

儒家对中原华夏民族与四夷各少数民族关系的看法。又称夷夏之辨。

日期:2017-07-28

王霸论

儒家对王道政治和霸道政治的看法。亦称王霸之辨。

日期:2017-07-27

诛伐说

儒家的战争学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日期:2017-07-27

出处进退说

儒家对出仕或隐退的看法。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方面。

日期:2017-07-27

纳谏说

儒家关于君主应采纳臣下批评建议的论说。纳谏包括两个方面:即做为在上者(君)要勇于纳谏;而做为在下者(臣)要敢于谏争。

日期:2017-07-27

举贤说

儒家推举任用贤才的主张。贤属于德,才属于能,举贤才即选用德才兼备的人做官。

日期:2017-07-27

君道论

关于君主要遵循为君之道的主张。儒家学说的核心是序君臣、父子、夫妇、长幼之礼。因此,儒家十分重视君道。君道论在儒家政治思想中占有首要的地位。

日期:2017-07-27

教民说

儒家对百姓实行人伦道德教化的学说。基本思想是用封建人伦道德为行为规范,教化百姓,以达到稳定社会、巩固统治的目的。主张以富民、养民的仁政德治(见富民说、养民说)为实施教化的基础,强调以己正人,以政正人。

日期:2017-07-27

富民说

儒家关于富民是富国之本,民富则国富的学说。儒家仁政德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民富是礼乐教化和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富而后教,才可使人向善,遵礼守法。富民是王者之治,保证农民有固定的田产,吏治清廉,轻徭...

日期:2017-07-27

养民说

儒家关于民为邦本、厚生养民是国家社会稳定的基础的学说。儒家仁政德治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为政的首要任务在养民。养民的主要措施是保证农民有维持生存的田产和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其中亦包括道德教化的内容。

日期:2017-07-27

贵民说

主张民惟邦本、人民在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比君主更为重要的学说。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期:2017-07-27

仁政说

主张对人民实行仁爱、反对暴政的学说。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期:2017-07-27

德政说

儒家主张以道德教化而不以法制刑罚来治理政事的政治学说。是儒家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期:2017-07-27

儒家政治思想

儒家对国家生活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儒家一贯重视政治,把君臣关系置于人伦之首,认为政治生活的目的和功能,在于防止争夺和混乱,使人类过正常的有秩序的群居生活。在儒家的思想体系中,政治思想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日期:2017-07-25

学在四夷

华夏族以外的民族保存着优秀的文化传统,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日期:2017-07-20

礼坏乐崩

春秋时期社会历史大变动引起的古代典章制度的破坏,一般仅指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时期中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崩溃。

日期:2017-07-20

周礼尽在鲁

鲁国是继承发扬周文化的典范。

日期:2017-07-20

洪范九畴

《尚书·洪范》提出的治理国家必须遵循的9条大法。据说是周武王十三年(前1122)灭殷后,殷遗臣箕子与周武王论述天人关系时提出的。

日期:2017-07-20

敬天保民

尊崇上天,爱护百姓。西周初期周公旦倡导的社会政治主张。

日期:2017-07-20

封建

古代天子将土地、爵位、封号赐与宗室子弟或宗亲贵族,建立诸侯邦国,以为天子的屏藩。按照古史传说,黄帝建万国。《尚书·尧典》记载:尧时有方伯、师长之职。夏、商、周三代都分封诸侯,建立邦国,实行封建制,...

日期:2017-07-20

大同说

儒家提出的以天下为公为特征的理想社会的学说。这种学说将原始社会状况理想化为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认为大同之世中,贤能之士才德各尽其用,人与人之间和睦平等,人人都为公毫无私心,社会生活民主,没有家长和...

日期:2017-06-28

四海一家说

儒家视天下国家为一体的社会整体论学说。犹言天下一家。“四海一家”原意指帝王事业规模宏大,天下一统。中国儒家在社会群体层次划分和关联上以家为本,以家衍推,包容天下国家,要求圣王把天下国家当做自己的家...

日期:2017-06-28

家国观

儒家关于家庭和国家及其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家庭和国家是中国传统社会的两极,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历代儒家学者,对家庭与国家及其关系非常重视,提出了许多见解,形成了儒家独特的家国观。

日期:201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