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
古代天子将土地、爵位、封号赐与宗室子弟或宗亲贵族,建立诸侯邦国,以为天子的屏藩。按照古史传说,黄帝建万国。《尚书·尧典》记载:尧时有方伯、师长之职。夏、商、周三代都分封诸侯,建立邦国,实行封建制,尤以周代最为完备。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诸侯割据称雄,天子地位衰微。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废封建,置郡县,古代的封建制宣告结束。
爵位和等级 古代分封诸侯,建立邦国,爵位有五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赐与诸侯的爵位,凡五等。“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诸侯的国君赐与大夫的爵位,凡五等。天子之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能五十里者,不合于天子,附于诸侯,曰附庸。天子之三公之田,相当于公侯;天子之卿之田,相当于伯;天子之大夫之田,相当于子、男。诸侯国家的卿、大夫、士的禄米,各有差等。这样建立起来的方国,王畿之内有:方百里之国九,七十里之国二十有一,五十里之国六十有三。凡九十三国。古时天下分为九州,州方千里。除王畿之地,居一州之外,其余八州,每州有百里之国三十,七十里之国六十,五十里之国百有二十。凡二百一十国。九州,共千七百七十三国。各州设有方伯,方伯之下有连帅,有卒正,皆统一于天子。
朝聘和巡守 诸侯对于天子要行朝聘之礼。每年一小聘,由大夫进行;三年~大聘,由卿进行;五年一朝,诸侯亲自进行。天子对于诸侯有巡守之礼。每年二月东巡守,至岱宗,祭祀山川、鬼神,观察诸侯政绩,接见百岁长者,听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对于诸侯政绩卓著者,予以褒赏;对于诸侯有不敬、不顺、不孝、不从者,或削地,或流徙,或革职。五月南巡守,至南岳,礼如东巡守;八月西巡守,至西岳,礼如南巡守;十一月北巡守,至北岳,礼如西巡守。归,告祭祖庙,用牲。古代国家的大事为:①祭祀。宗庙祭祀,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②征伐。征伐由天子专之。天子将出征,必告祭社稷、祖庙;天子执有罪,归,必释奠于学,以馘告祭祖庙。
政事和教化 天子与各诸侯邦国分别设立小学和太学,以教育宗室、贵族子弟。小学在公宫的南面左侧,太学在郊。天子的太学称“辟雍”,诸侯的太学称“泮宫”。司徒掌教化,命乡选士之优秀者,升于司徒,称“选士”;司徒选拔“选士”之优秀者,称“俊士”,入太学;入太学者,称“造士”,免其徭役。大乐正掌教育,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凡王太子、王子、群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嫡子,国之俊士、选士皆入太学受业。古代,年十五入小学,十八人太学,九年学成,出学。大乐正选造士之优秀者,告于王,升于司马,称“进士”。司马选进士之贤者,告于王,定其论;论定,授官、封爵。大司寇正刑明辟,以听诉讼。凡听五刑之讼,必原父子之亲,立君臣之义以权之;意论轻重之序,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悉其聪明,致其忠爱以尽之。太史典礼,执简记,奉讳恶。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以百官之成,质于天子,百官斋戒受质,然后休老劳农,成岁事,制国用。
历史意义 中国在夏、商、周三代实行的分封诸侯,建立邦国的封建制,正如唐代柳宗元在《封建论》一文中所说,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这一制度对于维护王权,巩固社会秩序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诸侯的势力日益强大;封建制逐渐崩坏;秦统一六国后,遂以郡县制取而代之。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符合社会发展规律。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