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江永的经学著作。9卷。有上海千顷堂书局版。此书研究《周易》的图、象、数,主要阐发河图洛书的来源和意义、先天(见先天学)和后天(见后天学)的卦序,河图洛书与算术、天文、吕律的关系。
清代方苞的文集。18卷。文集最初由方苞弟子王兆符、程崟共同编辑,有259篇。方苞学宗程朱,作文重视阐述、宣扬孔孟之道,以卫道自任,然生于汉学大盛的清代,也不空谈性命,而对经学颇有研究,故集中说经文字颇多。
清初李塨的著作。《论语传注问》,即李塨从《论语传注》中,提出一些有关的问题,以问答的形式,加以逐条解释,以深化其思想。是书是李塨哲学思想的代表作之一。
清初李塨阐述《大学》的著作。4卷。是书以发明古《大学》之法,以辨“俗学”之非为宗旨,与李塨的另一著作《大学传注》旨义相同。所谓“俗学”指理学。此书重点阐述“格物”为《周礼》三物。
清初万斯同所撰的历史著作。5卷。此书使数千年的王朝更替、国家的一统分割,了如指掌。
清初阎若璩的经学著作。6卷。此书是作者早年考证经籍随笔札记之文,本未成书,后人搜集、整理、编辑成册。《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此书说:“兹编虽辑录而成,非其全豹,而言言有据,皆足为考证之资,固不以残阙...
清初熊赐履的思想史著作。56卷。作者显然有较深的门户之见,以孔孟程朱为正统,贬低荀子、陆九渊和王守仁等人,排斥儒家以外的学术思想,然而编者搜集、编排了不少资料,有助于思想史研究。
清初颜元的文集。颜元号习斋,故名。10卷。其中包括“记”“序”“跋”“书信”“祭文”“杂评”等。是全面了解颜元思想的一部重要著作,可以作为他的主要著作《四存篇》的补充。
清初颜元评论朱熹的《朱子语类》的著作。不分卷。是书为读书杂评式,随读随评,无一定规范。其主旨主要集中批评朱熹的读书穷理,不务实际。
清初颜元的主要著作。包括《存性编》《存学编》《存治编》《存人编》4种,故曰《四存编》。
清代胡渭明辨易图的著作。10卷。卷一辨河图洛书;卷二辨五行九官;卷三辨《参同契》;卷四辨龙图、易数钩隐图;卷五辨《启蒙》图书;卷六、七辨先天古易;卷八辨后天之学;卷九辨卦变;卷十辨象数流弊。全书辨定...
清初万斯大的经学著作。包括《学礼质疑》《礼记偶笺》《仪礼商》《周官辨非》《学春秋随笔》5种。全称《万氏经学五书》,有辨志堂刊本。
清初唐甄的代表作。4卷,分上、下2编,共97篇。上编论学,下编言治。此书猛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含有早期启蒙思想的因素,是清初学术思想史上的重要著作,对后世也有较大的影响。
清初陆陇其的著作。全书共4卷。思想内容推崇朱熹,反对陆(九渊)王(守仁)。认为朱熹之学“操存涵养,莫非明德性之当尊,而格物致知,兼以著问学之不可偏废”,“兹编之作,仍以尊考亭(朱熹)也”(《问学录·...
清初陆陇其的著作。本名《三鱼堂日抄》。共12卷,33条。其文皆平时札记,初未分门类,后由其外甥陈济编纂成册。一卷至四卷解说《五经》;五卷至六卷解说《四书》,并附对《太极图说》《近思录》《小学》等的解说...
清初朱彝尊的经学史籍书目考证著作。300卷。有朱氏此书,历代诸儒经学著作,存亡可考,文献足征。是书在经学史和目录学史上都是一大贡献。
清初朱彝尊的著作集。80卷。全书卷一为赋,卷二至二十三为诗,卷二十四至三十为词,卷三十一至八十为文。末附短篇词作《叶儿乐府》,另附其子昆田《笛渔小稿》10卷。
清初李颙的著作集。26卷。康熙二十九年(1690),李颙弟子王心敬汇辑著者自撰及弟子所记讲学语录成书,于翌年冬开刻,至三十二年秋完成。前22卷为李颙论学文及书牍、杂著,尤以其弟子所记讲学语录为多。所标篇目...
清初李颙著。8卷。系其平日讲授《四书》语,由其弟子王心敬记录成书,刊行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
清代叶燮的诗歌理论专著。据《清史稿·列传》卷七十叶燮传载,《原诗》作于叶燮晚年定居江苏吴江之时。最早附于叶氏之文集《己畦集》后。全书分内外两篇,每篇分上下2卷,共4卷。后收入《昭代丛书》和《清诗话》...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分内外两篇,内篇以讨论哲学问题为主,外篇侧重评论了古代科学及西方科学问题。写作年月不详。王敔在《薑斋公行述》中说,其父写作此书主旨为:“明人道以为实学,欲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6卷。共收汉魏晋至南北朝、隋代诗821首进行评论,包括诗歌创作和诗歌批评等方面的内容。系王夫之晚年所作。在诗歌创作方面,认为诗人要获得典型的审美意象。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30卷,另“叙论”1卷,共912论。为作者晚年以《资治通鉴》史实为背景写的一本史论著作,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军事、文化、民族等诸多方面,反映了其政治、哲学思想及历史观。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6卷,50篇。康熙二年(1663)写成初稿。康熙二十八年(1689)修改定稿。《尚书引义》内容引申《尚书》中的某些观点,比较系统地阐发了其哲学,特别是认识论和人性论方面的见解。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3卷。卷一《诗译》,卷二《夕堂永日绪论》内编,卷三《南窗漫记》,附《夕堂永日绪论》外编。书中对诗歌的社会作用、诗歌创作的原则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9卷18篇,另《序论》1篇,《宋史·张载传》1篇。《正蒙》是北宋张载的哲学著作。王夫之一生以“希张横渠之正学”自任。在《序论》中他说:“张子之学,无非《易》也。”“《正蒙》特揭阴阳之固...
明末清初王夫之撰。共6卷。每卷又分上下篇。卷末附《周易内传发例》。王夫之在谈到《周易内传》与《周易外传》区别时说:“《外传》以推广于象数之变通,极酬酢之大用,而此篇守《彖》《爻》立诚之辞,以体天人之...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5卷。康熙二十二年(1683)重订。系作者读《诗经》时对有关篇章内容的引申发挥,故称“广传”。内容涉及历史、政治、哲学、伦理、文学等方面。
明末清初王夫之的政论著作。成书于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1卷56章,每章讨论一个问题,就事论事,各自成篇。内容涉及田制、赋役、吏治、科举、武备等诸多方面,并暴露了清统治者的黑暗。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分上下两卷,50篇。在书中,王夫之站在唯物主义立场,批判了种种迷信思想,正确地阐述了天人关系。
明末清初王夫之著。共10卷。作于康熙四年(1665)。《四书大全》系明永乐年间胡广等人奉钦命编纂,收录程朱及其后学对四书及朱熹《集注》的解释。王氏按《四书》原有篇章顺序,以读书笔记方式评论各家解释,阐发...
明末清初王夫之的政论著作。1卷。包括《原极》《古仪》《宰制》《慎选》《任官》《大正》《离合》等7篇,另《后序》1篇。作于顺治十三年(1656)。
明末清初王夫之撰。共7卷。前4卷论卦,第五、六两卷论《系辞》,末卷论《说卦》《序卦》《杂卦》。清顺治十二年(1655)王夫之避兵常宁山寺时作,企图以《易》理作为其“出入于险阻”的“精义安身之至道”(《周...
清初熊伯龙编著的中国古代反对宗教神学和迷信禁忌的无神论思想资料集。成书于清顺治十七年(1660),后经其几代子孙增订,乾隆五十九年(1794)由衡衡子刊行于世。《无何集》反对神学目的论和天人感应说,认为祥...
清初黄宗炎著。1卷。成书时间大约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前后。全书旨在辟斥宋儒图书《易》学,以恢复《周易》的本来面目。凡分三目,依次为《河图洛书辨》《先天八卦方位六十四卦方圆横图辨》《太极图说辨》。
清初顾炎武的主要著作。120卷。著者生当明清鼎革,明末,社会动荡,危机深重,他“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自序》),于是摆脱科举制度的桎梏,转而致力于经邦济世之学的探讨。
清初顾炎武著。32卷。始撰于康熙初,九年(1670)先以初刻8卷刊行。迄于二十一年故世,著者晚年精力尽在此书结撰之中。后经其弟子潘耒整理,于康熙三十四年在福建建阳付刻。全书以经术、治道、博闻为类,荟萃著者...
明清之际方以智的著作。作于清顺治九年(1652),次年又加以订正。全书除《东西均开章》《东西均记》之外,由《东西均》至《消息》,共26篇,是研究作者晚年思想的重要资料。
明清之际方以智的著作。系作者早期依据西晋张华所著《博物志》、宋僧赞宁所著《物类相感志》以及方以智的老师王宣所著《物理所》等书,推衍而成。内容包括天地、律历、风雷、雨旸、人身、饮食、医药、金石、器用...
明清之际方以智的著作。因仿《尔雅》体例,故名。为一部综合性词类汇编书。取材于先秦诸子、史籍、方志、小说;考证古音古义,旁及方言土语;分门别类,加以训释。记述内容有天文、月令、文字、农时、地理、官制...
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关于宋、元两代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学术史著作。《宋元学案》内容全面,范围广泛,包罗了大凡在宋元理学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理学家和学术流派。该书资料完备,兼取百家,和会学术异同,注重学术承...
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系统总结明代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状况的学术史专著。全书共62卷,列19学案,近百万字。《明儒学案》对明代学术资料搜罗丰富,评论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它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断代学术史专著,并开...
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批判封建君主专制、阐述其社会改革思想的政治理论著作。《明夷待访录》批判封建君主专制,具有民主性思想,清乾隆时被列为禁书。
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研究《易》学和象数之学的学术著作。写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黄宗羲52岁时。全书共6卷。“力辨《河》《洛》方位图说之非,而遍及诸家,以其依附于《易》似是而非者为内编,以其显背于《易》...
明清之际傅山的诗文集。丁宝铨编。40卷,凡诗赋等14卷,文26卷。附录传记、事略等3卷,年谱1卷。有清末刻本。该书的中心是对诸子百家之学的注解和研究。认为长期以来子不如经尊的思想是一种偏见。
明清之际朱之瑜的文集。该书总结了明朝失败的教训,认为其原因是官僚鱼肉小民、罪恶贯盈,百姓痛入骨髓。民心一变,川决山崩。该书是中日文化交流的见证,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所表现出的注重实际...
明清之际宋应星的自然哲学著作,写于崇祯丁丑初秋月(1637年8月)。他以“既犯泄漏天心之戒,又罹背儒说之讥,然亦不遑恤”的心情写作《谈天》,批判“天不可至”的观念,驳斥“两日相承东行与两月见于西方”和“...
明清之际宋应星的自然哲学著作,写于崇祯丁丑季夏月(1637年7月)。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天地间非形即气,非气即形,杂于形与气之间者,水火是也。由气而化形,形复返于气,百姓日习而不知也。”
明末清初孙奇逢著。14卷。提出为学贵在深造自得,自家体贴,“从来大贤大儒,各人有各人之体贴,是在深造自得之耳”(《夏峰先生集》卷一)。
明末清初孙奇逢的学术思想史著作。26卷。曾名《理学传心》。完稿于清康熙五年(1666),作者曾三易其稿,为时长达30年。是书宗旨在于探究和表彰理学宗统,以求巩固圣王统治和圣人学统。力图弥合朱(熹)陆(九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