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年间官方评论《诗经》的著作。题“乾隆御纂”,实为傅恒等奉旨撰成,20卷。
清代学者范家相治《诗经》的著作,共10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此书“搜集亦间有未周,然较王氏之书则详瞻远矣”。
清代学者姚际恒论《诗经》的著作。姚氏论《诗》,不依傍《诗序》,不附和朱熹的《诗集传》,能从诗的本文中探求诗的意旨。书18卷。
清康熙时期官方评论《诗经》的著作。题为康熙帝御定,实为王鸿绪等奉旨撰成,雍正帝制序颁行,共20卷。其体例,依《诗经》各篇次第,附以各家解说。
清初学者陈启源标举汉学,为《诗经》正义、训诂的著作。书中解释《诗经》的篇旨和诗句含义,都以《诗序》《毛传》为准,并参照郑玄笺注。对于《诗集传》和宋、明人的解释多所辨正。
清代学者姚配中所撰解易著作。此书原名《周易参象》,14卷,附通义论10篇。
清代汉学家李道平的解易著作。其书大抵采惠栋父子及张惠言之说为多,参合成文,而不详著其姓名。
清代学者朱骏声的解易著作。一名《周易汇通》,乃逐句对《周易》六十四卦经文(包括《彖》《象》《文言》)所做的解释。
清中叶经学家张惠言研究《周易》的著作。著者治《易》,不取宋儒图书旧说,承乾隆间经师惠栋之后,专意表彰汉儒《易》学。编次为卷一至三《上经》,卷四至六《下经》,卷七、八《系辞》上下,卷九《说卦》《序卦...
清代焦循易学著作之一。全书20卷。本书依《周易》经传中的概念、术语、范畴和命题,加以会通,互相引证,解释其所提出的易学体例,即旁通说、相错说、时行说、比例说、引申说。此书在当时受到许多经学家推崇。
清代经学家焦循易学著述之一。全书12卷。其治易不墨守一家之言,主会通百家之说,企图在汉人象数之学的基础上,独辟蹊径,另立一解易新体例。《易章句》乃依其易学体例,对《周易》经传文句所做的简明注释。
清中叶经学家孙星衍编纂的解易著作。大量辑录古人易说,汇集了许多汉易的宝贵资料,使学者观其所聚,循览易明,对后人研究汉易具有一定积极意义,成为清代汉学家解易的代表作之一。
清乾隆皇帝命傅恒等人编撰的解易著作。所解皆融会诸家之说,撷取精要,而不列所引用者姓名,也不驳辩其得失,仅随文诠释,语言简练概括,义蕴宏大而深远。
清代经学家惠栋的易学著述之一。此书5卷,有省吾堂本。是对宋代朱熹的《周易本义》所作的补充和修正,而不全引其文句,仅分条予以辨析。
清代经学家惠栋解《易》的代表作。此书依汉儒诸家说逐句解释《周易》经传文,自为注又自疏之。其注疏大都恪守京房、郑玄、荀爽、虞翻、干宝等人的体例和注解,并加以会通,而卦气说乃其主要依据,并无更多新意。
清初思想家李塨解《周易》的著述之一。此书以《周易》经传罕言天道性命,提出了“夫圣人之作《易》,专为人事而已矣”(《周易传注序》),即以“专明人事”(《周易传注·凡例》)的易学观,作为其解易的宗旨。
清初大学士李光地所撰易学著作之一。其综论易理,各自为篇,并非逐一解释《周易》经传的著作。
清康熙皇帝命大学士李光地主持编撰的解易著作。此书大概皆遵程朱之义,不敢冲破其藩篱,成为当时官方推重的经学教义之一。
清初经学家毛奇龄所撰解《易》著作。仲氏指其兄毛锡龄。锡龄精通《周易》,而未著书,惟时时口授其子文辉。奇龄就文辉所闻加以发挥,撰成此书,以为纪念,故称《仲氏易》,实即奇龄所自解。其解易重训诂、考据,...
清初经学家黄宗炎所著解《易》著作。全书21卷,附《周易寻门余论》2卷、《图书辨惑》1卷。此书为清初考据之学清算宋易中象数之学的代表作。
汇刻清代学者解释儒家经典著作的一部大型丛书。由阮元编刊。所收清人有关经学著作,均按著者时代先后为序,计有顾炎武、阎若璩、胡渭至凌曙、王崧、严杰,共73人,书180余种。《皇清经解》和《皇清经解续编》汇集...
清代汇刻十三部儒家经典注本的大型丛书。由阮元主持编校。全书共416卷。参加编校者有李锐、顾广圻、臧庸、严杰、孙同元、徐养源、洪震煊。
清乾隆年间总结经学演变和评价经部著作的重要论著。《四库全书》纂修期间,纂修官对采入全书的书籍和一些未采入的书籍,都分别编了提要。提要内容大致包括:论述“各书大旨及著作源流”,“考本书之得失,权众说...
清初汇刻宋、元学者解经、注经著作的一部丛书。题纳兰成德编,实是徐乾学编刊。分易、书、诗、春秋、三礼、孝经、论语、孟子、四书、总经解十大类编排,属于同类的著作则以时代先后为序。每书之前均撰有提要。全...
记录清代儒学源流的史籍。4卷。著者不详。全传或人自为篇,或数人合编,共著录一代学者524人。
记录清代儒学源流的史籍。4卷。载《清史稿》卷四百八十至四百八十三。上起孙奇逢、黄宗羲、王夫之,下迄王先谦、孙诒让、郑杲,或人自一传,或数人合传,共著录一代学者324人于《儒林传》中。
明代徐霞客撰写的一部科学著作。作者根据亲身的游历、考察,描述了100余种地貌形态名称,如山、岭、关、潭、涧、峪、渊等,记载了700余大小河流、湖、泽、潭、池、沼泽、海,考察了许多生物资料和各地的人文地理...
明末刘宗周的理学著作。论述理学宗源、阐释著名理学家的核心思想。是书以周敦颐、程颢、张载、朱熹、王守仁五子追配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前五子”,指出王守仁又直追孟子。是书显示出刘宗周的理学思想...
明末刘宗周的理学著作。作于明崇祯七年(1634),有自序,约7000言。是书分正、续二篇。在批评修正王学,反对空疏禅化、倡导务实致用和知行并举方面,有相当的影响。
明末刘宗周的理学著作,门人董瑒据刘宗周之子伯绳所辑校编。40卷,分3门:语类13卷,文编14卷,经术11卷,附行状(黄宗羲撰)、年谱各1卷。是书集刘宗周讲学、著述的全部内容,反映了刘宗周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
明代徐光启撰,共60卷。分为农本、田制、农事、水利、农器、树艺、蚕桑、蚕桑广类、种植、牧养、制造与荒政等12目。《农政全书》是徐光启对前人的农书和有关农业文献,进行系统摘编与论评的著作。徐光启对农业和...
明代徐光启撰。徐光启强调学习数学基本理论,学习《几何原本》的重要性,强调掌握“金针”,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几何原本》的翻译刻印,《几何原本序》的撰写,对中国数学和科学技术,以及思想文化的发展,对沟...
明代高攀龙撰著集,是研究东林学派和高攀龙思想的主要资料。全书由高攀龙受业门人陈龙正编定,高攀龙从子高世泰订正。12卷,附录1卷。
明代周汝登编写的学术史著作,共18卷,收录了从传说中的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大禹、皋陶至明代王栋、罗汝芳共84位人物,为他们作传,评论他们的学说。
明代周汝登著。他在《证学录》中提出“不可徒泥成言,须自体认”的观点。
明代顾宪成所撰文集,是研究东林学派和顾宪成思想及活动的主要资料。全书包括16种。
明代顾宪成论述其理学思想的代表作。18卷。书中提倡本体和功夫合一、知行合一,强调“躬行”和“讲”“习”结合的知行观,持“重修”的道德修养论,力图纠正王学末流重悟不重修的弊病。作者提出“小心”二字,正...
明代陈第的文集。共35卷,为其后人所编。
明代思想家吕坤著。分内外篇,计6卷。
明代李贽的重要论文。已收入《焚书》卷三。认为人生来具有纯朴的童心。
明代李贽的史学著作。亦称《李氏藏书》。万历二十五年(1597)九月结稿,二十七年在南京付梓行世,共68卷。第一至八卷纪帝王,第九至六十八卷传臣子。取材“正史”,涉及近800人,上迄战国下终元亡。
明代李贽的文集,包括书答、杂述、史论和诗歌。亦称《李氏焚书》。万历十八年(1590)在湖北麻城付梓行世,6卷。书中对道学家、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揭露和批判,对孔孟圣贤的褒贬,对人们崇拜偶像的讽刺,切...
明代何心隐的文集。原名《何心隐先生爨桐集》,共4卷,59篇,另有《补遗》2篇。作者在书中阐发了泰州学派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伦理思想,阐发中有继承、有创新。
明代颜钧撰。该集反映了颜钧从平民立场出发,要求打破儒学正宗,重建平民儒学的思想。全书9卷。
明代朱衡编撰的一部学术史著作,后人有所增删,共6卷。对于研究宋、元、明儒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其书版久湮没,张伯行为之重订。
明代王畿的著作,记述王守仁在天泉桥“证道”的事迹。此文载《王龙谿集》卷一。
明代杨慎的经学代表作。
明代扬慎的著作集。又称《太史升庵文集》。杨慎批评宋明道学高谈阔论、不务实际的空疏之风,指出理学家“专守一艺而不复旁通他书,掇拾腐说而不能自遣一辞”(《升庵集》卷六十五),主张实事实功、身体力行。
明代王艮撰,袁承业重订。计5卷,有语录、诗文杂著、年谱、谱余、疏传合编等。
明代黄绾的代表作。是为明尧舜孔孟之道而编。汇辑有关治家治国、修己诲人、道德风尚、风俗教化、礼乐法度、古今名物、穷性命本原、达会通典礼等方面的言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