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学案》
明末清初学者黄宗羲关于宋、元两代学术思想发展演变的学术史著作。黄宗羲“晚年于《明儒学案》外,又辑《宋儒学案》《元儒学案》,以志七百年来儒苑门户……尚未成编而卒”(全祖望:《鲒埼亭集》卷十一《黎洲先生神道碑文》)。黄宗羲于康熙十五至三十四年间(1676~1695)草创。初无定名,或称《宋儒学案》《宋元儒学案》,或以《宋儒学案》《元儒学案》分称。直至道光年间(1821~1850),王梓材、冯云濠校定此书时,鉴于全祖望“所定《序录》,自宋及元,合为百卷”,认为“宜合称《宋元学案》”(王梓材、冯云濠:《宋元学案考略》),遂定此名。全书共100卷,立案91个。黄宗羲所立凡67卷,59个学案,占全书所立案卷三分之二左右。黄宗羲卒后,其子黄百家(字主一,号耒史)续修,黄宗羲门人杨开沅、顾諟亦参与其事,但仍未完稿。黄宗羲私淑全祖望继其事。《清史稿·全祖望传》:“宗羲《宋元学案》甫创草稿,祖望博采诸书为之补辑,编成百卷。”为全祖望所特立的学案有32个,凡33卷,约占全书所立案卷的三分之一。据此,可以说黄宗羲和全祖望两人是《宋元学案》的主要编撰者。《宋元学案》的出版刊行经过也颇曲折。全祖望生前只来得及校定和刻出了其中的第十七卷(《横渠学案》上)以及他为全书所写的《序录》。此即所谓二老阁郑氏刻本。全祖望将校定、謄清的事业委诸门人卢月船(名镐,字配京),卢也未竟而卒。黄宗羲玄孙黄璋(字稚圭,号华陔,又号大俞)曾向卢氏借来底稿抄录一份,与其子黄徵乂(号平黼)、其孙黄直垕相继加以校补謄录,编成一个86卷本,即余姚黄氏校补本。同时,全祖望门人蒋学镛(字声始,号樗庵)也从全氏手中得到另外一份残缺不全的底稿。道光间,王梓材、冯云濠(字五桥)访求到上述卢氏、黄氏、蒋氏三种藏本及二老阁郑氏刊本,以卢氏所藏稿本为底本,参考另外两种稿本校补所阙部分。此外,他们还做了许多其他修补工作,为该书的完善和出版做出了巨大贡献。该书于道光十八年(1838)由冯云濠出资刻成。后因战火,刻版付之一炬。王梓材应何绍基之请,以冯刻本为底本,精心校阅,并于道光二十六年由何氏刻成重校本何本。此是现在流传各本的祖本。此后又有光绪五年(1879)长沙寄庐重刻本、清季书坊翻刻寄庐本。民国间上海文瑞楼楷书石印本。民国十七年(1928)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缪天授选注《学生国学丛书》本。民国二十三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国学基本丛书》本。民国二十五年上海世界书局排印《四朝学案》本。1986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点校本。这也是迄今为止最好的版本。《宋元学案》内容全面,范围广泛,包罗了大凡在宋元理学史上有过重大影响的理学家和学术流派。该书资料完备,兼取百家,和会学术异同,注重学术承转源流,这是其优点。但由于《宋元学案》出自众人之手,且主要编撰者之一全祖望基本上是一位史学家,故在对学术人物的思想评析方面要逊于《明儒学案》,相对而言,更多地具备学术资料汇编的特点。但该书仍不失为研究中国宋元学术思想史的重要参考著作。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