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学论

认为思与学的结合,是求知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的理论。儒学认识论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期:2017-07-24

常变观

儒家关于常住性和变动性、必然性和偶然性、一般性和特殊性、守常与改革的学说。常与变是中国哲学范畴系统中一组既对待又联系的范畴。

日期:2017-07-24

动静观

儒家关于运动和静止及其关系的基本观点。“动”与“静”是中国哲学史上一对重要范畴,在对待这对范畴上,儒家和其他学派的思想家一样,都是用这一对范畴来表达他们的发展观。

日期:2017-07-24

同异观

儒家对于事物与事物之间同异关系的观点。所谓同即相同、一样、无差别,也有共同、一起等意思;异即分别、差异、不相同,也有其他意思。

日期:2017-07-24

中庸说

儒家在方法论原则和道德实践原则方面提倡的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为特征的学说。

日期:2017-07-24

变化日新说

儒家关于宇宙、社会和人生都在不断地生成、发展、创新的学说。

日期:2017-07-24

相反相成说

关于相反的东西既互相对立又互相作用的学说。也就是关于对立同一的学说。儒家朴素辩证法命题。

日期:2017-07-24

体用观

儒家关于本体和作用、本质和现象之关系的学说以及分析事物的方法。

日期:2017-07-24

心理观

儒家关于主体意识与社会道德准则以及客观事物法则关系的学说。心理观是儒家心性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儒家功夫论和本体论的理论基础。

日期:2017-07-21

心物观

儒家心物观即是关于心与自然事物、心与仁义礼智等道德准则、心与事、心与个人遭遇、天下国家兴衰、治乱等关系的学说。不同的儒家学者的心物观所论述的心物关系是不同的。

日期:2017-07-21

理气观

宋明理学中关于事物准则和构成事物的质料之关系的学说。

日期:2017-07-21

道器观

儒家哲学关于事物及其规律的学说。道指无形的法则或规律;器指有形的事物或名物制度。

日期:2017-07-21

阴阳观

儒家哲学关于事物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学说。阳,本义为向日,阴本义为背日。

日期:2017-07-21

太极观

儒家诠释太极一词所发挥的观点。是儒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期:2017-07-21

天人观

儒家围绕着天与人的关系问題所发挥的观点,是儒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期:2017-07-21

天命观

儒家诠释天命一词所发挥的观点。是儒家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期:2017-07-21

儒家哲学思想

儒家对宇宙(自然)和人生(社会、个人)等问题的原则看法。又称内圣外王之道。是儒家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指导思想和方法。

日期:2017-07-21

和同之辨

春秋时期关于事物矛盾对立因素的多样性和单一性的论辩。

日期:2017-07-20

天道远人道迩

春秋时期有关天人关系的哲学命题。是郑国大夫子产关于天道问题的著名论断。

日期:2017-07-20

职竞由人

事情的成败毁誉,主要是由人造成的,并非天意所决定。中国古代哲学命题。

日期:2017-07-20

占筮

中国古代人们利用蓍草揲数取卦以预知人事之吉凶的宗教活动。占筮带有迷信成分,但是《周易》的筮、卦、爻、辞中含有深刻而丰富的哲学思想。

日期:2017-07-20

六十四卦

中国古代易书中64个六画卦的总称。

日期:2017-07-20

八卦

中国古代易书中8个三画卦的总称。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有三种易书,名叫《连山》《归藏》《周易》。三种易书都有八卦和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由八卦重合而成,故八卦又叫经卦,六十四卦又叫别卦。

日期:2017-07-20

五行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间物质构成的5种元素水、火、木、金、土。

日期:2017-07-20

惟命不于常

上天的大命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时可以改变的。中国古代哲学命题。

日期:2017-07-20

天视自我民视

上天也要以人民的意志为意志。中国古代哲学命题。

日期:2017-07-20

惟德是辅

上天对于下民是没有亲疏之别的,唯独有德的人才能够得到辅佑。中国古代哲学命题。

日期:2017-07-20

受天永命

西周初年关于君权神授的哲学命题。

日期:2017-07-20

古代哲学范畴。本意为颠。《说文》:“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中国古代哲学家或用以表示自然之天,或用以表示至上神,或用以表示义理之天。是自然之天还是有意志之天,反映出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在中国哲...

日期:2017-07-20

儒学与民间宗教

在历史上,儒学与民间宗教的关系比较特殊。儒学家们大都站在维护封建秩序的正统立场上,对民间宗教持批评态度。但是,到了明清时代,儒学中的阳明心学左派,却出现了从儒学团社的宗教化,最后走向民间宗教的现象...

日期:2017-07-19

儒学与伊斯兰教

伊斯兰教要想在中国这块土地上长久生存、发展下去,就只有向儒学靠拢,使其教旨与儒家学说相适应。

日期:2017-07-19

儒学与基督教

基督教在中国传播的过程中,与儒学既有互相对抗、互相排斥的现象,也有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现象。

日期:2017-07-19

儒释道合流

在中国思想史上,儒、道、佛三家,曾出现相互趋近、融合的现象。

日期:2017-07-18

儒学与道教

儒主人世有为,倡“修、齐、治、平”之道,贵阳刚之气。道主清静无为,倡全性长生之道,是为阴柔。两者相互排斥又彼此融合的历史,是中国思想史上的重要内容,构成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两大根干。

日期:2017-07-18

儒学与佛学

佛教在东汉明帝时由西域传人中国,魏晋南北朝时得到广泛传播,至隋唐时而达到鼎盛,对中国文化思想产生过非常重大的影响。因为信仰的排他性,佛学自然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特别是儒学发生了错综复杂的关系。

日期:2017-07-18

儒学与玄学

中国思想史上两种不同的而又互相联系的学问和学派。又称“儒玄”或“玄儒”,盛行于魏晋南朝时期。

日期:2017-07-17

儒学与阴阳家

阴阳家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中心思想的学派。它和儒家有较为密切的联系。

日期:2017-07-17

儒学与法家

法家是起源于春秋时的管仲,发展于战国时的李悝、商鞅、申不害,而由韩非集其大成的学派。儒学与法家在战国时期皆为显学,儒法二家在学术思想上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

日期:2017-07-17

儒学与道家

中国传统哲学中两大思想流派。在历史上两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日期:2017-07-17

儒家与墨家

中国思想史上两个对立的学派。常简称为“儒墨”,或着眼于两家创始人而称其为“孔墨”。

日期:2017-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