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神”系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概念。《易传》做过较全面的解释和应用。
《易传》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道无形为形上,器有形为形下。无形故虚而不可见,有形则实而可见。但是道寓于器之中,器为道之体现。道与器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易传》提出的易学概念。乾为天,坤为地。元为善德。《文言》:“元者,善之长也。”
天文指天体运行所呈之象。人文指人类社会之典章制度、礼乐文明。《易传》中的重要概念。《彖·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三才又作三材,指天、地、人。天道、地道、人道合为三才之道。《系辞》:“《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
要求恰如其分地掌握宇宙的法则和规范,做到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中国古代传统的行为准则,后来得到儒家的肯定和发展。中即正,正即中。
卦爻变化到一定时候将达于穷极,穷极则向反面转化;转化之后又会出现新的局面,使卦爻的变化继续下去;这样往复循环,则长久不息。《易传》提出的哲学命题。《易传》认为,自然现象和社会人事同样遵守“穷则变,...
万物在道的推动下,不断繁育兴盛,日日更新,生生不已,此即变易的本质。《易传》提出的哲学命题。语见《系辞》:“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
阴阳二爻相互推移,使卦象和爻象显出变化。《易传》提出的哲学命题。本意在说明卦爻变化的原因和特点。
阴阳的变化遵循一定的法则,但其具体的显现却微妙难测,故称神。此处之“神”为难于捉摸之意。《易传》提出的哲学命题。
阴阳对立统一,消长转化,往来不穷,系天地万物构成和发展的根本规律。《易传》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
易学命题。《说卦》:“乾,健也;坤,顺也。”
《周易》用以指称筮法中“揲之以四”的“四”,即或7或8或9或6的4个数,和八卦生成过程中的两仪与八卦之中间环节以及自然界春夏秋冬四时的概念。见于《系辞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用以指称客观世界之天地和筮卦中阴阳两面的概念。仪是匹配的意思。两仪,用现代话说,就是一对的意思。见于《系辞上》,其文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周易》用以反映筮卦和世界本原的最高范畴。见于《系辞上》,其文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是最先最高,极是极点顶点。太极二字合言,即谓本原。
善于学《易》的人不以《易》进行占卜。荀子对《周易》的态度。语出《荀子·大略》:“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用也。”
以实定名。荀子关于名实关系的根本观点。语出《正名》:“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异同。”
解除片面性对认识带来的蔽塞。荀子用以说明要反对认识的片面性的命题。
荀子关于知行关系的重要论断。语出《荀子·儒效》:“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儒家理性认识的重要命题。语出《正名》:“心有征知。征知则缘耳而知声可也,缘目而知形可也;然而征知必将待天官之当薄其类然后可也。”
要驾驭自然变化的规律而加以利用。荀子说明人的能动性的命题。语出《天论》:“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清楚地认识天职和人职的区别。荀子对天人关系的根本观点。语出《天论》:“故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圣人矣。”
人必须通过感觉器官与外界事物接触才能取得认识。荀子关于认识论的重要命题。语出《正名》:“凡同类同情者,其天官之意物也同,故比方之疑似而通。”
天地运行有自己的客观规律。语出《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孟子心性学说的命题。《孟子·告子上》云:“口之于味也,有同嗜焉;耳之于声也,有同听焉;目之于色也,有同美焉。至于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
孟子关于人生价值观的看法。语出《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有德有志有识之人所具有的自信自强无所畏惧的精神状态。语出《孟子·公孙丑上》:“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关于心性修养的范畴。性,本指人性,这里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根本特征;命,指不可抗拒的客观决定力量。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根本善,乃性所固有,非本来无有而勉强练成的。
人应发挥主观努力,确立人生奋斗目标,培养身心,完善自己。孟子心性学说中的一个范畴。
孟子关于精神境界中“物”“我”关系的哲学命题。
孟子关于心性天命学说的哲学命题。指的是由内省本心、扩充善性以达知天命的修养方法和认知方式。
孟子关于天人关系的哲学命题。“诚”的观念渊源于《论语》“忠信”思想,即尽心真实之意,在儒家思想传统中,“忠信”即“诚”是一种“善德”。孟子以“诚”的观念把“人道”和“天道”连接起来,就赋予“诚”这...
匡正等级名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名分、名实问题的争议而产生的概念,学说。
孔子对于鬼神所持态度的一种表述。殷、周以来,鬼神观念为一般人所认可,但“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对鬼神采取回避态度。
决定人生际遇贵贱祸福的,无法避免的,不可捉摸而又带有必然性的某种异己力量。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孔子有时与天连用称为“天命”,有时单独称“命”,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儒家借助鬼神之道设立教化的学说,强调宗教祭祀的社会教育功能。
儒家对卜筮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儒家关于宗教祭祀发生、性质和功能的学说。
儒家对于鬼神的看法和态度。是儒家宗教观中哲理性较强的部分。
儒家尊崇天道和先祖的理论。尊天敬祖是中国古代的传统信仰,配合以祭天祭祖的典制和活动。儒家一部分人士继承了这一信仰,热衷于祭祀礼仪并为之论证;但更多的儒者则在延续这一信仰的同时,给予它以人文主义的解...
儒家关于宗教的性质、内涵、社会功能的理论。是儒家人文主义学说的有机组成部分。
儒家关于人格理想和实现王道政治理想的学说。内圣外王指内有圣人之德,外施王者之政。
儒家关于儒学根本思想传承系统的理论。道,即儒家之道(儒道),亦即儒学之根本精神、核心理论。统,即儒家之道在其传播、流布、变迁、发展和前后传承过程中形成的脉络、系统。
儒家哲学关于万物构成和世界本原的学说。
儒家厚生济世的学说。基本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实行仁政德治,厚生、养民、济世。
儒家对人的生与死的认识。是儒家人生哲学的内容之一。其观点可概括为:以死为息,顺其自然;生有所立,死而不朽;生固可贵,义重于生。
儒家关于人类行为规律和伦理道德规范的学说。人道是儒家哲学的重要范畴,与天道相对应。
儒家关于名称及其所指客观实在的关系的理论。“名”指名称、概念、范畴;“实”指事实、事物、实在。
儒家关于认识和实践之间关系的理论。知指知识、知觉、思想、认识;行指行为、行动、践履、实践。
亦称“格物致知论”。儒家认识论学说。它主要论说道德修养的认识论方法,于探求自然之理也有启示,中国传统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均受其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