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王充否定有鬼神存在,反对人死为鬼说。王充认为人的精神派生于人的形体,依附形体而发生作用,没有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故人死不能为鬼。
东汉王充批判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依据。王充认为天和人均为物质实体,天包括整个自然界,而人为自然界万物之一。
西汉董仲舒关于人性品级和本质的理论。三品,三个品级,指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不教而善,中民之性待教而善,斗筲之性教而不善。
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所代表的德性互相促进,顺序替代。秦汉学者解释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论。
金、木、水、火、土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克服的。西汉董仲舒天人哲学体系中的重要观点。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阴是阳的配合。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命题。合,配合、对应、结合。
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命题。在董仲舒的天人哲学中,阴阳贯穿一切,有尊卑贵贱之别。
儒家、方士认为君主受命于天的祥瑞征兆。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观念。
谴责告诫。西汉董仲舒提出的论证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
西汉董仲舒的观点。董仲舒精心构建了一个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天人一类是这个体系的基本观点,也是其论证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手法。
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关于天人关系的命题。语出《天人三策》,载《汉书·董仲舒传》。
天的意志。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中的概念。他认为,天有意志,赏善罚恶,贵阳贱阴,重德轻刑,仁爱君主和百姓。
天宫,纬书指三垣(即太微、紫微、天市)之太微。五帝,谓苍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
八经卦卦象对空间方位的模拟。《乾凿度》的八经卦方位,依其配置的不同内容制定了两个图式。这两个图式都是根据《说卦传》演绎而来的。
谶纬之学中的哲学范畴之一,谓太极以元气的产生为形成标志,含理气于一原,无象无形,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图谶缘起于谶。谶为宣布将有应验的预言。汇编这种以神的名义预示人间吉凶祸福的启示或隐语,称为谶书。谶书作者为增加其神秘性,还在谶书中配有各种古怪的图画。因此谶书也称图书、图禄或图谶。
以气化论、阴阳五行说和天人感应论等思想,穿凿、附会和演绎儒学经典《春秋》的一组著作。是纬书之一种。诸纬书之篇目,以春秋纬为最多。
以先验论、五德终始说和天人感应等思想,穿凿、附会和演绎儒学经典三《礼》(《周官》《仪礼》《礼记》)的一组著作。是纬书之一种。
以西汉时期的宇宙学成就,杂糅神仙观念,穿凿、附会和演绎儒学经典《诗》的一组著作。是纬书之一种。
以占星术、望气、占候术等方术中的阴阳灾异思想和天人感应之说,对儒学经典《书》进行穿凿、附会和演绎的一组著作。是纬书之一种。
易纬哲学范畴之一,指宇宙发生之前无炁无形无质的状态。
盛行于西汉末年至整个东汉时期的方术经学化、经学方术化的神学思潮。
儒家对人在宇宙之间主宰地位的论述。见《礼记·礼运》。《礼运》关于人为天地之心的思想,对后世儒家重视人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积极的影响,但过分宣扬天人合一、鬼神祭祀对各类迷信活动也有助长作用。
上古明堂的形制格局。九宫之说,是战国末年阴阳五行说兴起后的产物,是阴阳五行家哲学图式的组成部分,并非古代天子居室的实录。
一年之中,阴阳二气此消彼长,此兴彼谢,相互争胜。年复一年,无限往复循环,四季由此而成,物候随之而易。秦汉学者解释四季及物候变化原因的理论。阴阳争胜的理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董...
西汉易学家焦赣、京房首创的通过观察天气风雨寒温变化推测自然灾异或人事吉凶的方法。占候之事最早见于《汉书·京房传》,占候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郎顗传》。占候术在哲学上与阴阳二气之说和天人感应说有关,...
东汉经学家郑玄将卦爻与十二辰相配以解释卦爻辞的解《易》方法。
东汉经学家郑玄用五行说解释《周易》筮法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生成原理的方法。是郑玄易学重要特点之一。五行生成说认为《系辞上》讲的天地之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排列顺序反映五行相生的顺序。
西汉易学家京房首创的将天干地支纳入八宫卦以解释卦象爻象的解《易》方法。
西汉京房首创的通过建立以八宫卦统领其他56卦的特别卦序,以解释卦象和爻象的解《易》方法。八宫说见于《京氏易传》。
三国吴易学家虞翻首创的通过某卦自某卦变来的方法解释卦义的方法。虞翻卦变说的前提是荀爽的乾坤升降说,但与升降说不同。升降说讲卦中爻的升降,卦变说则讲因爻的升降而导致的卦的变化。又,升降说讲某爻将要升...
汉代象数派易学家为给《周易》卦爻辞寻求根由而采取的一种扩大取象范围的方法。
东汉荀爽首创的用以解释《周易》卦爻辞和《易传》文的《易》例。荀爽的《周易注》主要采取这种例解,易学史上谓之乾坤升降说。
西汉易学家首创的以《周易》卦爻与月日节气相配用以解释《周易》,推测节气变化,预知人事吉凶的方法。它首创于西汉的孟喜,发展于京房(君明)。它的思想资料来源是《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
达到认知的途径在于考究事物。《大学》中关于认识论的重要命题。《大学》说:“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各种道理并行不相背离。《中庸》中的哲学用语。“悖”同“背”,意谓道并行而不背离。
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简称。《中庸》中关于知行论的命题。
帮助天地生化和培育万物。儒家重要哲学命题。语出《中庸》。
人性真实无妄自然光明,人性光明自然真实无妄。《中庸》中重要哲学命题。
从不同的对立面出发,做到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语出《中庸》。
时时合度,无过无不及。儒家重要哲学命题。时,指随时;中,指合度,恰到好处。《中庸》说:“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正不偏,适度而有节。儒学重要哲学命题。语出《中庸》。
《周易》的卦爻象是用以充分展示事物蕴义的。引申意为:形象可以充分展示事物的蕴义。《易传》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
《易传》筮法中的概念。筮法固然不可信,但强调数与物有内在联系,则有启发意义。
深刻认识和理解事物蕴涵的所有道理,进而把握事物禀赋的全部德性。《易传》提出的哲学术语。
有才德之人受天地的启发,应当图强自立,奋进不止,深厚宽容,勤恳负重。是《易传》关于理想人格的重要思想。
《易传》提出的哲学概念,又称“大和”。指至高、永恒的调和适中。
《易传》将《易经》乾卦卦辞“元亨利贞”解释为“四德”,即四种德性。它展示了儒家的宇宙观和天人合一观,构成儒家道德论的核心。
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握发展的趋势,从而对事务做出正确的判定并取得成功。《易传》提出的命题。
见一阴一阳之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