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悟宇宙阴阳消长和天地有终始之理,排除主观成见及情欲牵累,冷静地观察万物的变化。北宋邵雍提出的人生观命题。
宇宙有生有灭,有始有终,此一世界毁灭,另一世界产生,整个宇宙即为生灭连续的过程。北宋邵雍关于宇宙演变规律的命题。
世界在一元之中产生、发展和消亡,周而复始,循环不已。北宋邵雍用以表示宇宙演变过程中一个周期的概念。其《皇极经世》以一元为12会,360运,4320世。一世为30年,一元即为129600年。此即一元之数,用以说明宇宙...
北宋邵雍用以计算宇宙历史演变的时间单位。他依据伏羲六十四卦圆图,制定了一个年表,用来说明人类乃至宇宙历史演变的过程。其计算时间的单位就是元、会、运、世。
象数派易学中关于八经卦排列的方法。原出于《易传·说卦》:“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是故易逆数也。”
四象的变化形成天地万物并规定天地万物各自的性能。北宋邵雍关于宇宙形成过程的命题。
北宋邵雍提出的八卦、六十四卦以及天地万物形成的法则。
北宋邵雍对文王易的称谓,与先天学相对待。他认为汉易中以乾坤坎离四正卦为内容的图式乃伏羲所画,是《周易》的基本原理,先于《周易》而有,故称此图式为先天图,称其学为先天学。而汉易中以坎震离兑为四正卦的...
北宋邵雍对伏羲易的称谓。与后天学相对待。认为汉易中以乾坤坎离为四正卦的图式乃伏羲所画,是《周易》的基本原理,先于《周易》而有,故称其图式为先天图,称其学为先天学。
北宋刘牧以五行生成图为洛书的观点。
北宋刘牧以九宫图为河图的观点。
北宋李觏在《易论》中提出的哲学命题。做事要量时制宜,不可拘守常规。
乾之四德,指元、亨、利、贞。北宋李觏认为元以始物,亨以通物,利以宜物,贞以干物,读《易》之人都能讲,但没有详究其原因。他从气一元论出发,赋予四者以新义,认为:“始者,其气也;通者,其形也,宜者,其...
北宋欧阳修提出的关于战胜佛教之患的命题。
唐代柳宗元提出的关于天道的命题。出自《天对》:“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对:无营以成,沓阳而九,转輠浑沦,蒙以圜号。问: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对:冥凝玄釐,无功无作。”
唐代柳宗元提出的关于宇宙本原的命题。出自《天对》:“本始之茫,诞者传焉。鸿灵幽纷,曷可言焉。昒黑晢眇,往来屯屯,厖昧革化,惟元气存,而何为焉。”
天与人互相不干涉。唐代柳宗元提出的关于天人关系的命题。出自《答刘禹锡天论书》:“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丰理乱出焉,究之矣。”
唐代柳宗元提出的关于帝王受命的命题。出自《贞符》:“臣为尚书郎时,尝著《贞符》,言唐家正德受命于生人之意。”生人即生民,为避李世民讳,改生人。柳宗元的这一观点,是针对董仲舒等人的祥瑞符命之说而提出的。
由于认识不清事物的规律,便将吉凶祸福归之于天。唐代刘禹锡提出的关于天人关系的命题,出自《天论中》。
各种事物的性质及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唐代刘禹锡提出的关于事物运动规律的命题。出自《天论中》:“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
天与人各以其特殊所能胜过对方。唐代刘禹锡提出的关于天人关系的命题。出自《天论上》:“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
内心明觉就可以做到有情而无邪。唐代李翱提出的关于性情的命题。出自《复性书中》:“情本邪也,妄也。邪妄无因,人不能复。圣人既复其性矣,知情之为邪。邪既为明所觉矣,觉则无邪。邪何由生也?”
人受外物袭扰时,心性保持清静光明,不受影响,这叫做致知。唐代李翱提出的认识论命题。出自《复性书中》:“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于物者,是致知也。”
唐代李翱提出的关于情、性关系的命题。出自《复性书上》:“性与情不相无也。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
唐代李翱提出的关于心性的命题。出自《复性书上》:“诚者,圣人之性也。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于极也。”
人性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唐代韩愈关于人性的学说。他写有《原性》篇专论这个问题。
唐代韩愈解释天以及天人关系的学说。此说不载于《韩昌黎集》,而见于柳宗元的《天说》转引。韩愈针对柳宗元“言天之说”,认为人类的生存和繁殖,对“元气阴阳”会起破坏作用。韩愈的观点受到柳宗元的批评。
唐代崔憬易学命题。崔氏认为: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形质之中包含“体”“用”两个方面。
唐代孔颖达易学命题。
道是元气混沌未分,无所谓阴阳的统一体。唐代孔颖达易学命题。
形质由道衍化而来,是道的派生物,因于道才得以成立。唐代孔颖达易学命题。
唐代孔颖达易学命题。有,指形而下之器,包括有象有形的万事万物及其运动变化;无,指形而上之道,即是无象无形的太极,太极即元气,为万事万物赖以生成发展的依据和动力。
以本性制约情感。为魏晋玄学人性论的重要命题,语出王弼的《周易·乾卦注》。
掌握事物的根本或世界的本体,用以治理或认识世界万事万物。玄学命题。系由三国魏王弼的《周易略例·明彖章》关于“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的论述概括而成。
测度“圣人之意”的关键在于不拘执个别的“象”。三国魏王弼哲学认识论的重要命题。语出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章》。
解释卦中爻的变化。三国魏王弼《易》学命题。
玄学派《易》学命题,意谓《易》学最高范畴太极即是“无”。
运动停息便静止。玄学命题。语出王弼《周易·复卦注》。
健与顺两种法则统御天地之形。《周易》义理学派重要命题。语出王弼《周易·乾卦注》及《周易·坤卦注》。
物欲之心与合道之心。宋代儒学的重要范畴。语出《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一命题在两宋时期极受重视,成为程、朱构筑理学的依据之一。
如果不忘象,即不把握理,则象也无从产生。东晋韩康伯的《系辞注》阐述的关于象数与理之关系的命题。
无阴无阳就是无,无就是道。东晋韩康伯在所著《系辞注》中提出的针对《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命题的反命题。无不言无,而言无阴无阳,是针对《易传》的“一阴一阳”而来。
靠精神去体认物之理、易之理。东晋韩康伯的《系辞注》提出的关于如何认识物之理、易之理的命题。
关于世界本体究竟为“有”还是“无”的论辩。这种讨论主要发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家与道家的辩论与抗争。为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学派论争。由于儒道两家的学说不限于哲学,涉及政治、宗教等,因而儒道之争又构成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儒佛之间的争论,历时很久,一直绵延近2000年,从未间断。但是比较大规模的辩论却都集中在宋代以前,主要有两次大的论争和三次灭佛事件。
痛心疾首,憎恶没有事实根据的言语、文章和书籍。疾虚妄是王充作《论衡》的基本精神。
东汉王充认为正确的认识必须经得住效验的证明。
东汉王充认为人的知识是后天得来的,否认有天赋的先验的知识,这便是他所强调的“实知”。
东汉王充关于命定论的思想学说,《论衡》有《命义篇》。王充认为人的生死寿夭、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皆由命定。自王公至庶民,人及动物皆由命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