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_中国孔子网

儒学与玄学

来源:作者: 2017-07-17 16:43:00

  中国思想史上两种不同的而又互相联系的学问和学派。又称“儒玄”或“玄儒”,盛行于魏晋南朝时期。

  儒玄各自的特色 儒学起自先秦,宗承孔子,崇尚五经,宣扬仁礼,主张继承恢复周代的礼乐制度。经过秦代焚书之祸,儒学分为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派。今文经学或重视《春秋公羊传》,或重视礼书,古文经学则重视《周礼》和《春秋左氏传》。两汉官方儒学均为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则为民间私学。汉魏之际,今古对立的格局发生变化,汉末郑玄融合今古文两派学说,遍注群经,集汉代经学之大成。魏人王肃则反对郑玄,发扬古文经学,使古文经学上升为官方学说。魏晋南朝,古文经学渐为官方儒学的主流;北朝,郑玄经学依然兴盛。

  在王肃抨击郑玄之时,另有一些学者也抨击郑玄,但他们超出儒学范围,喜好《老》、《庄》,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学问,史称“玄学”。玄学以夏侯玄、何晏为创始者,以王弼为开创时期的主将,在经典方面以《周易》为经,《老》《庄》为传;在圣贤系统上以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周文王、孔子等为圣人,以老、庄为贤人。何晏、王弼玄学的主要特征是“贵无”,在宇宙观方面以“无”为本体,在思想方法上主张“忘象求意”,在政治上主张改制,并奉行“无为”的法则。在魏齐王芳正始末年,何晏、王弼相继死去,但他们的思想影响却与日俱增,魏末嵇康、阮籍、向秀等人喜好《庄子》,阐发新说,可看做正始时期的玄学的变相延续。西晋思想界领袖王衍、乐广等人遥继何晏、王弼,提倡玄学贵无论。西晋后期郭象注释《庄子》,提出玄学独化论。东晋初期王导宗承嵇康,宣扬玄学三理,使玄学继续流行。东晋中期,殷浩成为思想界领袖,他先治玄学,后治佛学,标志着思想界的重心由玄学到佛学的转变。

  儒玄对立 学界多数人说魏晋是玄学盛行的时期,少数人说魏晋是儒学兴盛的时期。这两种说法各反映了魏晋学术的一个侧面。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却不是官方学说;儒学立于学官,却不如玄学兴盛;当时学术已呈现玄、儒对立的格局。到东晋末期,玄学始渗透到官方学术中间。到南朝宋文帝时,建立官方的“四学”,为玄、儒、文、史,玄学始与儒学并列为官学科目。到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九年(442),“四学”合并为国学。而到南朝宋明帝太始六年(470),鉴于国学荒废,又建立玄、儒、文、史“四科”,由总明观祭酒主持。南齐永明三年(485),重建国学,“四科”又并人国学之中。南朝梁代盛行佛学与玄学,梁武帝及简文帝都热衷于讲论《易》《老》《庄》,合称其为“三玄”,而从事儒学的官方学者也有不少。南朝儒学与玄学的对立总的看来,已不仅是两种学派或学说的对立,而上升为两种官方学科的对立。这在中国思想史上是一种罕见的情况。

  儒玄融合 时至南朝陈末及隋唐时期,玄学与儒学融为一体,成为崭新的官方学科。陆德明在陈末撰《经典释文》,将《老》《庄》附于经书之后。其中:《周易》以王弼注为主;《古文尚书》唯用古文传本,以孔安国传为正;《诗经》诸家唯《毛诗》“独立国学”,遵用郑笺;礼文献仅用郑玄所注的《周礼》《仪礼》《礼记》“并列学官”;《春秋》并用《公羊》《榖粱》《左氏》三传,分别采用何休、范宁、杜顸的注释;《孝经》仅用今文本,为郑氏所注;《论语》用张禹传本,以何晏《集解》为官定的注文;《老子》用王弼注,《庄子》用郭象注。陈隋之际的官方学科,大致如此。唐代国学沿用了这种体制,仅《老子》先用河上公注,后用唐玄宗注,与陈隋国学略有不同。宋代理学乃是由这种国学演化而成,也可说是儒学与玄学的融合。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