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
中国古代关于宇宙间物质构成的5种元素水、火、木、金、土。《尚书·甘誓》:“有扈氏威侮五行。”这里,关于五行的内容没有进一步说明。《国语·郑语》:“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明确地提出了金、木、水、火、土的内容。《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这即阐明了五行的性质和作用。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五行学说有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五行相胜的思想。《孙子·虚实》谓“五行无常胜”,说明春秋末期已经有了五行相胜的说法。战国时期广泛地流传着五行相生相克的观念。五行的相生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的相克是: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之间既相互派生,又相互制约。战国末年阴阳五行家邹衍倡导五德终始说,运用五行相生相克的思想解释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更发展了五行学说。五行学说对于中国古代的天文、历算、医学、农学等科学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后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