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哲学_中国孔子网

儒家与墨家

来源:作者: 2017-07-17 15:31:00

  中国思想史上两个对立的学派。常简称为“儒墨”,或着眼于两家创始人而称其为“孔墨”。

  墨家旨要 墨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创始人为墨翟,又称墨子,为战国初人,其生卒年月与籍贯,历史上均无确切记载。《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是宋国大夫,《吕氏春秋·当染篇》说他是鲁国人。墨子早年曾受儒家影响,后因不满于儒家礼学的繁琐和奢靡,故背离儒家所推崇的“周道”,改而尊崇大禹而提倡“夏政”,开创了一个与儒家相敌对的学派。墨家一贯有组织严密的团体,首领称钜子。墨家团体不仅从事学术,而且积极介入政治与列国之间的战事,以贯彻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的主张。墨家的历史分前后两期,墨子在世时为前期,墨子死后为后期。现存《墨子》一书是墨家学派的总集,原有71篇,仅53篇流传至今。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着重讨论认识论、逻辑学和自然科学问题,是后期墨家作品。《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24篇大量记述墨子言论,是反映前期墨家思想的主要资料。这些篇各有上篇、中篇、下篇之分,上中下篇的内容大致相同,分别是墨家三派的传本。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相夫、邓陵三派,三派的传本不同。后人合编为一部书,形成一篇而有三的篇章结构。根据这24篇,可知墨子在政治上主张“兼相爱,交相利”,反对攻伐;提倡节俭,反对繁礼佚乐;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墨子提出一种主张:天子、诸侯及各级官长都要选择贤者来充任。在哲学上,墨子提出一种朴素的经验论,主张用“三表”来检验知识的真伪,三表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在宗教上,墨子反对天命,肯定“天志”,宣扬上帝鬼神不仅存在,而且有赏贤罚暴、惩恶扬善的能力,其宗旨在于借用鬼神的权威恐吓王公大人,使他们推行善政。

  儒墨之争 在先秦学术领域,墨家是儒家的主要敌对势力。孟子曾斥责:“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显示出爱有没有差等是儒墨两家的一个争论焦点。《墨子·非儒篇》驳斥儒家所主张的“亲亲有术,尊贤有等”及“三年之丧”,说儒家崇信天命是“乱政之本”,讥斥儒者“繁饰礼乐以淫人”,显示出墨家的“非命”“非乐”“节用”“节葬”等主张都是针对儒家学说而言。《韩非子》称儒、墨两家为显学,说:“墨子之俭,将非孔子之侈也;是孔子之孝,将非墨子之戾也。”(《显学》)可见在韩非以前,学界最引人注目的论争是儒墨之争。《庄子·天下篇》和司马谈的《论六家之要指》议论各家学派短长,都是先论儒家,后论墨家,然后再介绍其他各家。这种次序反映了儒墨两家在战国学术中的地位。

  秦代以后,儒家长期兴盛,墨家则迅即消亡。有人说汉初墨流于侠,有人说墨家在汉武帝时期开始消失,有人说墨家衰亡于西汉后期。今据《盐铁论》,在汉昭帝时的盐铁会议上,学者还在“牵儒论墨”,可见墨家的历史一直延续到西汉中叶以后,它的衰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不过,在西汉时期,儒家所反对的主要是法家和道家,而非墨家。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