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

孟子关于交友与识人的一个重要观点。《孟子·万章下》云:“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日期:2017-08-08

不忍人之心

怜恤同情他人的心情。孟子人性论思想的基本概念。

日期:2017-08-03

亲亲仁民爱物

儒家关于推行差等之爱的表述。《孟子·尽心上》云:“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段论述表明孟子对“物”“民”“亲”三个不同层次关系的对象在对待态度上的不...

日期:2017-08-03

人伦

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以及在这些关系中彼此应遵守的行为常规。儒家伦理思想中的重要范畴,为孟子所明确首倡。

日期:2017-08-03

大体小体

心思趋善的良能与耳目等生理感官欲求。孟子心性论的一对范畴。

日期:2017-08-03

性善

人具有与生俱来的趋善的本性。孟子人性学说中的重要命题。

日期:2017-08-03

人皆可以为尧舜

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孟子伦理思想的命题。

日期:2017-08-03

良知良能

人先天具有的道德善性和认识本能。孟子心性论、道德修养论和先验人性论中的基本概念。

日期:2017-08-03

四端

仁、义、礼、智4种善性的端绪或萌芽。孟子伦理思想体系的范畴。

日期:2017-08-03

仁义礼智

儒家思想体系中4个并列又相关联的伦理道德范畴,亦即儒家的“四德”。

日期:2017-08-03

性习

人的本性与习俗影响。孔子关于人性问题的一对范畴。

日期:2017-07-31

义利

仁义与利益。反映孔子伦理思想与价值观念的一对重要范畴。不同的义利观,成为后世儒家有争议的道德人格标准。

日期:2017-07-31

中庸

以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态度为人处世。中谓中正、中和,庸谓常、用。孔子提倡的基本方法论原则和道德实践原则。

日期:2017-07-31

乡原

孔子对言行不符,伪善欺世之人的贬称。

日期:2017-07-31

温良恭俭让

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儒家所倡导的五种美德。

日期:2017-07-31

智仁勇

智慧、仁义、勇敢。儒家提倡的三种最高的道德标准。

日期:2017-07-31

忠信孝悌

忠诚,讲信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孔子思想体系中所包含的政治道德伦理规范,提倡人们需要具备的思想品德。

日期:2017-07-31

和为贵

人际间的和谐关系最为可贵。孔子政治伦理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日期:2017-07-31

克己复礼

孔子表述为仁的途径和方法。仁与礼结合形成儒家的仁礼统一观。

日期:2017-07-31

中国古代用以维护社会等级制度的礼节仪式与行为规范。在孔子思想体系中,仁是主观修养,属内心自觉;礼是客观规范,属外在约束。

日期:2017-07-31

儒家作为人生追求的最高道德规范。孔子政治伦理哲学思想的核心。按《说文》的解释,其字从人二,指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孔子运用这一范畴时有多层次的含义,构成完整体系与丰富内容。

日期:2017-07-31

忠恕

忠诚、忠厚与宽恕。儒家的伦理哲学范畴,是孔子一生行道的原则。当孔子对曾参说到“吾道一以贯之”时,有的门人不够理解,曾参就解释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用“忠恕”二字作为孔子毕...

日期:2017-07-31

五服九族说

儒家关于宗法制度中家族亲属系统和丧服礼仪的主张。

日期:2017-07-28

宗法观

儒家围绕着中国古代按照血缘亲疏规定嫡庶系统的社会制度所发挥的观点。是儒家社会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期:2017-07-28

圣人论

儒家关于最高的人格典范——圣人的学说。圣人论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期:2017-07-25

君子论

儒家关于理想人格的学说。君子是具有儒家的理想人格的人。其地位次于圣人,与贤人相当。历代儒家关于君子的论说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期:2017-07-25

人性论

儒家关于人的本质、基本属性的理论。自孔子开始,儒家基本上是以人伦道德的自觉能动性为人类的本质属性、本性。

日期:2017-07-25

诚心说

儒家关于真实无妄、诚信不欺地进行伦理道德自我修养的学说。其内容主要是论述诚意为正心之前提,修身之基础。

日期:2017-07-25

践履说

儒家关于躬行道德义理的学说。“践履”这一概念、范畴,最早见于《诗经·大雅·行苇》:“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其意本为足踏地之意,后引申为躬行、践行、实行。

日期:2017-07-25

省身说

儒家关于“反身内省”的修身方法的学说。是由孔子最早提出来的。

日期:2017-07-25

经权说

儒家关于如何处理常道与变通二者关系的哲学学说。经,常道;权,变通。犹当今之原则性与灵活性。关于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思辨,是现代人的思想,古代儒家的经权说与之有相似之处,但是不完全相同。

日期:2017-07-25

中和说

儒家提倡的一种哲学学说。它的意义比较复杂,既有宇宙论的意义,也有方法论的意义,又有伦理道德的意义。孔子和孔子之前分别有“中”与“和”两个概念。至《中庸》始将“中”与“和”二字连用,正式出现中和的概念。

日期:2017-07-25

气节论

儒家关于志气和节操的主要观点和基本理论。气节即志气和节操,指坚持正义、不畏强暴,不贪私利的道德品质。志气,是指追求真理的决心和勇气或要求做成某件事的气概;节操,是指高尚品德和优秀品质的操守。

日期:2017-07-25

荣辱观

儒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光荣和耻辱及其相互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荣与辱是揭示社会对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以及个人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意义的评价和内心感受的一对范畴。

日期:2017-07-25

苦乐观

儒家关于人生经历中痛苦与快乐体验的基本观点。苦与乐是反映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过程中不同主观体验的范畴。凡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相悖所引起的主观体验就是苦;凡与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相符所引起的主...

日期:2017-07-25

义命观

儒家对于人合于道的所为和人所不能左右的人生际遇及二者关系的看法和对它们所持的态度。义是指人为而言,但不是随意而为的为,而是合于道的应当为的为。命是指与人为相对应、人为不能左右的个人际遇。义命,主要...

日期:2017-07-25

义利观

儒家对义与利两概念的含义及其关系的看法,大体从三个角度出发:一是个人做事之态度,二是个人人格之修养,三是统治者治国之方针。

日期:2017-07-25

理欲观

儒家对天理和人欲关系的根本观点。亦即天理人欲观。

日期:2017-07-25

性情观

儒家在认识人本身的过程中,对人的本性与情感之间相互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日期:2017-07-25

心性观

儒家对人心与人的本性之间相互关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日期:2017-07-25

四德说

儒家关于人应具备的四个伦理道德规范的思想观点。各家所提出的四德,有不同的具体内容。

日期:2017-07-25

忠孝论

儒家关于忠于君主,忠于国家,孝顺祖上和父母的理论。是儒家政治思想和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

日期:2017-07-25

仁义论

历代儒者关于“仁”“义”及其相互关系的理论。是儒家伦理道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期:2017-07-25

礼论

儒家关于礼的本质、起源及其社会功能的理论。是儒家伦理道德观的重要体现。

日期:2017-07-25

仁论

儒家关于爱护他人和自身道德准则的理论。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概念,待人律己的最高原则。

日期:2017-07-25

纲常说

儒家关于三纲五常的学说。三纲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日期:2017-07-24

人伦说

儒家关于人际关系的学说。人伦说是儒家伦理思想的基础理论。

日期:2017-07-24

儒家伦理思想

儒家关于人伦之理的学问。由于“伦理”一词已与“道德”一词通用,也由于儒家的道德学说以人伦为基础,儒家的伦理思想即指儒家的道德学说,主要讨论道德起源、道德原理原则、道德规范、道德功能、道德方法以及道...

日期:2017-07-24

宗法

古代宗法制度的略称。在中国古代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中,大夫、士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构成的有尊卑、上下等级关系的社会政治、伦理体制称为“宗法制度”。

日期:2017-07-20

朋友观

儒家关于朋友的属性、作用和交友之道的理论。朋友是五伦之一。它从属于君臣、父子、长幼、夫妇等人伦,但它有较多的平等性,范围也广大得多,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因而为儒家有识之士所看重。中国历史上有...

日期:2017-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