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仁勇
智慧、仁义、勇敢。儒家提倡的三种最高的道德标准。《中庸》称:“知(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朱熹章句:“谓之达德者,天下古今所同德之理也。”
孔子对智仁勇的表述 《论语》讲智仁勇有两处:“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对前一处朱熹《集注》云:“明足以烛理,故不惑;理足以胜私,故不忧;气足以配道义,故不惧,此学之序也。”此谓智仁勇是按为学次序加以排列。对后一处《集注》则引尹氏曰:“成德以仁为先,进学以知为先,故夫子之言,其序有不同者以此。”即对后者排列仁在智之前做出解释。其实两处排列次序不同,宋儒虽为此找出了理由,其内容实质并无改变。
智者不惑 有智慧的聪明人有识别能力,因而不会受到迷惑。孔子回答樊迟“问仁”时说是“爱人”;对“问知(智)”则说是“知人”。爱人是从感情上说,知人则从理智上分辨。只有能知人区分良莠,爱人才有标准。孔子又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论语·里仁》),对达到仁是有帮助的。孔子曾说:“惟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他把上等人的聪明才智说成是先天决定,不能改变。但又说:“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同上)即自恃聪明而不学习,蔽病是放荡,就会走向不惑的反面。以此说明智者也离不开学习。
仁者不忧 此处用“不忧”作为仁的界定,表明“仁者安仁”在道德精神心态上的自足。孔子虽说过:“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但又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论语·阳货》)由此说明能做到“不忧”而自足的仁者,亦非随心所欲,如不爱好学习,蔽病会变成愚笨,这种人不能成为仁者。
勇者不惧 有智慧和仁德的人还要有勇气,三者联成一体。正如《中庸》所说,此“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孔子总是将勇与礼义联系起来,并从正反两面加以论述。如说:“见义不为,无勇也。”(《论语·为政》)相反,“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又说:“勇而无礼则乱。”(《论语·泰伯》)“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论语·阳货》)孔子认为不遵守礼义又不好学的人,表示出的勇气是狂乱的,并不足取。因而他说:“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仁仍居主导地位。“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由此“修身”“治人”,进而“治天下国家”(《中庸》),成为儒家道德人格的又一追求。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