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原
孔子对言行不符,伪善欺世之人的贬称。《论语》中有孔子所作界定:“乡原,德之贼也。”(《阳货》)称乡原是破坏道德的人。朱熹《集注》:“乡者,鄙俗之意。原,与愿同。”“乡原,乡人之愿者也。盖其同流合污,以媚于世,故在乡人之中,独以愿称。夫子以其似德非德,而反乱乎德,故以为德之贼而深恶之。”
对孔子恶乡原,孟子曾做了较详尽的解释。他与万章有一段对话。他先引孔子说:“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万章听后提出什么样的人才算乡原时,孟子回答说:“言不顾行,行不顾言”,“阉然媚于世者,是乡原也。”朱熹《集注》:“阉,如奄人之奄,闭藏之意也。媚,求悦于人也。孟子言此深自闭藏,以求亲媚于世,是乡原之行也。”此谓那些平日深藏不露,但善于献媚取宠,讨好世人,这就是乡原。
孟子的解释,万章仍未理解,他再提问说:“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也?”原是谨厚之意,既然一乡都称赞其厚道,何以孔子却斥为德之贼?孟子再详加解释说:“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孟子·尽心下》)由于乡原善于给人以假象,在乡中被认为是恭谨善良的人,连万章亦受此迷惑,故孟子的解答主要是揭穿其伪装。从表象看,对乡原难找出其差错,似乎无可非议,但这些人的忠信廉洁是伪装,实际上与世俗同流合污,以取悦群众。对这类不走圣道的人,只能说是道德的祸害。孔子所以“恶乡原”,谓“恐其乱德”,这种看法是深刻的。
像乡原这类人物,历朝社会上都会出现,明代最有骨气的清官海瑞就以恶乡原著名。他早年就立誓要“必为圣贤,不为乡原,”就是不当和稀泥的两面派。稍后李贽反对的伪君子、假道学,亦属乡原一类人物。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