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气论
儒家哲学关于万物构成和世界本原的学说。有两层涵义:①以元气为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②元气无形,是天地未分时的原始混沌。其本性自然、自动、自化,派生天地万物。亦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元气之先还有精神性的天和理为主宰。
“元气”名考 “气”字在甲骨文、金文中已经出现,但作为哲学范畴则形成于西周末年。至春秋战国,各家提出不同的气论,用以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气已成为普遍使用的哲学范畴。元、气连用并成为哲学范畴在先秦典籍中尚未发现。《易传·彖辞》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元”与“气”尚为两个范畴,没有合而为一。西汉以后,《淮南子·天文训》有“宇宙生气”的句子,《太平御览》卷一引作“宇宙生元气”。原文是否如此尚难确定。西汉中期董仲舒开始使用元气的概念,至西汉之际在纬书中已多次出现。元气成为独立的哲学范畴,应在西汉中期以后。此后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内容逐渐丰富。
流衍 主要分为两大时期。
汉唐时期 这一时期是元气论发展的重要阶段。元气论的杰出代表是王充和柳宗元。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中谈到元气。他从天人感应的角度,认为君王实行王道,则元气和顺,君王不正,则“贼气”生。他对元气性质没有做具体说明,尚不具备哲学意义。汉代纬书多次讲元气。《河图》说:“元气无形,汹汹蒙蒙,偃者为地,伏者为天也。”(《太平御览》卷一引)《礼统》说:“天地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所自也。”又说:“天者元气之所生,万物之所自也。”(同上)这些说法承认元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材料,并以元气为万物之祖。但据《乾凿度》中讲的宇宙生成模式,认为在气之上尚有虚无寂静的太易,元气并非宇宙本原。
东汉王充吸收纬书元气论的合理内容,认为元气为宇宙本原,“万物之生,皆禀元气”(《论衡·言毒》)。万物是由元气派生的。并且提出“元气自然论”,认为元气派生万物,不是目的论者所说的“天地故生万物”,而是“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论衡·自然》)。继王充之后,王符进一步肯定了元气本原论,认为元气最初处于无形状态,然后“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潜夫论·本训》)。
唐代柳宗元在《天对》中认为元气是渺茫宇宙的本始,昼夜明暗的交替。天地万物的产生都不是天命所使,而是元气的自我运动,是因为元气自身包含着相互作用的阴阳二气。从时间上说,元气无始无终,是宇宙万物本原;从空间上说是无限的,“无极之极,漭弥非垠”(《天对》)。同时,他针对佛教“一切皆空”的理论,指出所谓“空”,并不是一无所有的绝对,而是“浑然而中处”的元气。
宋明时期 这一时期由于理学的兴起,理气关系成为哲学讨论的核心问题。唯气论的哲学家如北宋的张载、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一般不再使用元气这个范畴。这个时期讲元气论的代表人物是明代的王廷相。
王廷相是中国古代元气的集大成者。他对元气本体的特性做了详细的规定:①元气无形无象。“不可以为象,故曰太虚”(《慎言·道体》)。②元气无始无涯。在时间上“无所始无所终”(同上),在空间上茫茫无涯,没有极限。③元气无偏无滞,是通乎一切的混全之称。④元气无生无灭。正因为元气是这样一个自足的物质实体,所以它才能成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或本体。王廷相还为元气论注入了新的内容:①把“五行”这一哲学范畴引入元气论,提出了一个内容更为丰富的宇宙生成模式:一(元气)—二(阴阳二气)—五(火、水、土、木、金)—万(万物),并进一步把自然演化同人类社会联系起来。②将佛教唯识宗和朱熹的“种子说”改造为“元气种子说”,以说明同一本原的元气何以能够变化出千差万别的事物。王廷相认为元气本身包含着不同的种子,具有“万形之种”,故能化出不同性质的天地万物。
历史地位 元气作为标志万物构成的物质材料和世界本原的哲学范畴,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内容逐渐丰富具体,对中国唯气论的唯物主义哲学做出了贡献。但是元气论也存在明显的缺陷。元气论虽然认为元气为构成万物的物质因素和世界本原,但在元气、天地、阴阳等概念的使用上往往混淆不清。按照元气论讲的宇宙生成模式,它们之间往往是简单地“生”与“被生”的关系,容易产生歧义。宋代以后唯气论哲学家张载、王夫之等一般不再使用元气这一范畴,而是把气作为其哲学体系的基本范畴,把容易产生歧义的太极、大虚、阴阳、五行都用气贯通起来,视其为气存在的不同状态和属性,建立起气本体论,这较之元气论是一重大进步。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