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传》提出的重要哲学命题。道无形为形上,器有形为形下。无形故虚而不可见,有形则实而可见。但是道寓于器之中,器为道之体现。道与器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系辞》说:“乾坤其易之缊邪!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毁,则无以见易;易不可见,则乾坤或几乎息矣。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就传文看,道器范畴是乾坤卦象和易变之理的引申。易理蕴含于乾坤二卦和奇偶二爻之中。阴阳爻卦一经排列,易变之理也就显露出来。如果毁弃阴阳爻卦,易理则无从显现。反之,如果没有易理作为建立爻卦的原则,那么乾坤奇偶的作用也就谈不到了。乾坤代表天地,奇偶表示阴阳,爻卦之象是对客观世界的摹拟;故从有形之爻卦可推论一般的器,从无形之易理可推认宇宙之道。爻卦与易理的关系亦即器与道的关系。《系辞》说:“形乃谓之器。”器即有形可见之物,而道为“一阴一阳”。阴阳在彼此推荡中此消彼长,消长到极点则相互转化,再开始一轮新的进退。此即“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把无形的“一阴一阳”之道应用于有形的器物中去,此即“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就表明,虚实必须统一,道器必须结合。
在易学史上,有人认为“形上”“形下”不仅表示无形有形,还表示形之前和形之后。如孔颖达吸收王弼以无为本的思想,注疏此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者,道是无体之名,形是有质之称。凡有从无而生,形由道而立,是先道而后形,是道在形之上,形在道之下,故自形外已上者谓之道也,自形内而下者谓之器也。”(《周易正义》)戴震则以“气化”解道,认阴阳五行之气为道之实体,而器是气化成形之后的品物。他说:“气化之于品物,则形而上下之分也。形乃品物之谓,非气化之谓。……形谓已成形质。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阴阳之未成形质,是谓形而上者也,非形而下明矣。器言乎一成而不变,道言乎体物而不可遗。”(《孟子字义疏证》)他强调一切器物都由气化而成。
《易传》在中国哲学史上率先提出“道器”范畴和“形上形下”范畴,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唐宋以后,许多哲学家探讨道器关系和形上形下的本质,发表了多种不同的看法,丰富了古代哲学。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