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哲学_中国孔子网

道统论

来源:作者: 2017-07-24 15:07:00

  儒家关于儒学根本思想传承系统的理论。道,即儒家之道(儒道),亦即儒学之根本精神、核心理论。统,即儒家之道在其传播、流布、变迁、发展和前后传承过程中形成的脉络、系统。详言之,道统有三方面的含义:①指儒学根本理论发展、变化的线索;②指儒学基本理论的传承体系;③指儒学思想发展和传承的正确的合理的为一定标准承认的取向,即正统。它的对立面是异端邪说和他家别派、旁出末流。道统论就是关于上述三方面内容的学说。

  形成 “道统”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见于南宋时期朱熹的《中庸章句序》和李元纲的《圣门事迹图》,而道统观念和思想却可以追溯至儒家的始祖孔子。孔子于创立儒学,提出以仁、礼等为核心的道的同时,盛称古代帝王贤相尧、舜、禹、周公等,将他们理想化,看做儒道的实践者,并且隐含有把尧、舜、禹之间先后的关系看做授道传承的关系。道统观念于此已见端倪。孟子继孔子之后将儒学进一步发展,由王霸义利之辨而推出王道仁政之说,由性善尽心之说推出心性之学。他于孔子的尧、舜、禹等之外,又提出成汤、文王、武王,并且依时间顺序将他们排列起来,其顺序是:尧、舜、禹、汤、周文王、周武王、周公旦、孔子。孟子认为:①诸帝王圣贤是儒道的实践者,是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的化身。历史的发展一治一乱,而诸圣王则代表治世,贯彻和发展儒家的王道政治、仁义教化。②“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五百”之说虽遭后来扬雄非议,却道出了这样一个观念:圣王贤人的出现和前后相承是必然的和有规律的。也就是说,由他们发展和实践的儒“道”是一脉相承、渊源有自、绵延不断的。③孔子为圣王之集大成者,列于诸古圣王之后。这不仅开了后世称孔子为素王的先河,更重要的是明确地将孔子作为三代圣王善道圣迹的继往开来者。如果再加上以孔子继承者自居、当仁不让地自列于孔子之后的孟子,儒道的发展和传承统绪清晰可辨,昭然若揭。④王道善德战胜邪说暴行以成治世。孔子作《春秋》以正乱臣贼子。孟子更是自居圣人之徒,好辩驳、息邪说、距扬墨、彰仁义,以崇扬儒道,维持孔子学说的纯洁性为己任,强调了儒道传承的正统性。道统论于是便形成了。

  发展 西汉的董仲舒以天证道,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认为“禹继舜、舜继尧,三圣相受而守一道”,并且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使“邪辟之说灭息”,终于借助政治力量,确立了儒道在国家社会思想意识中的正统地位。唐中叶韩愈作《原道》,以仁义道德为儒家之道的核心,以《诗》《书》《周易》《春秋》、礼乐刑政、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等为道之文、法、位。他认为道统由尧舜开始,尧以是传舜,依次为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孟子之后道统中绝,不得其传,结果佛老猖獗、邪说盛行。韩愈以道统中续者自居,把自己排斥佛道、恢复道统比作当年孟子辟杨墨。这是对儒家之道和传承系统的第一次正面阐述。与韩愈同时的李翱则谓孔孟之间有子恩,子思得其祖之传而授于孟,秦灭后此道废缺。北宋孙复认为,孟子之后唯董仲舒、扬雄、王通、韩愈得孔子之道。而同时的石介则说,周公、孔子、孟子、扬雄、文中子、吏部(韩愈)之道,尧舜禹汤文武之道也。及至二程,道统又有新的变化。程颐认为,孟子死后圣学不传,其兄明道先生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南宋时的朱熹更将此思想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在《中庸章句序》中认为:①“道统之传自有来矣”。尧授于舜,舜传于禹,成汤文武圣圣相承以至孔子。孔子继往开来,递传于颜回、曾参而至于子思、孟子。程氏兄弟得孟子以后失传之绪。②道统所传,见于经典,则“允执厥中”。尧以之授舜,舜发扬光大,以“人心唯危,道心唯微,唯精唯一,允执厥中”授禹。尧舜之言,至矣尽矣。天下之理无以复加,其后圣圣相承、贤贤相继不过如此。人心道心即天理人欲,“中”即中庸之道。朱熹在这里对儒家思想进行改造、发挥,以天人理欲之辨、静心养性的心性之学和中庸的方法论等作为儒道之根本,从而使儒家之道,成为“新儒学”——理学之道。朱熹著《四书章句集注》,又编辑训解濂、洛、关等各位理学家的著述等。这些都成为理学道统的佐证。成书于南宋乾道壬辰年(1172)的李元纲的《圣门事迹图》,其第一图曰“传道正统”,由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曾子、子恩、孟子、周子(周敦颐)、二程,而至朱熹。儒家的道统至此而完善。后人只在维护这个道统,不断申明和强化传道之统的“正统”性。比如,朱熹弟子黄榦于《朱子行状》中极力强调朱熹在道统中的地位,说“自周以来任传道之意,得统之正者不过数人,而能使道章章较著者,一二人而止耳。由孔子而后,曾子、子思继其微,至孟子而始著。由孟子而后,周程张子继其绝,至先生(指朱熹)而始著。”清代的张伯行更是以提倡程朱之学,廓清“异学”为己任,排斥李贽、颜元及佛、道之学而不遗余力。

  历史意义 道统论作为儒家的一个重要学说,既是理论,又是历史现象和文化现象。它的出现和形成及其产生的作用,都有着深刻的历史和文化的原因,与中国特有的社会形态和发展路径密切相关。在道统论形成、演变的历史过程中,不同时期的儒学思想家对于“道”的不同理解,概括地表现了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理论趋于成熟、不断提炼的过程。它一方面反映出儒学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的时代课题、不同的文化因素和不同的思想理论的冲击,不断吸取异质思想文化而改变其形态以适应时代,以求得生存、完善和发展的历史轨迹;另一方面反映出儒学为保持自己的纯洁性,对于不同文化思想体系的排斥。儒学传授之“统”有一个逐渐变动、发展以至于固定的过程。众口一说的祖述尧、舜,追溯三代,表明儒学对于华夏早期文化的认同,证明其渊源根植于中国社会的深层。传授系统的变动不已、取舍不同、前后相异,又显示出儒学内部的分化和论争。尤其是宋代以后,道统论愈演愈繁,与学派的分化密切相随。近代的新儒家亦是在自己的道统论的指导下创造新的思想体系。总之,道统论包含着复杂多方面的学说内容,它是人们了解儒学发展历史的一面镜子和研究儒学全部内涵的一个窗口。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