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命题。在董仲舒的天人哲学中,阴阳贯穿一切,有尊卑贵贱之别。
西汉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基本命题。德,德教;刑,刑罚。在董仲舒以阴阳五行为理论骨架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中,阴阳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各有属性,阳主阴次,阳贵阴贱。
儒家、方士认为君主受命于天的祥瑞征兆。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观念。
谴责告诫。西汉董仲舒提出的论证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
西汉董仲舒的观点。董仲舒精心构建了一个以天人感应为核心的理论体系,天人一类是这个体系的基本观点,也是其论证天人合一思想的主要手法。
西汉董仲舒提出的关于天人关系的命题。语出《天人三策》,载《汉书·董仲舒传》。
天的意志。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中的概念。他认为,天有意志,赏善罚恶,贵阳贱阴,重德轻刑,仁爱君主和百姓。
《白虎通义》的主要政治伦理范畴。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六纪,谓敬诸父兄、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旧。
《白虎通义》情性观的主要范畴。五性,亦称五常,指仁义礼智信。
三代的教化风尚是循环运作的。《白虎通义》社会历史观命题之一。三教,指忠、敬、文。
上古帝王名号。《白虎通义》从社会进化的角度对远古社会的一种描述。
天宫,纬书指三垣(即太微、紫微、天市)之太微。五帝,谓苍帝、赤帝、黄帝、白帝、黑帝。
八经卦卦象对空间方位的模拟。《乾凿度》的八经卦方位,依其配置的不同内容制定了两个图式。这两个图式都是根据《说卦传》演绎而来的。
谶纬之学中的哲学范畴之一,谓太极以元气的产生为形成标志,含理气于一原,无象无形,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
图谶缘起于谶。谶为宣布将有应验的预言。汇编这种以神的名义预示人间吉凶祸福的启示或隐语,称为谶书。谶书作者为增加其神秘性,还在谶书中配有各种古怪的图画。因此谶书也称图书、图禄或图谶。
以气化论、阴阳五行说和天人感应论等思想,穿凿、附会和演绎儒学经典《春秋》的一组著作。是纬书之一种。诸纬书之篇目,以春秋纬为最多。
以先验论、五德终始说和天人感应等思想,穿凿、附会和演绎儒学经典三《礼》(《周官》《仪礼》《礼记》)的一组著作。是纬书之一种。
以西汉时期的宇宙学成就,杂糅神仙观念,穿凿、附会和演绎儒学经典《诗》的一组著作。是纬书之一种。
以占星术、望气、占候术等方术中的阴阳灾异思想和天人感应之说,对儒学经典《书》进行穿凿、附会和演绎的一组著作。是纬书之一种。
易纬哲学范畴之一,指宇宙发生之前无炁无形无质的状态。
盛行于西汉末年至整个东汉时期的方术经学化、经学方术化的神学思潮。
《春秋》关于自然灾害和自然界变常现象的记述和评论。
尊奉王室,拒斥外族。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揭橥的政治号召。
东汉何休倡导的存续,即继承和发扬夏、商、周三代的道统的学说。何休是通过为《春秋公羊传》作注解提出这一主张的。
东汉何休倡导的关于社会的治乱递嬗的学说。何休是通过为《春秋公羊传》作注解提出自己的主张的。
春秋公羊学阐释、发挥孔子微言大义的体例和旨趣的概称。
温顺、柔和、忠厚。儒家的传统诗教。始见于《礼记·经解》:“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诗之失愚……温柔敦厚而不愚,则深于诗者也。”此外,在《淮南子·泰族训》中辨析六...
儒家对人在宇宙之间主宰地位的论述。见《礼记·礼运》。《礼运》关于人为天地之心的思想,对后世儒家重视人文,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积极的影响,但过分宣扬天人合一、鬼神祭祀对各类迷信活动也有助长作用。
《礼记·礼运》对夏禹以前原始社会制度及人们伦理观念的理想化描述,即“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礼记·礼运》中儒家学者借孔子之口对五帝之世和三代社会的描述,以此表达儒家的社会理想和政治主张。大同小康学说具有明显的空想性质和复古主义倾向,在中国文化史上曾发生过相当重要的影响。
上古明堂的形制格局。九宫之说,是战国末年阴阳五行说兴起后的产物,是阴阳五行家哲学图式的组成部分,并非古代天子居室的实录。
一年之中,阴阳二气此消彼长,此兴彼谢,相互争胜。年复一年,无限往复循环,四季由此而成,物候随之而易。秦汉学者解释四季及物候变化原因的理论。阴阳争胜的理论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董...
治世之音与乱世或衰世之音。儒家传统诗学概念。
赞美与讥刺。儒家传统诗学概念。始见于《诗大序》对“六义”的解说:释颂为“美盛德之形容”,释风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
《诗经》中风、小雅、大雅、颂的首篇。儒家传统诗论中的概念。
《诗经》有风、雅、颂、赋、比、兴六义。其说始见于《毛诗序》:“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情感与志意。儒家传统诗学的基本概念。情志之辨在中国文学理论史上是一个重要论题。
西汉易学家焦赣、京房首创的通过观察天气风雨寒温变化推测自然灾异或人事吉凶的方法。占候之事最早见于《汉书·京房传》,占候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郎顗传》。占候术在哲学上与阴阳二气之说和天人感应说有关,...
东汉经学家郑玄将卦爻与十二辰相配以解释卦爻辞的解《易》方法。
东汉经学家郑玄用五行说解释《周易》筮法天地之数和大衍之数生成原理的方法。是郑玄易学重要特点之一。五行生成说认为《系辞上》讲的天地之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的排列顺序反映五行相生的顺序。
西汉易学家京房首创的将天干地支纳入八宫卦以解释卦象爻象的解《易》方法。
西汉京房首创的通过建立以八宫卦统领其他56卦的特别卦序,以解释卦象和爻象的解《易》方法。八宫说见于《京氏易传》。
三国吴易学家虞翻首创的通过某卦自某卦变来的方法解释卦义的方法。虞翻卦变说的前提是荀爽的乾坤升降说,但与升降说不同。升降说讲卦中爻的升降,卦变说则讲因爻的升降而导致的卦的变化。又,升降说讲某爻将要升...
汉代象数派易学家为给《周易》卦爻辞寻求根由而采取的一种扩大取象范围的方法。
东汉荀爽首创的用以解释《周易》卦爻辞和《易传》文的《易》例。荀爽的《周易注》主要采取这种例解,易学史上谓之乾坤升降说。
西汉易学家首创的以《周易》卦爻与月日节气相配用以解释《周易》,推测节气变化,预知人事吉凶的方法。它首创于西汉的孟喜,发展于京房(君明)。它的思想资料来源是《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淮南子...
汉代象数派易学。在汉代,易学形成义理和象数两大不同的派别。汉代象数派易学发展兴盛,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与方法,形成了完整的象数易学体系,对后世的影响远远超过汉代义理派易学。后世学者所用“汉易”一词指的...
东汉熹平年间朝廷所刻的关于儒家经书的石碑文。
汉代博士官和经师传授儒家经书的规则。师法谓某一派经师解释该经的观点和条例。家法谓其弟子相传,各自名家。
秦汉时期的学官名,即博士官。汉武帝后的博士,为掌管传授儒家经书的学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