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孙复阐释《春秋》的著作。12卷。该书主要思想是发挥所谓《春秋》“尊王”的大义,认为“尊王”是《春秋》的主旨所在。
南宋真德秀推衍《大学》之义的著作。成书于绍定二年(1229),呈进于端平元年(1234)。时宋理宗荒于国政,奸佞用事,真德秀借《大学》之义,针对时事以立言,故有此作。书共43卷,首刊帝王为治之序、帝王为学之...
南宋朱熹编注,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各1卷,《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7卷。参考前人成果,着力于己注,借以系统发挥理学思想和理论,是朱熹哲学思想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宋明理学的权威性著作。
又称《论语注疏解经》,《四库全书》称作《论语正义》。北宋邢昌撰。20卷。是对何晏的《论语集解》所作的新疏。
唐玄宗注,北宋邢昺疏。9卷。唐玄宗推崇《孝经》,并亲自“于先儒注中采摭菁英,芟去烦乱,撮其义理允当者,用为注解”(《孝经注疏》序),颁行天下。后又诏令元行冲为之作疏。至北宋咸平中,邢昺奉诏再做解释,...
南宋高闶(生卒年不详)撰。40卷。经文多从《左传》,亦间有从《公》《榖》者,而不独尊一家。书中大旨从程颐,兼广集前人之说,但又不为其所囿,对一些具体问题多有创见,而且对程颐之说亦时有匡正。因而此书具...
又称《春秋胡氏传》《春秋胡传》。南宋胡安国(1074~1138)撰。30卷。此书初作于宋室南渡之际,完成并表进于南渡之后(1138)。作者感于时事,往往借《春秋》以寓意,致有不尽合经旨者。其著书目的在于“尊君父...
原称《春秋说例》,《永乐大典》加一传字。北宋刘敞撰。1卷。为《春秋》发凡举要,大体精核,比事发论,深得经旨,颇有新意,反映了北宋时期《春秋》的研究水平。
又称《新定三礼图》。北宋聂崇义撰。20卷。此书对上古礼制研究,有较高的参考价值。特别是参考六家而定为一家之说,使“礼图”学派递相祖述,自成源流,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又称《书集传》,或简称之为《书经》。南宋蔡沈撰。6卷。此书一反汉唐烦琐考据,以体会语气说解,观点明确,文字简练,阐发清晰,纠正了前人不少错误,总结了宋代二百多年间学者们研究《尚书》的成果,开辟了宋代...
南宋朱熹撰。20卷,后人并为8卷。是为《诗经》做训诂兼剖析义理而以剖析义理为主的著作。成书于淳熙四年(1177)。此书杂采《毛传》《郑笺》,间取齐、鲁、韩三家《诗》说,而以己意为取舍,旨在探求《诗经》本义...
北宋欧阳修撰。16卷。是训释《诗经》,辨证《毛传》《郑笺》的著作。从《诗经》研究史的角度看,此书与苏辙的《诗集传》是宋儒中首先向以《毛传》《郑笺》为代表的汉学发难的代表作,对打开《诗经》研究的新局面...
南宋杨简注解《周易》的著作,是心学派易学的代表作,通过解《易》发挥乃师陆九渊“宇宙即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哲学思想。
南宋杨万里注释《周易》的著作,为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书对于后世以史事证经和以人事说《易》的学术思想有较大影响,并开后世批评理学之先河,很具学术价值。
南宋朱熹注解《周易》的著作。采用吕祖谦《古周易》本,经传分列不混,上经、下经、10篇传文各为1卷,计12卷。此书强调《周易》卦爻辞出自周文王,传文出自孔子。前者的本义是卜筮吉凶,后者是讲义理,两者性质不...
南宋朱震所作注解《周易》的著作。此书继承汉易的理论和方法,排斥王弼义理派的易学观点,是宋代象数派易学的代表作。
北宋程颐所作注解《周易》的著作。成书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程氏此书是王弼的《周易注》之后影响最大的义理派易学代表著作,它继承王弼、孔颖达及宋初胡瑗、王安石诸家的易学理论和方法,坚持以儒家特别是...
北宋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合作注释《周易》的著作。苏氏此书解卦爻辞大体遵循王弼的《周易注》,注重儒家义理。此书的一个新贡献是在贲卦《彖传》解中提出了与虞翻的卦变说不同的乾坤卦变说。
北宋张载解说《周易》的著作。此书对《周易》经传有解有不解,解有详有略,故题曰:“易说”,不题“易传”。它继承王弼的《周易注》和孔颖达的《周易正义》的易学传统,与李觏、程颐的易学思想也有一定的联系,...
北宋倪天隐根据其师胡瑗在太学所述《周易》义纂成的易学著作,故题曰“口义”。胡氏此书解《易》以义理为宗,不论象数,着重解释卦爻辞的文意,言天道人事变易之理,并以阴阳二气说解释《易》理,反对王弼以虚无...
《宋史》列传中专门记述道学家(理学家)生平事迹的传记。内容包括籍贯经历、学术师承、学术思想及著作介绍等,其中朱熹传写得最长、最详尽。
唐代孙思邈的医学著作。孙思邈(约581~682),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隋唐时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对儒、道、释均有高深造诣,屡召为官,坚辞不受,终生在民间潜心行医。代表作有《备急千金要方》(简称《千金...
唐代张彦远撰。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绘画理论与史传著作。成书于唐末宣宗大中元年(847)。全书共10卷。
唐代柳宗元所写的书文。约写于谪居永州期间。其内容为论述天与人“其事各行不相预”的思想观点。始柳宗元作《天说》,斥韩愈关于人对于天“有功者受赏必大矣,其祸焉者受罚亦大矣”的观点,说明天地元气均为自然...
唐代柳宗元所作之文。约作于谪居永州时期。战国时楚国三闾大夫屈原被放逐,彷徨于山泽庙堂,而作《天问》,诘问天地古今之事,然只问而不答。柳宗元为之逐一对答,而成此文。全文共121对,其内容主要是阐述元气论...
唐代柳宗元所写的论文。析六逆之说而论择嗣任用之道。六逆之说出自《左传·隐公三年》:“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以六逆为乱之本。柳宗元则认为,择嗣任用的原则在任用...
唐代柳宗元所写的论文。论述以仁义立天下的观点。四维,即以礼义廉耻作为立国的纲维。
唐代柳宗元所写的论文。约作于贞元年间任集贤殿正字时。内容为论道与物、道与官的关系,强调守道与守官的统一。道指儒家的人道,即儒家为人之道和治国之道。认为物体现道,道存于物,守物是为了存道。
唐代柳宗元所作的雅诗。始作于永贞元年任尚书礼部员外郎时,因遭贬逐中缀,后完成于谪居永州期间。全文包括序文和正文两部分,序文说明写作原委,正文阐述仁德为贞符的思想。
唐代刘禹锡所作的哲学论文。约作于谪居朗州时期。自述因见柳宗元《天说》“非所以尽天人之际”,而作此文“以极其辩”。全文分上、中、下篇,其中心内容为论述天人交相胜、还相用的思想。
唐代李翱所撰的哲学论文。全文分上、中、下篇。上篇论性情之理,提出息情复性的主张。认为人性皆善,性为“天之命”,而情为“性之动”。中篇阐述息情复性的方法。下篇强调息情复性的重要性。
唐代李翱与韩愈合撰的注解《论语》之作。分上、下两卷。李翱在解说《论语》时,对孔子及儒家学说多有发挥。
唐代韩愈尊师重道思想的代表作。他认为为“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韩愈主张能者为师,反对论资排辈,所以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唐代韩愈用师生对话形式写的自嘲文章,表现出他因“才高数黜”而不满现状的思想。他借用学生的嬉笑反问,在问词中实则对自身治学为人加以称赞。
唐代韩愈关于人性论的代表作。收入《韩昌黎集·杂著》。韩愈的人性学说,是沿着孔子、董仲舒的思路加以承袭和发挥:“性之品有上、中、下三。上焉者,善焉而已矣;中焉者,可导而上下也;下焉者,恶焉而已矣。”...
唐代韩愈政治理论的代表作。收入《韩昌黎集·杂著》。“道”是韩愈哲学的最高范畴,其内涵就是抽象化了的封建道德伦理规范,具体表现为“仁与义”。仁存乎内,义见于行,按照仁义的法则去做就是“道”,这是《原...
唐代杜佑编撰,是中国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成书于贞元十七年(801)。
唐代张怀瓘撰写的书法理论著作。是书于各种书体的原委和艺术特点辨析精审,为众多书家所作小传亦征引广博、评论深刻,故影响广远,几为后代书界必阅之书。
唐代吴兢撰。记载唐太宗时君臣论政的历史著作,分门别类编辑贞观年间(627~649)唐太宗李世民与名臣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虞世南、褚遂良、温彦博、孔颖达等45人的问答、大臣的诤议和奏疏以及政治上的一...
唐代刘知幾著。共20卷,52篇,今存49篇。是书以编年和纪传为唐以前“正史”的二体,认为其源远流长,特点各异,不可偏废。对纪传体的体例做了详细分析,并论及史书编写的技术。书中提出历史发展的观点,认为“世...
隋代萧吉撰。分24段:《释名》《辨体性》《论数》《论相生》《论配支干》《论相杂》《论德》《论合》《论扶仰》《论相克》《论刑》《论害》《论冲破》《论杂配》《论律吕》《论七政》《论八卦八风》《论性情》《...
亦称《文中子》。隋代王通的言行录,由其子福郊、福畴记述。体式模仿《论语》。分《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关朗》10篇。
唐代颜师古撰。8卷。前4卷55条论《论语》《诗经》《尚书》《礼记》《春秋》等诸经训诂音释,后4卷127条论《史记》等诸书字义字音及俗语相承之异。旁征博引,考宗精审,对当时学者解经的许多谬误进行匡正。
唐代陆德明撰。《经典释文》集汉魏六朝音韵训诂之大成,为后世经学家所推重,对今人研究古代经籍也有重要参考价值。
唐玄宗李隆基注。开元十年(722),玄宗训注《孝经》颁于天下及国子学。天宝二载(743),重加修订,亦颁天下。天宝四载九月,以御注刻石于太学,谓之《石台孝经》。
唐代陆淳撰,凡3卷。该书先列《左传》《公羊》《穀梁》三传之异同,参以啖助、赵匡之说,断其是非。
唐代陆淳撰,凡10卷。该书主要述录啖助、赵匡两家攻驳《左传》《公羊》《穀梁》三传的言论。
唐代陆淳撰,凡10卷。陆淳师事赵匡,赵匡师事啖助。啖助著《春秋统例》3卷,助去世后,赵匡为之损益发挥,然后由陆淳合而类纂,并于辞义难解者随加注释。
东晋范宁集解,唐代杨士勋疏。杨土勋疏,持论公允,详略得宜,要而不繁。
公羊寿传,何体解诂,疏文或云为徐彦所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