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存最早的关于《穀梁春秋》与《穀梁传》的序言。东晋范宁著。约撰于东晋孝武帝年间(372~396),置于《春秋穀梁传集解》书首。
现存最早的关于《穀梁春秋》与《穀梁传》全帙的注释。东晋范宁著。约成书于东晋孝武帝年间。书前有范宁自序,极力抨击礼坏乐崩、“淫纵破义”的情况,表明维护“父子之恩”“君臣之礼”与“夫妇之道”的立场,而...
关于《春秋》与《左传》义例的现存最早的诠释作品。
现存最早的关于《春秋左氏传》全帙的注释。西晋杜预撰。《集解》广泛引述刘歆、贾逵、许淑、颍容等人之说,加以总结和发挥,在字义训诂、文义诠释及制度、地理说明等方面均有独到之处,在历史上享有很高的学术权威。
三国魏王肃关于《礼记》的注释。为古文经学在《礼》学方面的代表作品。王肃在经学史上以反对郑玄著称。他与郑玄的分歧,多集中在《礼记》所述的郊祀、圜丘、禘祀、袷祭、庙祧等国家宗教礼仪问题方面,因而《礼记...
三国魏王肃关于《周礼》的注释。为古文经学在《周礼》学方面的代表作品。
东晋古文《尚书》学的权威著作。题为西汉人孔安国所著,实为东汉以后古文经学家所伪造。关于此书的出处,是中国学术的一大疑案。
三国魏王肃关于《尚书》的注释。王肃,魏人,为古文经学的著名代表人物,遍注群经,极力抨击郑玄,遥继贾逵和马融。
东晋易学家干宝所著注释《周易》的著作。书中解易重取象,采取孟喜、京房以来的卦气说、纳甲说、八宫说、五行生成说,排斥王弼杂糅老庄的玄学易。但是多用殷纣、文王、武王、周公及后世史事比附卦爻辞,而且解卦...
东晋韩康伯注释《易传》的著作。韩氏的《系辞注》是王弼的《周易注》之后魏晋时期义理派易学最重要的著作。它排斥汉易的取象说,继承王弼的取义说,并且对《周易》原理做了新的阐发。认为易理是易象的根本,提出...
三国魏王弼注释《周易》的著作。仅注《周易》上下经及随经的《彖》《象》《文言》。王弼的《周易注》继承西汉费直古文易的传统,解经文传文主取义说、爻位说,除极个别例子外,都回避取象说。汉易之卦气、八宫说...
三国魏王肃注释《周易》的著作。王肃注《易》大体继承西汉费直古文易的传统,不取卦气、卦变说、爻辰说、纳甲说等,不讲阴阳灾异,而重视义理。其注《易》虽亦取象,但不在卦爻之外另造象。其经文之字多与诸家异...
三国吴易学家虞翻(164~233)注释《周易》的著作。虞翻《周易注》集汉易之大成,其解《易》的主要方法是由孟喜、京房的卦气说和荀爽的乾坤升降说发展而成的卦变说。此外还有旁通说、互体说、爻辰说、半象说。
东汉医学家张机著。作者在自序中说明了自己事医的原委和著书的经过,阐扬了儒家以仁为本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东汉末应劭所著《风俗通义》的序。应劭著述颇丰,而以《风俗通义》最为著名,该书也是他著述中流传保存至今最为完整的一部著作。
东汉末仲长统的政论著作。该书集中地阐述了仲长统的儒家政治理论和改革的要求及措施。《昌言》的内容切中时弊,多有卓见,为东汉末年儒家政治思想和社会批判思潮的代表作。
东汉末荀悦的哲学和政治思想著作。它是一部以政论为主的著述,分5卷(或5篇),其主要内容是继承和发挥儒家思想,提出系统的政治理论思想。
东汉崔定的政论著作。崔寔在《政论》中提出了系统的改革理论和具体方法。
东汉王符撰写的政论和哲学著作。王符在书中较系统地论述了他在汉代传统宇宙生成论、天人感应论基础上形成的宇宙观,并提出了儒家德治为主、法家法治为辅的政治思想,提出了重民、富民、选贤、抑制奢侈和促进工商...
东汉张衡重要著作。《灵宪》论述了天地的起源、万物生长过程以及天地日月、群星的位置运转情况,科学地指出“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月光生于日之所照”。
东汉班昭撰写的关于女子德行规范的读物。1卷。约成书于东汉安帝年间(107~125)。《女诫》是中国历史上较早地阐述以男尊女卑为原则,以“三从四德”为核心的女子道德规范的书籍,其影响深远,为旧时女训之范本。
东汉王充著,是中国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论衡》总结了前人特别是汉代自然科学的成就,继承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传统,内容主要为提倡唯物主义无神论,批判天人感应和谶纬之学。
东汉桓谭的政治、哲学著作。29篇,已散佚。书中以董仲舒第二自命,认为“董仲舒专精于述古……余为《新论》,术辨古今,亦欲兴治也,何异《春秋》褒贬邪!”(《本造》)继承董仲舒思想,主张实行儒家王道政治,...
西汉刘歆在《太初历》基础上修订而成的、中国第一部完整记载于史籍的历法。成于汉成帝时。
西汉刘歆编撰的著作,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综合性的图书分类目录。在其父刘向所撰《别录》的基础上编撰而成。
一作《扬子法言》。西汉末扬雄的著作。以捍卫儒家正道、宣扬正统儒学为宗旨。
西汉刘向的著作。一名《古列女传》。7卷,分《母仪》《贤明》《仁智》《贞顺》《节义》《辩通》《孽嬖》7类,每类15则,共105则古代妇女事迹。
西汉刘向以灾异符瑞论证天人感应思想的著作。该书对于了解汉代阴阳五行思想弥漫全社会的情况,特别是对于了解以天人感应思想为主导的汉代儒学思潮,有重要的价值。
西汉刘向的著作。成于成帝时。今本10卷系宋代曾巩纂辑。采集舜、禹至汉代史实,分类编纂。所记史实与《左传》《战国策》《史记》等颇有出入。
西汉刘向的著作。成书于成帝时。原20卷,后散佚,北宋时曾巩搜辑,复为20卷。分类纂辑上古至汉代佚闻旧事,杂以议论,阐扬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观念。
西汉董仲舒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著,载《汉书·董仲舒传》。《天人三策》是董仲舒思想的代表作,其中的天人感应、天不变道亦不变、重义轻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观点,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价...
西汉董仲舒的著作。该书以大一统为宗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以阴阳五行思想为理论骨架,统合先秦道、法、墨诸家思想,结合西汉的现实政治状况,演绎《公羊春秋》,是为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和整体利益服务的典范的...
西汉初贾谊的《新书》中的一篇政论性文章。主要是分析秦朝之所以速亡的惨痛经验教训,作为汉王朝的历史借鉴。
西汉初贾谊的政论学术著作。又称《贾子》。主要内容是围绕如何使汉王朝“长治久安”而展开的。他总结了秦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提出“民为邦本”的思想。
西汉初陆贾的政论哲学著作。又称《陆子》。分上下2卷,凡12篇。书中深刻地分析了秦亡的历史教训,提倡“无为”政治。
论述儒家六经源流及编纂旨趣的著作,东汉郑玄著。六艺(即六经)指《诗》《书》《礼》《周易》《乐》《春秋》等六部儒家典籍,是经学的根脉。
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见图)。东汉许慎作。
东汉古文经学家论驳今文经学家的著作,许慎著。
东汉章帝时总结五经(见六经)同异和统一今文经学内部争议的钦定官方著作。
以《易传》和西汉中期盛行的卦气说为代表的象数学为思维框架,用汉代有关宇宙学、医学等方面的科学成就和禨祥灾异之说,解说儒学经典《周易》的一组著作。是纬书之一种。
东汉赵岐注,旧题北宋孙奭疏。14卷。又称《孟子注疏解经》,《四库全书》题作《孟子正义》。汉代经学以训诂与章句为主。赵氏好经,尤重《孟子》,在其避难北海时撰成《孟子章句》,而史志及诸家著录通称《孟子注》。
东汉赵岐撰。凡14卷。开头有《孟子题辞》一篇,系该书的《序》。主要介绍孟子的生平事迹、思想主张和著述情况,最后引韩非、杨子的论说作为评论。
《论语》郑玄注本。《后汉书·郑玄传》记载:玄撰《论语注》。
阐释《春秋公羊解诂》撰写宗旨的文章。东汉何休撰。《序》中指出:孔子依据春秋时期礼坏乐崩之史实作《春秋》,意在褒贬是非,赏善罚恶。
东汉郑玄为《礼记》所作注本。郑注《礼记》兼采今古文,以古文经学为基础,吸收今文经学之长,“括囊大典,网罗众家”,代表了汉代经学的最高水平。
东汉郑玄为《仪礼》所作的注。《后汉书·郑玄传》称郑玄“括囊大典,网罗百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这话亦适用于评价郑玄礼学诸注。
东汉郑玄为《周礼》所作的注。郑玄曾为三礼作注,《周礼注》是在杜子春、郑兴、郑众基础上作的,因此被阮元称为“集诸儒之成”。
儒家经典之一,汉儒记述古礼、阐发礼义的文集。又名《小戴记》或《小戴礼记》,初由西汉戴圣所编。《礼记》一书,被古代学者看做学术、治术无所不包的典籍,或据以考见名物制度,或推求先王制作之意,或藉以阐发...
儒家典籍之一,为古代典制及礼论的论文选集。又名《大戴礼》《大戴记》,相传为西汉后苍传人戴德编定。
《尚书》郑玄注本。《后汉书·郑玄传》记载:玄撰《尚书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