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陈淳解释理学范畴的重要著作。原名《字义详解》,又称《四书字义》或《四书性理字义》。陈淳晚年讲学时,由弟子王隽笔录整理面成。该书从四书选取与理学思想关系密切的重要范畴,一一予以疏释论述。
南宋叶适之文集。原书已佚。明黎谅所编29卷,计文26卷、诗3卷,于明景泰二年(1451)刊成,为现存文集最早版本。文集中《上宁宗皇帝札子》和《法度总论》等奏议,集中反映了叶适的政治主张和积极抗金、“锐志恢复...
南宋叶适评论经史子书和记述研究心得的著作。又称《习学记言》。凡经14卷、诸子7卷、史25卷、宋文鉴4卷,共50卷。
南宋陈亮的文集。叶适“序”作40卷,今存30卷,另有卷首1卷、补遗1卷、附《朱文公经济文衡》等2卷。
南宋杨简著作集。18卷,附续集2卷。通行本有明嘉靖年间秦铖刻本、坊间翻刻本、《四明丛书》本。卷一至卷六为杂文,卷七至卷十六为论经史治道之家记、杂录,卷十七为家训,卷十八乃钱时写的行状和真德秀的跋。此集...
南宋陆九渊的文集。共36卷。陆九渊平生撰著不多,只写了少量的诗文,其思想主要反映于书信和讲学的语录之中。
南宋吕祖谦考订和评论《左传》的著作。4卷86篇。为吕祖谦代表作之一。作者推崇《左传》,将其与《史记》《前汉书》并列,反复考究,总结理乱得失之经验教训。
南宋朱熹和蔡元定合著解说《周易》象数之学的著作。共4卷,分为《本图书第一》《原卦画第二》《明蓍策第三》《考变占第四》。成书于淳熙十三年(1186)。该书对属于陈搏易学系统的象数学的肯定与阐发,对后来易学...
南宋张栻的文集。因张栻号南轩,所以取此书名。44卷。汇集了张栻的诗文、词赋、讲义、表疏、学记、序说、题跋、史论、经解、答门人和友人问学及论学书札等,集中地反映了其政治、史学和理学观点。
南宋朱熹的诗、奏章、书札、论文的汇编。又称《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朱子大全文集》。共100卷,另有《续集》11卷,《别集》10卷。较全面地反映了朱熹的政治思想、哲学观点及文学见解。
南宋朱熹与其弟子问答的语录分类汇编。又称《朱子语录》。朱熹讲学问答之语,其弟子中97人各有所记,其中有无名氏4家。该书内容十分丰富,析理精密,基本上代表了朱熹的思想,向为学者推崇。
南宋朱熹的著作。又称《朱子四书或问》。包括《论语或问》20卷、《孟子或问》14卷、《大学或问》2卷、《中庸或问》2卷。
南宋朱熹为白鹿洞书院所制定的学规。又称《白鹿洞书院揭示》。
南宋朱熹和吕祖谦合编的一部理学入门书。《近思录》在理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为确立儒家道统,传播理学思想起过重要作用。
南宋朱熹所辑理学家传记的汇编。成书于孝宗乾道九年(1173),共14卷。伊指伊川;洛指洛水,位于洛阳附近。该书内容确立了理学道统。
南宋朱熹对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进行解说和发挥的著作。又称《太极图说解》。
南宋朱熹所辑录《论语》《孟子》12家的解说。又名《论孟要义》《论孟集义》。共34卷,其中《论语》20卷,《孟子》14卷。
词话类著作。南宋王灼撰。王灼,字晦叔,号颐堂,又号小溪,四川遂宁人。此书第三、四、五卷考证诸词牌的来源流变,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南宋郑樵著。共200卷。该书仿通史体例,综合历代史料而成,与唐杜佑的《通典》、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在中国史学史上合称为“三通”。
南宋诗论家张戒撰。《岁寒堂诗话》较为全面而忠实地坚持了儒家诗论的基本观点,以此为据批评了各种不良倾向,可视为诗歌论坛上的拨乱反正之作。故受到后世儒者的称赞。
北宋邵伯温解释其父邵雍《观物》的著作。
北宋邵伯温解《易》、阐发其父邵雍易学观点的著作。
北宋苏轼的诗文集。明代成化四年(1468)程宗复增《续集》12卷,将《和陶诗》并为1卷列入其中,又于《内制集》后附《乐语》1卷,另有《年谱》1卷,刻为《苏文忠公全集》112卷,通称《东坡七集》。是书虽尚有佚误...
北宋程颐解释儒学经典的著作汇编。包括《易说》《书解》《诗解》《春秋传》《礼记》(改正《大学》)、《论语解》《孟子解》《中庸解》,共8卷。
北宋程颐与张闳中论《易》的书简。程颐认为,如果一定要穷象之隐微,尽数之毫忽,就是“寻流逐末”,此非儒者所务,而为术家所尚,管辂、郭璞之徒就是如此。反象数而主义理,是程颐治《易》的最大特点。此文收入...
北宋程颐与门人杨时讨论《西铭》的书信。程颐此书第一次提出理一分殊的命题,对后世理学家产生了巨大影响。理一分殊说成为宋明理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宋程颐与门人吕大临辩论中和问题的书信。吕大临提出“中者道之所由出”,“中即性”。程颐则认为,“道”非在“中”外,“中即道”。
北宋程颐论孔颜乐处的论文。这篇论文系程颐早年的作品,以求“圣人之道”为指归,以学圣人为标的,是其理学思想的先声。《河南程氏文集》收有此文,后汇入《二程全书》。
北宋程颢、程颐的语录汇编。系二程门人记其所见闻问答之书,由朱熹于宋乾道四年(1168)编定,共25卷。
北宋程颢讨论如何“识仁”问题的谈话录。吕大临记。本系《河南程氏遗书》卷二上《东见录》中的语录,因其反映了程颢的重要思想,后人遂为之加上《识仁篇》的题目,犹如一篇哲学论文。
北宋程颢论王霸问题的奏札。撰写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是程颢向神宗疏陈治道的重要奏札之一。
北宋程颢向宋神宗疏陈治道的奏札。撰写于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此时,正当熙宁新政之初,此札适时地陈述了变法的必要性和变法的具体措施。
北宋程颢与张载讨论所谓“定性”问题的书信。也是程颢遗留下来的唯一自己撰写的哲学论文,后人称之为《定性书》(见《宋元学案·明道学案上》)。
北宋沈括晚年的一部具有丰富自然科学内容的著作,初定本26卷,增定本30卷,后又有《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成书年代尚未考定,约在元丰至元祐年间。该书涉及30余个文理学科,不论从条目数还是从学科数看,...
北宋王安石的重要著作,新学学派代表著作《三经新义》之一。亦名《周礼新义》。撰于熙宁六年(1073)。原书22卷,已佚散。
北宋王安石的重要哲学著作,现存《临川集》中,是研究王安石思想的重要资料。《洪范传》是王安石对《尚书·洪范》所作的传注。
北宋王安石关于人性的重要论文,收在《临川集》卷六十八。在该文中,他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说、荀子的性恶说、扬雄的性善恶混说、韩愈的性三品说,指出他们都是以“习”为性,并提出自己的人性说的基本观点。
北宋王安石的重要哲学论文,收在《临川集》卷六十六。王安石在《礼乐论》中着重论述礼乐与心性的关系。
北宋张载的重要著作。“蒙”是《周易》的一个卦名,该卦彖辞有“蒙以养正”之文,张载解释说:“养其蒙使正者,圣人之功也。”(《张载集·横渠易说·上经·蒙》)意即从童蒙始,必修养儒学,以订正其蒙昧,故取...
北宋司马光的著作。以尧、舜、孔子等先圣的言行和儒家的价值标准为依据,对《孟子》中的一些论断提出不同看法。
北宋司马光的著作。《宋元学案》和《司马温公文集》有载。为政主张宽而疾恶,严而原情。为学宗旨是治心。提倡明天人之分。天之分是智愚勇怯、贵贱贫富。人之分是君明、臣忠、父慈、子孝,人不得僭天之分而失人之分。
北宋刘敞杂论经义的著作。所谓“七经”,指《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论语》。
北宋周敦颐的哲学著作。据朱熹考证,《通书》本名《易通》。计40篇,约2800字。《通书》系《太极图说》的姊妹篇,是对《太极图说》基本观点的进一步发挥。
北宋周敦颐解释《太极图》的著作。全文约250字。周敦颐的《太极图》来源于道家,以《太极先天之图》为依据,参照《无极图》等改制而成,同时与佛教有关,反映了他试图融合儒、道、释三教的学术倾向。
北宋邵雍所著易学哲学著作。“皇”即三皇,特指伏羲氏。“极”即羲皇所立之最高法则。“经世”即考察三皇以来世道的变化。“皇极经世”即按三皇所立的最高法则,观察和推测人类历史的变化以御世。《皇极经世》对...
北宋刘牧所撰易学著作。全书分上、中、下3卷,后附《遗论九事》。有《道藏》和《四库全书》本传世。《易数钩隐图》继承和发展了陈搏的象数学,对宋及后世象数易学的发展影响极大。
北宋李觏著作。共13篇,收入《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三中。李觏《易论》是根据王弼注以解《易》,用意在于“急乎天下国家之用”。
北宋李觏著作,共7篇,收入《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二中。李觏认为礼、乐、刑、政为天下之大法,仁、义、礼、智、信,乃天下之最高德行,八者的根本为礼。乐、刑、政是礼的枝叶,仁、义、智是礼的别名。礼以外的七者...
北宋欧阳修撰。中国古代第一部以“诗话”命名的著作。1卷,共28条。全书或叙述诗坛趣闻,或记载诗人轶事,或品评诗句,或考订文字,内容较杂,但其间亦有一些重要的理论见解。大致注重诗与作者生活经历的关系,反...
北宋欧阳修撰写的论治国之本的论文。撰于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原为上、中、下三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