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陈来: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日期:2023-08-28

刘超:“一代儒宗”马一浮的书法哲学

2023年是马一浮先生诞辰140周年,为了纪念“一代儒宗”马先生,浙江大学和四川大学相继举办了“六艺一心——马一浮学术思想及世界意义特展”、“现代学术转型视域下的儒学——纪念马一浮诞辰140周年、谢无量诞辰1...

日期:2023-08-25

黄玉顺:儒家养生心法 ——以孟子心学为中心

所谓“养生”,指个人通过调养身心来养护生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统计2021》(World Health Statistics 2021),中国人2019年的预期寿命77.4岁,健康预期寿命68.5岁。至于孟子的时代,人均寿命只有20岁...

日期:2023-08-23

张浩浩:《论语》的诗性品格

中国哲学是一种生命哲学,其指向人类的生命情感问题,蕴含着感性自我的真理性探寻。因此,中国古人常以诗为载体,抒发情感、寄托志向,并且将其作为精神归宿。孔子曾提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

日期:2023-08-17

向世陵:先秦哲学的“道德”仁说

“仁爱”“仁义”“道德”等语词都生成于先秦哲学,其含义十分丰富。在传统社会,“道德”或“仁义道德”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孝悌到为政、从情感到礼法、从需要到权利、从个人修身到社会治理和民生疾苦...

日期:2023-08-16

王杰: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有着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始终崇尚和平。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在中华文明中,“...

日期:2023-08-14

邢丽菊:历久弥新 绵延不断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不断追求文明交流互鉴而不搞文化霸权。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中华文明几千年连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

日期:2023-08-14

韩建业:和平性植根于中华文明深处

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深知和平之宝贵。和谐稳定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生活方式,和平共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处世之道,和合仁善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来的文化基因。在长期发展中,中华文明形成了特有的天人合...

日期:2023-08-14

王学典: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

日期:2023-08-07

涂可国:君子讲究道德理想

儒家不但把君子确立为中国人应当追求的理想人格,而且围绕君子自身的道德社会理想做了阐述。孔子认为,地位高贵的君子如果对宗亲厚道、恭敬,那么民众就会致力于仁德;如果不遗弃故旧老友,民众也不会冷漠无情。

日期:2023-08-06

华建新:妙合神离,生命价值的深度阐释——读《泰州王门思想研究》

自明末清初大儒黄宗羲撰《明儒学案》列“泰州学案”以降,对泰州王艮一脉学术思想的研究绵延不绝、波澜迭起。及至近现代,梁启超在《明儒学案节本》眉批中首提“泰州学派”这一概念后,于是乎以“泰州学派”作为...

日期:2023-08-04

王杰:科学对待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创造和传承的一切文化的总和,体系庞大、内容复杂,既有精华的、优秀的、有益的部分,也有糟粕的、腐朽的、有害的因素。

日期:2023-07-31

唐青州:孔子礼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统观礼制发展史,经由夏商两代近千年的酝酿与发展,礼制在西周进至高度发达阶段,及至春秋战国时期,方因过于繁复而渐趋崩坏,《论语》中所记载的“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彻”“禘自既灌而往”等乱象都是失礼...

日期:2023-07-31

杨华:中国何以成为“礼仪之邦”?

传统文献和当代汉语的用语习惯中,“礼仪之邦”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逐渐代替了“礼义之邦”。

日期:2023-07-31

陈先达:对中国道德的不同评价

西方人对中国的看法可以截然不同。伏尔泰赞扬中国,说中国人具有完备的道德学说,它居于各门科学的首位。

日期:2023-07-31

马秋丽:文明观的中国表达

文明观是指人们对待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明的观点和态度,是对如何看待不同文明、不同文明之间关系如何、人类文明走向何方等问题的解答。

日期:2023-07-31

朱康有:从“实学”到“新实学文化”

“实学”并不是一个现代的概念。明清之际的思想家用得频率较高,宋代以后的思想家偶也用之。

日期:2023-07-31

王志民:中国优良家风的文化根基

关于母教与儒学的关系或者说儒学是如何影响了家风和家教的,主要涉及到两个问题,一是孔子的儒学是如何影响了家风。二是为什么在邹鲁之地,不仅产生了孔子、孟子两位伟大的思想家,同时还产生了一位伟大的母亲—...

日期:2023-07-30

刘金祥:中华文化中的“以黄为尊”传统

色彩在人类社会实践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颜色观念本质上是一个从属文化观念,不同色彩代表和诠释着不同的文化形态和文化意蕴。

日期:2023-07-26

李志刚:中国古代诗词中的人才哲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贤重才的优良传统,几千年的国家民族兴亡史也是一部人才兴衰成败史。

日期:2023-07-26

张程:李白、杜甫的舍与得

天宝四年(745),开启了一个洋溢着酒精与豪情、推崇诗歌和远方的时代。

日期:2023-07-21

洪晓丽:从“阴阳”到“德刑”——董仲舒德主论的建构与证成

通过天道阴阳与《春秋》经典解释学,董仲舒从三个逻辑向度建构与证成德主论(“德主刑辅”):在“阴阳—德刑”向度,将阴阳关系调适为“尊卑”“贵贱”形态,为德刑的“主辅”位置提供本体论根据

日期:2023-07-21

金炯:儒家究竟能为社会做些什么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日期:2023-07-20

俞荣根:中国古代是“礼法体制”

长期以来,我们将中国古代法归结为“律令体制”,也以此为基点论说中华法系。

日期:2023-07-20

姚海涛:孔孟荀的忧乐观

中国文化是具有终极人文关怀的文化,可以用《周易·贲卦·彖传》中的“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一语来表述。一言以蔽之,中国文化是人文化的,以成人为终极目的。

日期:2023-07-20

章启群:何谓“心斋”?何谓“坐忘”?

说到庄子,几乎必提“心斋”“坐忘”两个概念。但是,“心斋”“坐忘”究竟指什么,至今也是一桩无厘头公案。本文还是从行气导引的角度再来重新审视这个问题。

日期:2023-07-20

王杰:明代的“居官七要”说

明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继续繁荣的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在贫苦农民家庭,对百姓疾苦有着刻骨铭心的经历,对贪官污吏更是深恶痛绝。

日期:2023-07-20

何中华:“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为什么说“第二个结合...

日期:2023-07-18

刁大明:讲信修睦 亲仁善邻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在讲话中,总书记列举了共同塑造中...

日期:2023-07-17

蒙培元:儒学现代发展的几个问题

儒学的现代发展有三个阶段,当前是儒学进入多元文化对话时期,出现了向不同层面发展的趋势。

日期:2023-07-17

宋立林:孔子-文化“两创”古典型的典范

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曲阜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号召;2014年9月24日,他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大会上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指示。

日期:2023-07-17

何益鑫:《大学》首句与周文政治理想

七十子后学的作品,多以首句或首章揭示宗旨。《大学》首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乃全篇体要之所在。【1】朱子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三纲领”,与格、致、诚、正、修、齐、治、平“...

日期:2023-07-13

郭齐勇:中国哲学的自信与使命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坚持走自己的路,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就中国哲学...

日期:2023-07-13

王巍: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

探源中华文明,赓续历史文脉。在7月11日举行的全国考古大会现场,新黄河记者采访了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王巍先生,王巍向记者详细阐述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

日期:2023-07-12

刘庆柱:黄河文化根在中原,魂在山东

在7月11日举行的全国考古大会间隙,新黄河记者采访了刘庆柱,他还表示,就黄河文化而言,根在中原而魂在山东,“魂就是思想,思想是让文明、让国家数千年延续不断的重要力量”。

日期:2023-07-12

黄玉顺:从“生生何谓”到“生生何为”——《系辞传》“生生”的原初观念与当代转化

讨论“生生”观念,不能脱离其原初文献依据,即它在《系辞传》中的原初涵义,亦即“生生何谓”的问题。

日期:2023-07-12

王旭:教化何谓,教化何为

成书七十余载后,韦尔纳·耶格尔的《教化》(paideia)终于被引入中文世界。虽然如今并不那么如雷贯耳,但耶格尔在他的时代却是当之无愧的古典学界执牛耳者。

日期:2023-07-11

高祖贵: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世界观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

日期:2023-07-11

韩燕丽:瑞士汉学家耿宁对“良知”与“自知”的哲学解读

瑞士汉学家耿宁既是研究胡塞尔现象学的专家,又是研究并践行中国哲学思想特别是王阳明心学的著名学者。

日期:2023-07-11

黄玉顺:儒学“心性”概念的哲学本质及其当代转化

蒙培元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中国心性论”,将中国传统哲学的儒家、道家、佛家等都归入“心性论”,这是一个独创的观点,既归纳了各家心性论的共性,又特别强调了儒家心性论的特性。“中国心性论”是当代哲学“...

日期:2023-07-11

周丹丹:儒学与基层社会共同体——基于清代浙西移民村落的历史人类学考察

关于儒学的现代境遇,陈来先生有言:“就文化观念本身来看,‘五四’以来文化激进主义的全盘反传统思潮,至少在三个方面存在理论的偏差或误区。这就是:以科学和民主为划分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的标准;以外在功能...

日期:2023-07-10

陈赟:“中国”作为“中道之国”——基于儒家仁性论的视角

从世界历史视域理解何以中国,在当代语境中,无法绕过雅斯贝尔斯所提“轴心时代”和沃格林所提“天下时代”概念,这两个概念都涉及人类文明的多元平行进展,尤其是涉及各大文明中的精神突破运动。正是在“轴心时...

日期:2023-07-10

刘续兵:深刻把握“两创”的中华文化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作了全面系统深入阐述,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

日期:2023-07-06

王学典: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而不懈奋斗

一个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一个时代的进步,总是以文化的繁荣为鲜明标识。

日期:2023-07-06

林存光:《大学》“格物致知”臆说

儒家的“四书五经”乃中华文明之人文经典。“四书五经”的历史世界,也就是华夏文明的历史世界,它们显然不同于以诸神和神话英雄为中心和主角的希腊神话世界,圣贤人物才是这一历史世界的主要角色。而作为历史性...

日期:2023-07-05

黄玉顺:儒学“心性”概念的哲学本质及其当代转化 ——蒙培元“中国心性论”述评

蒙培元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中国心性论”,将中国传统哲学的儒家、道家、佛家等都归入“心性论”,这是一个独创的观点,既归纳了各家心性论的共性,又特别强调了儒家心性论的特性。

日期:2023-07-05

杨朝明:天下为公、天下大同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谈到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特性时,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重要元素,首先说到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日期:2023-07-04

蒋国保:化士学为民学,儒学未来发展的新思考

钱穆先生曾指出:儒学是士学。但他并没有就这一论断加以论证。就我的理解来言,儒学是士学,是基于原始儒学来说的,而以孔(丘)孟(轲)荀(况)为代表的原始儒学之所以是士学,首先是因为原始儒家都以“士”为...

日期:2023-07-03

王杰:唐代的“四善”说

唐朝的兴盛和开放包容,吸引世界各国学习,成为当时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

日期:2023-07-03

山东推进孔子学堂规范化建设的做法与经验

日期:202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