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杨共乐:不尽的江河不断流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立足历史、立足中华文明的永续传承,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进程之中,号召中国人民为...

日期:2023-06-06

方辉: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及其文化基因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在参观了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文明起源”和“...

日期:2023-06-06

邢广程: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统一性和包容性

6月2日,我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作为代表作了发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涵十分丰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阐述了...

日期:2023-06-06

胡大平: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号召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不仅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

日期:2023-06-06

吴晓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

日期:2023-06-06

辛鸣:迈向伟大复兴的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是历史客观规律,也是历史客观事实。西方文艺复兴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同样如此。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极大地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

日期:2023-06-06

张志强: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 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思想文化界发出 “建设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的总号召,提出“担负起文化建设新使命”的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

日期:2023-06-06

沈健平:响应伟大号召 担当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一高屋建瓴却又客观实际的重要论述,不仅解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

日期:2023-06-06

郑珊珊: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

日期:2023-06-06

郗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

日期:2023-06-06

周丹: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

日期:2023-06-06

孙正聿:“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并强调这个...

日期:2023-06-06

王震中:中华文化在新时代扬帆破浪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

日期:2023-06-06

王巍: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2023年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

日期:2023-06-06

臧峰宇:以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提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

日期:2023-06-06

朱康有:深化对“第二个结合”的认识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讲到并概略阐述的“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重...

日期:2023-06-05

陈来:从“儒墨不相用”到“儒墨必相用” ——在“儒墨对话高端论坛”开幕式上的总结发言

刚才听了四位专家学者的报告,我这里想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想,算不上是总结。当然,这个感想不是以坚实的研究为基础,而是因第一位报告者梁涛先生的题目,与最后的一位报告者薛柏成先生的题目,都是讲“儒墨互补”...

日期:2023-05-29

李锐:浅谈《诗论》与孔子删诗

笔者的学术研究,是从《孔子诗论》开始的。廖名春先生曾指出简文并非全部是孔子论诗,故改称《诗论》。而经过简序重排,所谓颂、雅、风的顺序说明显然站不住脚。《诗论》的出版,并没有解决大家关心的子夏传《毛...

日期:2023-05-29

黄玉顺:何谓“当代儒学”

转瞬之间,《当代儒学》辑刊已创刊十周年,共出版了20辑,可喜可贺!不仅如此,实际上,《当代儒学》辑刊已经在学术界、思想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日期:2023-05-29

干春松:为何是国学而不是儒学?

自周孔到汉唐、宋元明清,儒学像一条奔腾的大河,不断吸纳、创造,既建构国人的价值观,也塑造其生活态度和政法秩序。到中西相遇,儒学发生了大转折,儒学遭到自我怀疑,更被无情地批判。

日期:2023-05-26

朱康有:《淮南子》“道治”模式探讨

为适应秦汉以来社会发展形势,《淮南子》以黄老道家为主干,在批判吸收各家思想基础上,从国家长治久安高度提出“道治”模式,认为返归以“道”为指导思想的“至德之世”,是最理想的治理目标。在手段和方法选择上...

日期:2023-05-31

姜桂荣:伏尔泰与儒家思想

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阿尔卑斯山东南方,有一个费尔奈小镇,镇上有座城堡,名为“欧洲客栈”。这是伏尔泰独具匠心的设计,将原本荒芜萧条的旷野改造成美丽的法式大庄园。1758年,伏尔泰在信里写道: “一半的居民承...

日期:2023-05-25

王钧林:重塑“礼义之邦”的国家形象

在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认真审视民族复兴的内涵,深切地了解到民族复兴不仅仅是指复兴我们曾经有过的人民富裕、社会繁荣、民族昌盛、国家富强的历史,而且指复兴我们在历史上曾...

日期:2023-05-25

黄玉顺:人是什么?——孔子面对“攸关技术”的回答

在攸关技术的刺激下,一个问题赫然逼显出来:人是什么?所谓“攸关技术”(TCH:the technologies concerning humanity)是指那些关乎人的存在与本质、从而导致人伦忧患的技术。汉语“攸关”通常与“性命”联系在...

日期:2023-05-25

许倬云:儒家思想如何分野和演变?

周天子承受天命治理天下。“天命无常,惟德是亲”,“天命”不是说特别偏爱哪一群人,“天命”是说只选择对人民有益的君主,委托这位君主治理世界。

日期:2023-05-24

王杰:从政重德 无私者无畏

从政重德,是我国政治文明的一大传统。古人早在千百年前就说过:“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在我国数千年政治文化演进过程中,赋予了官德极为丰富的内涵,涵盖了为官者政治活动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既涉及...

日期:2023-05-24

朱康有:积极发挥中华气学在人类新文明建构中的作用

中医不仅是“打开中华文明的钥匙”,更是建构人类新文明的基元。在我们复兴道路上,“跟跑”也好、“领跑”也罢,无形中还是以产生于西方近代的科学形态为标准。

日期:2023-05-31

杨朝明:学术是一种生命的归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日期:2023-05-24

商志晓:把“两个结合”结合好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断。

日期:2023-05-24

彭林:中国经学的性质、价值与学科地位

中华传统学术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大纲,而以经部冠其首,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孔子删述的“六经”,被誉为古代中国的“教科书”,更是尽人皆知的文化常识。而在近代中国“全盘西化”的思潮下,犁经为史,将...

日期:2023-05-23

朱康有:倾力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示范区

新时代,济宁市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优秀传统文化“两创”重大方针、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上,走在了前列。

日期:2023-05-22

彭林:中国经学的性质、价值与学科地位

中华传统学术以经、史、子、集四部为大纲,而以经部冠其首,是毋庸置疑的历史事实。孔子删述的“六经”,被誉为古代中国的“教科书”,更是尽人皆知的文化常识。而在近代中国“全盘西化”的思潮下,犁经为史,将...

日期:2023-05-22

许春华:先秦儒学引诗叙事的思想价值

在先秦儒学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中,存在着大量的引诗叙事。按照先秦儒学的演变顺序,它们存在着一种递进上升的趋势,其中《论语》引诗5条,简帛文献《五行》引诗6条、《缁衣》引诗23条,至《孟子》引诗37条,《荀...

日期:2023-05-22

徐梓:传统文化教育 立足现在,面向未来

传统文化教育正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而且呈现出方兴未艾之势。

日期:2023-05-21

魏衍华:《孟子》中的财富观

谈及战国时期的大儒孟子,人们很容易想到的是他的“性善”学说,想到的是他的“仁政”蓝图。

日期:2023-05-17

乔飞:朱熹“三纲”人伦观再探讨

“三纲”是中国传统社会最重要的伦理准则,也是传统政治、法律领域的“元规则”。

日期:2023-05-16

王海平:孔子 活在众生之间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今天,伴随着岁月运行的脚步,越来越多的人们怀着一颗虔诚的心,从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走进尼山圣境。

日期:2023-05-15

黄玉顺 :唯天为大 孔子“天教”略论

在孔子心目中,天具有神格性,即具有智能、情感与意志;天具有终极创生性,人与万物都是“天生”的,创生的方式就是“天命”。

日期:2023-05-15

唐文明:美德伦理学、儒家传统与现代社会的普遍困境——以陈来“儒学美德论”为中心的讨论

儒家伦理思想是一种美德伦理学,尽管在很多方面不同于亚里士多德的美德伦理学,而现代以来对公德与私德的区分必然导致公德压倒乃至摧毁私德的局面,这正是现代社会在美德问题上面临的普遍困境所在。

日期:2023-05-12

周景耀:“发现”章学诚与经史学的异轨分途

张尔田与日本学者内藤湖南以章学诚为纽带,成为惺惺相惜的学术知音,旗帜鲜明地倡扬章学。

日期:2023-05-12

张一统:以中国古代文明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评《先秦儒家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

日期:2023-05-12

丁为祥:《大学》及其“大学之道”之所从来——《大学》精读导言之一

《大学》作为儒家的一部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第四十二篇,同时也是朱子所选编的《四书集注》中的第一篇,因而,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大学》又是对中国人精神世界影响最大的一部儒家经典。

日期:2023-05-11

和溪:是非与道德——朱子智德的认识论意义

智德指人的道德智慧,它是人们明辨是非、深察人伦的智慧。智本来就是明辨之理,它的发用便知是知非。

日期:2023-05-10

陈来:在儒家人文思想暨第三届国际青年儒学论坛上的总结

我们这次会议叫儒家人文思想暨第三届国际青年儒学论坛,其实我们的会议主题是杜维明先生提出来的“精神人文主义”思想。

日期:2023-05-10

魏衍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就“文化建设”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一新的要求。

日期:2023-05-10

任蜜林:政治视野下的民性:春秋时期人性论新探

中国的人性论思想虽由孔子奠定,但在孔子之前,人性论就已经萌芽和发展了。

日期:2023-05-10

朱刚:现象学的儒学转向与儒学现象学

4月21日下午,中山大学哲学系2022级研究生“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九讲在锡昌堂103室举行。

日期:2023-05-10

何青翰:儒家“均平”理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的道德尺度

以“井田”制为根据,中国古代“均平”理想蕴含着“制民之产”“守望相助”等深刻的思想见识,直接影响了先秦以来中国的政治实践,尤其是土地制度的安排,并且与20世纪的中国革命及其相应的现代化建设形成了积极...

日期:2023-05-10

任文利:王阳明论孟子的两重公案——兼及孟子学的宗教性意味

牟宗三先生曾谓“王学为孟子学”,并如此加以申说:“不管其悟良知之主观机缘为如何,其学之义理系统客观地说乃属于孟子学者亦无疑。”

日期:2023-05-10

郭齐勇:重建中国哲学“主体性”的哲学史书写

2021至2022两年的时间里,由郭齐勇教授主编的十部煌煌巨著《中国哲学通史》相继出版发行,这是中国哲学界的一件大事。

日期:202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