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翟奎凤:“自强不息”的古典诠释

“自强不息”在今天是非常流行的一句励志名言,它出自《周易·大象传》。传统上多认为《周易·大象传》为孔子作,在历史上,特别是近代以来,不少学者认为它并非出自孔子之手。目前学界多认为《大象传》当形成于...

日期:2025-06-16

宋立林:“立爱自亲始”——论等差之爱与一体之仁的贯通

“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的地位,已经成为学界的主流共识。《吕氏春秋·不二》说“孔子贵仁”,可以视为对孔子思想核心为仁的最早解读。宋明以来的儒家也一直坚持这一看法。潘平格《求仁录》开篇说:“孔门之学,...

日期:2025-06-12

林宏星:为什么信念足以推动人们去行动——朱子论信念的动机效力

众所周知,宋明儒学中的理学与心学之争牵涉的问题林林总总,但其核心是指向道德行动的动机或动力问题。早在朱熹(世人尊称为朱子)生前,陆象山便批评“晦翁之学,自谓一贯,但其见道不明,终不足以一贯耳”。所...

日期:2025-06-09

伍晓明: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明

我们的论题是“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明”。儒家思想与现代文明之“与”字让我们可以将此题目理解为对于“与”所连接之双方的某种比较。于是我们就可以说,儒家思想如此,现代文明如彼,二者如何不同,或二者如何相近...

日期:2025-06-09

曾海军 | “知十”与“道一”:颜、曾传道发微

孔门高弟前有颜子,后有曾子。后世颜、曾并提的情形有好几种,最常见的是孔、孟、颜、曾,或按时间顺序为孔、颜、曾、孟。仅就孔门后学而言,比较多的提法是颜、曾、思、孟,此外就是亲炙弟子中仅以颜、曾并提。...

日期:2025-06-12

姜家君 | “允执其中”与“五美四恶”:孔子的中道智慧

《尚书·大禹谟》中记载尧、舜、禹授受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被后世儒家称之为“十六字心法”,成为圣王先贤之道统授受的核心内容,而其精要就在于“允执厥中”。孔子“祖述尧舜,宪章...

日期:2025-06-16

余德烁:“和合共生”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文明的交融、思想的碰撞为人类社会发展提供动力。在全球文明交响乐中,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文明不可或缺。中国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仅是对传统的守护,也是为人类未...

日期:2025-06-09

张恒:君子之道的要义

辜鸿铭曾言,孔子传授的全部哲学与道德体系,一言以蔽之即“君子之道”。

日期:2025-06-08

王学斌:从历史原点出发,把握“第二个结合”纵深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

日期:2025-06-08

邵红蕊:儒家修身文化中的责任自觉

在传统的儒家文化中,修身是人格的基本要求,既主导了传统文人道德实践行动,又在很大程度上型塑了封建社会的政治伦理内核与政治实践模式,是中国传统士大夫追求个体道德完善达致政治理想实现的关键环节。

日期:2025-06-04

陈来:孔子思想的世界意义

1973年汤因比和池田大作有一场对话,我们想了解一下当时的背景是什么,他们各自提出什么样的观点。

日期:2025-06-04

王媛:宋代《楚辞》文本的结构形态

汉唐以来曾经出现多种《楚辞》注本,但皆已亡佚,只有王逸《楚辞章句》流传下来。旧本《楚辞章句》篇次混乱无序,宋玉《九辨》置于屈原的《离骚经》之后、《九歌》之前,西汉后期的刘向《九叹》置于西汉中期东方...

日期:2025-06-02

王杰:圣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圣人,作为儒家思想的至高代表,承载着道德修养和智慧的终极追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皆被尊奉为圣人。他们是人类文明的道德标杆,象征着至善至美的境界。然而,在荀子的眼中,圣人真的天...

日期:2025-06-02

王术臻:从撰述体例看《文心雕龙》为何未谈陶潜

刘勰在《文心雕龙》自序中说:“按辔文雅之场,环络藻绘之府,亦几乎备矣。”他秉持“弥纶群言”的原则论文,无疑会遍读古今文集(宋齐人已编有《集林》《文苑》《诗集》等大型诗文总集)。对宋人的文集刘勰也是...

日期:2025-06-02

朱康有:“心学”之“实”何以可能?

 按语:发挥“心学”的时代价值,首先要廓清笼罩在其头上的空寂不实、唯心主义、神秘主义等不实之词的评价。从心体、心修、心用三个方面看,心学与实学紧密相关,谓之“心性实学”不无道理。对于心学的未来意义...

日期:2025-05-28

彭永捷:汉语哲学研究的意义和前景

自2016年以来,有关汉语哲学的会议已经开过多次,形成了很多具有探索性、创新性的重要研究成果,汉语哲学已经成为哲学研究领域的一个前沿领域和热点话题。《光明日报》哲学版从2024年8月开始陆续发表多位学者关于...

日期:2025-05-26

舒大刚:试论中国“西部儒学”的突出特性

“西部儒学”是指在中国西部地域生长、传承、演变,并与四方乃至中原儒学互动发展而又具有自身特点的儒学。西部儒学作为中国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历史上呈现出与其他地方儒学不同的特征。西部在某种程度上为儒...

日期:2025-05-20

翟奎凤:儒家中和思想探源

说到中和思想,人们大多会想到《中庸》。实际上,在先秦两汉时期,论及“中和”的还有《周礼》《荀子》《春秋繁露》等经典,而《尚书》《诗经》《周易》《左传》等更是有大量论及“中”与“和”的表述。虽然诸子...

日期:2025-05-20

黄玉顺:“情缘论”对儒家情感哲学的推进

情感哲学原是先秦儒家哲学的一个传统,但由于后世儒学、尤其是宋明理学的影响,现代中国哲学界长期以宋明理学研究为主流的影响,以及西方传入的理性主义的影响,等等,导致这种情感哲学传统长期被忽视与遮蔽;近...

日期:2025-05-19

秦晓惠: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采取了不同的交流范式

六千年来,随着人类重要文明的一一湮灭(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古希腊-罗马、古印度、希伯来、亚述、克里特等),在世界现存文明中,唯一能与中华文明之厚实丰盈相媲美的文明是西方文明。

日期:2025-05-17

贾玉明:感受中国哲学叙事的浩然之气

经典需要常读细品,就像挚友需要经常沟通交流一样。现在讲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体而言,很多思想家的观念主张蕴藏着解决问题的智慧,启发人们如何自正其身。

日期:2025-05-16

杨朝明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黄金法则”

在历史长河中,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蕴含着跨越时空的智慧。其中,“君子文化”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承载着对道德修养和理想社会的追求,而“忠恕之道”正是“君子文化”的核心,它不仅指引着个人修身,更在处...

日期:2025-05-16

张立文 臧峰宇:夯实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文明根基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

日期:2025-05-15

李瑾:孔子的“十字之戒”

可以确信的孔子唯一一次亲口谈论“儒”这个概念,出现在《论语·雍也第六》:“子谓子夏曰:‘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我视之曰“十字之戒”。戒,即戒令,语出《周礼·天官·宰夫》:“掌其戒令。”按邢氏...

日期:2025-05-13

白中林:“子畏于匡”地理考及其人文意义

“子畏于匡”两见于《论语》:“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论语·子罕》)“子畏于匡,颜渊后。

日期:2025-05-12

吴春彦:明末清初士风与戏曲

作为中国古代知识阶层的代表,“士”推动了文艺体式的生成、发展与繁荣,并将其笼罩于士风之下。

日期:2025-05-12

王杰:《诲学说》:玉不琢,不成器

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史学家。他读书勤奋,才华横溢,笔耕不辍,在文学上有极高的造诣。《诲学说》就是他在茫茫史籍中,结合自身的人生经验,留给他的次子欧阳奕的精神财富。

日期:2025-05-12

王杰:善良和真诚是一个人最好的底色

圣人承载着儒家思想道德修养和智慧的终极追求。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子等,皆被尊奉为圣人。他们是人类文明的道德标杆,象征着至善至美的境界。然而,在荀子的眼中,圣人真的天生就完美无缺,与...

日期:2025-04-18

黄玉顺:中学西鉴——什么是“中国古典学”

近来的中国学术界,“古典学”颇为热闹,人们热衷于建构“中国古典学”。一夜之间,“中国古典学”突然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标签,似乎所有一切中国古代文化研究,诸如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语文学,传统“经学”“...

日期:2025-05-09

段美娟:以优良家风家教助推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

好的家庭离不开好的家风家教。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好家风能带来好作风,推动形成好政风。

日期:2025-05-09

郭继民:在开放中发展,在贯通中把握——贺麟先生的儒学洞见

贺麟先生(1902—1992)今以研究黑格尔著称,殊不知,先生早岁对儒学亦有精深研究,尝为世人誉为“新心学之卓越代表”。由于贺先生深植于传统,又具西学之深厚功底,故其对儒学之洞察,可谓慧眼独具,深刻独到!

日期:2025-05-08

陈来:在理解礼的意义和变迁中,最重要的是区分“礼”和“仪”

“礼”是东亚文化的传统,体现在重视人际往来的礼节,重视上下关系的区别,讲求约束和规范,是东亚现代性中的传统因素。这些因素不仅含有有利于现代化的工具功能,而且有一种使东亚人民自觉妥适的文化氛围,构成...

日期:2025-05-06

叶朗:论中华美学精神

美学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是从审美角度来研究人与世界关系,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审美把握,美化社会、美化生活,美化人生、完善自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日期:2025-05-03

张国刚: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发展

中西文明交流早在张骞“凿空西域”之前就已持续上千年。从张骞到郑和,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存续不绝。

日期:2025-05-03

程利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传承创新路径

在当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时代魅力,它既是民族精神的深厚根基,也是驱动社会进步与创新的不竭动力。其中蕴含的哲学智慧、道德观念和艺术审美,为现代社会的治理实践、文化建设和国际文化交流提...

日期:2025-05-03

杨泽波:先秦儒学天论不宜作宗教式的解读

西周末年有过一场可称之为“早期启蒙”的思想运动,其性质和作用与西方近代启蒙运动相类似。受其影响,孔子所论之天虽然明显带有历史痕迹,但那只是守成的一面,其思想的重点在人不在天,这才是创新的一面,也是...

日期:2025-04-29

任俊华:朱熹治家之道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文化推究事物的发展形成之理,善于从根源着手,寻其大根大本,正所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在一个人成长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三个基础环境中,家庭教育...

日期:2025-04-28

杨乃乔:先秦思想与中国经学诠释学的肇始

在中国古代文化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沉淀着一脉厚重的诠释学传统,这就是历代儒家士人对《五经》或《十三经》的解经释义传统。历史上把这一传统称之为“经学”,而经学又构成了中国诠释学的主脉,这就是被国际学界所...

日期:2025-04-28

颜炳罡:《颜氏家训》的历史地位及现代价值

《颜氏家训》,署名北齐黄门侍郎颜之推撰。南宋著名学者陈振孙云“古今家训,以此为祖”。它并不是历史上最早的家训,何以称其为家训之祖呢?《四库全书总目》的解释,只是“卷帙较多耳”。卷帙多,篇幅长就可以...

日期:2025-04-27

马会祥:《论语》中子贡的形象

子贡,复姓端木,名赐,春秋时期卫国人,是孔子的得意门生,比孔子小三十一岁,孔门十哲之一。

日期:2025-04-25

李锦全 李宗桂:孔子思想与儒学的承传发展——李锦全教授访谈

李先生好! 受《孔子研究》彭彦华主编的委托,对您进行学术专访。那我们就直接切入主题。

日期:2025-04-24

黄玉顺:荀学的三种历时范式及其共时模型

我谈一些感想。我早就知道荀学专家左藤将之教授的大名,但是一直没有结识的机缘,今天是第一次见,非常高兴!今天这里在座的还有路德斌教授,他也是荀学专家。除了这两位荀学专家之外,在座的其他人,包括我自己...

日期:2025-04-24

房伟:以“第二个结合”激活礼乐文化的生命力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历经漫长历史演进而积淀下来的独特文化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努力构建与时代精神相契合的新型礼乐文化,对于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

日期:2025-04-23

罗雪迩:推动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中华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我国文艺史上流传久远、影响广泛的文化形式,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情感纽带。做好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研究,优化其国际传播路径,对于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日期:2025-04-22

杨庆中:儒学的变与不变

我今天跟大家汇报的题目是《儒学的变与不变》,试图探讨在中华文明发展的历程中,儒学何以能够成为一个经久不衰且对中华文明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影响的学术流派。

日期:2025-04-21

任剑涛 | 至道距离:大变局中的齐鲁变革限界

孔子的国家重建理念需要重述。在历史背景上,周制的裂变与列国的纷争,让他在周游列国时,国家重归秩序的问题始终萦绕脑际,列国制度尝试之优劣因此呈现。在比较视野中,他以周制为基点,对唯求富强的周邦齐国评...

日期:2025-04-19

杨葵: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文化力量”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深化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优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文化赋能经济社会发展。”在中国式现...

日期:2025-04-19

王诚:《说文解字》与中国文脉赓续

《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传统语言文字学的要籍,是中国学术史上的不朽名著。著者是东汉经学家、文字学家许慎,他撰写《说文》的初衷是为了解释古代的思想文化经典,后来《说文》本身具有了与经典...

日期:2025-04-19

张继焦: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厚实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日期:2025-04-17

周建波:《孔门理财学》:中华传统经济思想走向世界的早期探索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学作为一门解释经济现象、指导政策制定的学科,始终处于理论探索的前沿。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既有对西方经济学的借鉴,更蕴含对中国传统...

日期:202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