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胡百精:理性与公共性——中国传统社会共识的价值来源

以传播和社会整合视角观之,现代化及其主要途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竞争和科技革命等,既依赖多样性和多元化,又不断反过来强化之。按照西方流行的现代化论述,此将导致国家和社会治理中“一”与“多”关系...

日期:2021-11-04

丁鼎:《孝经》在儒家经典体系中的地位变迁

作为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是一部专门论述孝道与孝治的著作,在儒家经典体系中占有非常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孝经》逐步完成了由儒家准经典向经典转化的过程。两汉时期“以孝治天下”政策...

日期:2021-11-03

陆建华:孔孟之间的儒家人性世界

孔孟之间的儒家人物从总体上讲都把人性问题看作道德问题,因而都集中讨论人性的价值指向问题,给人性作善与不善或者说善与恶的价值判断;都认为人性在本质层面是人的先天的本性,而在人性的内容的层面,有的则认...

日期:2021-11-02

王承略:礼学视域的演变与《家语》伪书说的兴起

宋人对《家语》的看法依旧与礼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过随着礼学自身学术视域的演进,宋时的礼学风貌已大异于唐,对《家语》的关注焦点,也从经典内部之歧说造成的礼制争议,转到对原属于《礼记》的《中庸》的...

日期:2021-10-29

涂可国:善性、恶性与责任——儒家责任伦理人性机制研究

儒家人学最为核心的要义是人性论、人格论、人生论和人伦论四大层面,它往往把人性与伦理、人性与善恶等问题纳入自己的思维框架以为所倡导的道德及其责任奠定形而上基础。

日期:2021-10-27

杨朝明:让孔子照亮人心,用儒学温暖世界

多年来,围绕孔子、儒学的研究,杨朝明出版了30多部著作和数百篇论文,主持并完成国家级、省级课题10余项。他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先后为社会各界讲授孔子、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1000多场,多次应...

日期:2021-10-26

房伟:曲阜“三孔”:斯文、教化与圣域

理解中国,应该从孔子开始,而要想读懂孔子,则不妨来到位于曲阜的孔庙、孔府和孔林,在“三孔”中那一座座古建筑的陪伴下,逐渐步入时空的深处,去倾听历史的诉说,去感悟传统的中国,去回归内心的宁静。

日期:2021-10-25

方朝晖:《中庸》是关于中庸的吗?

古今学者皆以“中庸”为《中庸》一书之宗旨,尤其是朱子赋予“中”以“道之体”的崇高地位,极大地强化了这一看法。本文对此传统思路提出质疑,认为《中庸》一书内容层次分明,呈现出以修身为本、以至德为归的基...

日期:2021-10-22

刘德增: 赴一场文化传承的接力

他是钟情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名学者,还是研究、传播齐鲁文化的大家;他虽然著作等身,成名已久,但依然在学术园地、三尺讲台辛勤耕耘;他不仅在专业学术圈声名远播,在政协履职尽责的舞台上同样鼎...

日期:2021-11-01

王晓阳:《论语》中的仁德观

“仁”在《论语》中出现频次很高,据杨伯峻先生在《论语译注》中统计,“仁”共出现了109次。“仁”是孔子及儒家的核心思想。孔子说:“仁者,人也。”孔子希望通过人的提高和完善,来实现天下有道的目标。

日期:2021-10-22

张涛:关于《孔子家语》的再认识

10月16日, “《孔子家语》与中国文化新认识”高端学术论坛在孔子研究院举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张涛教授发表题为“关于《孔子家语》的再认识”的主旨演讲,现予以摘选,以飨读者。

日期:2021-10-21

杨朝明:《孔子家语》推动中华文明史研究新发展

《孔子家语》是一部非常重要的著作,它的价值绝不在《论语》之下。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以“四书五经”为核心。四书是解释五经的,相对五经更为简要。而《孔子家语》的价值绝不在四书之下,完全可以称得上“儒学第...

日期:2021-10-21

何冲:孔子“吾道一以贯之”探析

孔子之道博大精深,教学多为口述,其言出于不同弟子的记述整理。孔子在世时,开创了因材施教和启发式教学,常对不同弟子给予不同教导,致使受教者对孔子思想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孔子去世不久,传其学者自谓得孔子...

日期:2021-10-20

吴飞:精义之学——程瑶田的宗法学与丧服学

程瑶田的宗法学和丧服学,自《宗法小记》和《仪礼丧服文足征记》刊刻,即受到广泛重视,但也遭到激烈批评。本文认为,程氏的宗法学与丧服学不仅自成体系,而且立足于其《论学小记》与《论学外篇》中的心性学。程氏认为...

日期:2021-10-20

王钰:孔子“有教无类”思想浅谈

“有教无类”,是孔子最早提出来的一种教育观点,也是孔子原创的教学思想内容。教育,不分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应该受到教育。在教育面前,不分贫贱富贵,各个阶层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体现了孔子的平等教育思想...

日期:2021-10-20

杨朝明:《孔子家语》打开了中华文明研究的新视野

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开始关注《孔子家语》研究。按照西汉时期学者孔安国的说法,《孔子家语》在性质上与《论语》相同。《论语》的价值当然不可小觑,历史上诸如“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日期:2021-10-19

朱康有: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构建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讲话中指出,我们将继续同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人民一道,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日期:2021-10-16

杨朝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领导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自近代以来中...

日期:2021-10-13

杨朝明:人学视野与中华文化智慧力量

探讨人类命运共同体,就要研究人本身。可以说,中国儒学的核心是人学,是关于人性与人价值问题的思考。中国的文化选择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更加和谐、和平地共同生活在一起,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还将为世...

日期:2021-10-20

宋立林:从“小众”走向“大众”:“礼乐文化”的现代价值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脉,是学界的共识。如柳诒徵先生说:“礼者,吾国数千年全史之核心也。”礼乐文化是传统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梁漱溟先生曾给文化下过这样一个定义:文化就是生活的样法。不同的文明体...

日期:2021-10-13

陈晓霞:圣人家风刍议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最重要、最核心的社会组织,也是人们重要的精神家园。

日期:2021-10-13

邢丽菊 崔英辰:儒学如何在韩国传播?

纵观朝鲜半岛历史,儒学思想统治了朝鲜王朝500余年之久。直到21世纪的今天,韩国依然是世界上儒学传统保存最好的国家之一。中韩互为友好邻邦,同属汉字文化圈,两国人民在长期历史发展和文化交流中共同谱写了东亚...

日期:2021-10-11

孔勇:清代衍圣公家祭研究

祭祀,在中国传统社会占有重要地位。《礼记》载:“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不同的祭祀对象,昭示出统治者不仅仅是表达对先人圣...

日期:2021-10-13

陈晓霞:孔庙与儒学,影响东西文明几何?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遍及海内外的孔子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性建筑,所传承的儒家思想对所在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日期:2021-10-09

陈来:关于宋明理学的几点认识

“宋明理学”这个概念,是中国学术史上一个比较有确定性的名称,代表了从11世纪至18世纪中国儒学的主流发展体系。“五四”以来,对理学的批评往往是出于对其核心思想的误解,虽然这种批判从主流上讲并非没有意义...

日期:2021-10-09

杨朝明:探究中华礼乐传统 从周公到孔子

近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主办的“齐鲁文化与中华文明”学术公开课第二讲在山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公开课邀请全国政协委员、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副主任、孔子研究院院长杨...

日期:2021-10-09

刘续兵:释奠礼与文庙祭祀的合流及其文化意蕴

文庙祭祀,作为一种特殊的祭祀活动,在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明清之际达到了鼎盛。历代的文庙祭祀名目中,释奠礼都是最高规格的祭祀礼仪,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文庙祭祀的专称。但是,考察历史记载,我们可以...

日期:2021-09-25

彭林:释奠说略

孔子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巨擘,释奠是中华民族礼敬孔子的仪式。释奠大礼源远流长,其内涵丰富而深邃。认识释奠礼,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必备的功课之一。

日期:2021-09-25

方朝晖:传统生命观对古代人口发展的影响

从西汉到清末的两千多年漫长岁月里,中国一直是一个世界人口大国。可以说,中国古代人口的发展总体上比较均衡,这不仅体现在人口规模和增长速度上,也体现为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及资源环境较为匹配。产生这种现象...

日期:2021-09-14

孔德立:早期儒家人口生育论的三个基石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人对于自身的生产与发展具有一定的自觉。人口的生产与发展不同于其他物种的生产与发展,其他物种受制于自然环境与食物链,而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意义在于人有文明教养。孔子对“仁”的诸...

日期:2021-09-14

安乐哲:《“生生”的中国哲学》序

我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坐在这里,为我最新的中国哲学研究作品集写一篇序言。我要感谢王秋和他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的译者,同时还得感谢中南大学郭薇、衡阳师范学院唐旭、华东师范大学谭延庚等其他院校的译者,他们...

日期:2021-09-14

林存光 杨鑫:以儒学为业——试说儒家与儒学家

在当代中国,“以儒学为业”既具有职业的含义,也具有“志业”的含义,而且,随着“大陆新儒家”的现身,“以儒学为业”已不再仅仅是一种学术性的“职业”,而变成了一种必须为之献身的政治性和宗教性的“志业”。...

日期:2021-09-07

蓝法典:《中庸》性论的价值缺失与权力指向——从《庸》《孟》互诠的遮蔽说起

“天命之谓性”在《中庸》的目的论结构中代表着一种终极善的追求。《庸》《孟》对“性”的互诠唯有在主体视域内才能保住“性善”说的价值意味,当其转变为面向人类群体的说明时,“性善”也就转变为“天命之谓性...

日期:2021-09-07

姚中秋:“和而不同”蕴含的政治智慧

“和而不同”是独特而重要的中国政治智慧,可见于传统中国处理各种问题的做法中。上世纪90年代以来,学界对此展开相关理论和应用性研究。然而,现有的理论研究较空泛,并且受西方多元主义、相对主义思潮影响,多...

日期:2021-09-05

陈金海:杜预“非例”说新探

“非例”是杜预“三体”例说的重要一“体”。杜解此“体”为“传直言其归趣”与“经无义例”,则前者属意区别前两“体”之“发凡”“变例”,而后者指向非赋“义”之例,其实质是不以某辞或书法为孔子之褒贬,却...

日期:2021-08-27

林存光 陈林:政由谁出 政治何为——孔子政治哲学新论

政由谁出与政治何为是政治哲学的两大核心议题,孔子对其作出深刻思考并给出了明确回答。孔子的私学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完美道德品格的士人君子,而在他的新政治构想中,士人君子是治国为政的理想主体,其资格的正当性...

日期:2021-08-24

干春松:民族、国民与国家——康有为、章太炎关于建立现代国家的分歧

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为、章太炎针对如何建立现代国家的问题,产生了一番交锋:首先,在民族问题上,康有为采用“文化民族”观,主张满汉融合,为新国家提供坚实的民族力量;章太炎坚持“历史民族”观,强调满汉...

日期:2021-08-23

朱康有:百年大党的自我革命

毛泽东曾经提出,中国共产党要跳出历史周期律,一个根本途径是,“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这条新路,就是民主”。新时代,习近平从深刻的忧患意识出发,...

日期:2021-08-23

杨朝明:汉简《奏谳书》“柳下季治狱”小议

李学勤先生在为拙著《鲁文化史》所作的《序言》中提到了《奏谳书》记载的柳下季断案的事例,李先生说,《奏谳书》中的文辞没有什么费解,而“白徒”和“倡”怎样成为刑徒的名称,实无法得其答案。所以李先生又说...

日期:2021-08-17

曲慧敏:国家形象传播与人类文明新形态

刚刚闭幕的东京奥运会,当乒乓球女团获胜后日本媒体采访我们三位女团选手陈梦、孙颖莎和王曼昱,“中国队为什么这么强?”三位选手不约而同的说:“因为我们背后有强大的团队”,“因为传承”。这不仅让我想起,...

日期:2021-08-11

梁涛:清华简《保训》的“中”为中道说

《保训》引人注目,在于其“中”字;引起争议,也在于其“中”字。关于《保训》的“中”,学界的意见已有十余种之多,且不时有新说涌现,大有“你方唱罢我登场”之势。

日期:2021-08-11

杨朝明:孔庙、孔林、孔府 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承载

英国作家贡布里希在《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一书中写道:“在孔子学说的影响下,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加和睦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也许正因为如此,要更好地了解中国,应该从孔子开始;要更好...

日期:2021-08-05

焦丽萍:尼山书院 庙学合一、尊儒育人的千年书院

“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泰岱巍巍垂俎豆,秋阳皓皓照宫墙”。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开始把儒家学说奉为正统,供奉孔子的庙宇——孔庙也就渐渐地与文庙联系起来,成为教育...

日期:2021-08-04

吴天明:《论语》孔学关系考论

孔子生活在国家治理由政教一体向世俗政治转变的关键历史节点上,既是六代最后的政教古儒,又是春秋至今最早的政治新儒,故其语录既有政教杂糅的特点,也有世俗政治的倾向。弟子后学选编《论语》,不仅剔除了孔子...

日期:2021-08-03

孔庆林:孔子民本思想刍议

自古以来,人们大多认为孔子有民本思想。但具体到一些较小的问题时,会有争议。比如有人认为孔子有愚民思想。如果从孔子的整体精神上加以考察,孔子是以民为本、实行教化的,并不存在愚民思想。

日期:2021-08-03

王昌乐:从《论语》看孔子与《易》之关系

孔子与《易》的关系可以分为四种:一、孔子是否是《易》本经的作者;二、孔子是否学习过《易》;三、孔子是否为《易传》的作者;四、孔子是否传《易》。以上问题错综复杂,相互关联。本文重在探讨孔子是否学习过...

日期:2021-08-03

胡亚军:孔氏家风的理念与价值

孔氏家风体现在我国古代经典文献中,见诸孔氏家族的身体力行中,散记于历代传记、谱牒、杂记等史料中。孔子第64代孙孔尚贤,袭封衍圣公后,为了规范族人的言行,颁布了族规《孔氏祖训箴规》,对孔氏家风进行了提...

日期:2021-07-22

刘萌 王曰美:儒学与中国外交理论创新

研究国际关系的学者往往以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标志,认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奠定了国际关系的基础和国际法则的形式,是现今国际关系的启蒙点。(叶自成:《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序言》,香...

日期:2021-07-22

陈艳波:以哲学凝练时代精神 用理论挺立中国立场

日期:2021-07-20

高富贵 干春松:传统文化与奥运精神的融合

在近代奥运历史上,由于国力和体育运动普及的原因,中国曾经只是一个边缘性的存在。不过,随着国家社会与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国和奥运会的关系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当“我和你,同住地...

日期:202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