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阮航:“仁者爱人”的伦理意蕴及其当代价值

作为孔子对“仁”的一种解释,“仁者爱人”为历代思想家所推崇,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今天,继承和弘扬儒家伦理精神,我们有必要深入挖掘其伦理意蕴,发挥其面向当代生活的理论活力。为此,...

日期:2023-07-03

彭林:公孙尼子作《乐记》说新证

儒家文化为礼乐文化,礼乐相须为用,缺一不可。秦火后《乐经》失传,所幸《乐记》犹见存。“记”以解释、阐发经义为宗旨,故《乐经》之大旨、学理,可借此得其大要。《乐记》作者,旧说为公孙尼子,然近代学界多...

日期:2023-07-02

叶小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古为今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

日期:2023-07-02

陈赟:天经·地义·人情,具体普遍性的结构

普遍性及其与特殊性的关系,对于人类思想具有根本性的意义,中国步入近代以来,它就是一个中心性的课题,冯友兰曾以共相与殊相、一般与特殊的关系表述这一课题,并认为这是哲学的最基本问题

日期:2023-06-29

韩建业:从比较视野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有五个突出特性,即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和突出的和平性。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准确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日期:2023-06-28

陈来:“儒商”和“儒与商”

提出和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是党的二十大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党的中心任务就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日期:2023-06-28

董卫国:孔子性与天道思想的情境化面向

天道、性命等观念代表了儒家对终极价值的追求。

日期:2023-06-28

王杰:以德为政 以民为本——《尚书》中的“九德官人”说

“尚”就是上,《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记载了自尧舜至东周的历史,基本内容是古代帝王的文诰和君臣谈话记录,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追述古代事迹的历史文献汇编。

日期:2023-06-27

王春河:司马光谈用人之道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是北宋中期重要的政治人物。他秉持“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的宗旨,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

日期:2023-06-27

安乐哲:中西阐释域境的相互镜鉴

中西文化之间长期地存在着不对称关系。今天,当我们走进一家中国书店或图书馆时,有关各种西方文化的书籍,无论新旧,几乎都很容易找到,而且翻译质量都很高。一群年轻、求知若渴的中国读者是推动这类书籍出版的...

日期:2023-06-27

王虎学: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

中国式现代化既是重大的理论创新,也是恢宏的历史实践,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其中所蕴含独特的价值观,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的一个鲜明特征。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价值观,对于推进中国式现...

日期:2023-06-23

李捷:从建设新民主主义文化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

日期:2023-06-23

陈来:跨文化研究的视角——关于《迂回与进入》

日期:2023-06-21

刘余莉:更好担负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日期:2023-06-21

杨朝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的存在,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就是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积淀逐渐生成的历史。

日期:2023-06-21

朱保锋:孟子心目中的“大丈夫”

在中国思想史上,孟子是孔子“道统”和“衣钵”的继承者,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日期:2023-06-21

王学典:创造与中国式现代化相匹配的新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全面认识中华文明历史底蕴,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前瞻性、全局性、战略性思考,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全面部署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取...

日期:2023-06-21

楼宇烈: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久远博大,却“统之有宗,会之有元”。若由著述载籍而论,经史子集、万亿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四书”(《大学》《中庸》《孟子》《论语》)、“五...

日期:2023-06-20

舒大刚:经典 滋润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源泉

中华文明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未曾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具有自身的内在结构和外在表达,也具有自洽自足的突出特性。

日期:2023-06-16

陈来: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文化

现代化理论的核心概念是传统与现代,所谓现代化,简单地说,就是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然而,什么是传统社会,什么是现代社会,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与社会怎样才能实现现代化,是十九世纪末期以来在世界历...

日期:2023-06-14

罗文东: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与理论逻辑

文化若水,润泽人心;文明如光,照亮前程。人类的进步、世界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和文明的指引。

日期:2023-06-13

李世高:《礼记》丧礼中的情和理

在《礼记》文本里,丧礼和祭礼是谈得最多的,而两者之中,又以谈丧礼的篇目和内容居多。

日期:2023-06-12

吕欣:《论语》中的“文”

《论语》中的“文”含义丰富,既反映了不同语境下的多重含义,更折射出诸子时代前后思想史上的重要转折——由德礼体系向仁礼体系的创造性转化。

日期:2023-06-12

谭明冉:《孟子》《庄子》中智故、心气关系比较——以解释学循环为视角

如何理解《孟子·离娄下》的性、故、智的关系和《孟子·公孙丑上》的言、心、气的关系,历来注疏争讼纷纭。

日期:2023-06-08

黄玉顺:何谓当代儒学

通过对当代儒学的研究与评介,推动儒学复兴、中华文化复兴的伟大事业。

日期:2023-06-08

陈彩芹:孔庙奎文阁 文脉悠长话自信

在孔子故里曲阜,孔庙奎文阁高耸独立,如同阅历丰富的历史老人,诉说着古今的沧桑巨变。

日期:2023-06-08

朱汉民:天下、天下为公及其现代意义

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天下”是具有中华文明独特性、同时也将会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重要理念。挖掘“天下”理念蕴含的丰富思想意义,不仅能够让现代中国人理解它在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让...

日期:2023-06-08

陈来:新儒家之后,儒学何为?

谈到儒学作为哲学在当代的历史使命,不能不从回顾上个世纪儒家哲学在其发展期对历史使命的认识与承担说起。

日期:2023-06-08

张政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进行了全面...

日期:2023-06-07

叶小文:中华传统文化正当其时,可堪大用

中国传统文化确有“亘古亘新”之特色,在“其命维新”中因因相承、因因相革

日期:2023-06-07

杨共乐:不尽的江河不断流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中国历史研究院,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这一重要讲话立足历史、立足中华文明的永续传承,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进程之中,号召中国人民为...

日期:2023-06-06

方辉: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及其文化基因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在参观了中国历史研究院的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文明起源”和“...

日期:2023-06-06

邢广程: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统一性和包容性

6月2日,我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聆听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并作为代表作了发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内涵十分丰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阐述了...

日期:2023-06-06

胡大平: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号召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不仅是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

日期:2023-06-06

吴晓明: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

日期:2023-06-06

辛鸣:迈向伟大复兴的思想解放

思想解放推动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是历史客观规律,也是历史客观事实。西方文艺复兴如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也同样如此。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每一次思想解放,都极大地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

日期:2023-06-06

张志强:把握中华文明发展规律 奋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向思想文化界发出 “建设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的总号召,提出“担负起文化建设新使命”的总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

日期:2023-06-06

沈健平:响应伟大号召 担当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一高屋建瓴却又客观实际的重要论述,不仅解答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

日期:2023-06-06

郑珊珊: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要坚定文化自信、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共同努力创造属...

日期:2023-06-06

郗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

日期:2023-06-06

周丹: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突出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意义。“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

日期:2023-06-06

孙正聿:“必由之路”和“最大法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并强调这个...

日期:2023-06-06

王震中:中华文化在新时代扬帆破浪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

日期:2023-06-06

王巍: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2023年6月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观了中国考古博物馆的文明起源和宅兹中国专题展,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离不开考古学。...

日期:2023-06-06

臧峰宇:以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中华文明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提出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这...

日期:2023-06-06

朱康有:深化对“第二个结合”的认识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讲到并概略阐述的“第二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重...

日期:2023-06-05

陈来:从“儒墨不相用”到“儒墨必相用” ——在“儒墨对话高端论坛”开幕式上的总结发言

刚才听了四位专家学者的报告,我这里想谈谈个人的一些感想,算不上是总结。当然,这个感想不是以坚实的研究为基础,而是因第一位报告者梁涛先生的题目,与最后的一位报告者薛柏成先生的题目,都是讲“儒墨互补”...

日期:2023-05-29

李锐:浅谈《诗论》与孔子删诗

笔者的学术研究,是从《孔子诗论》开始的。廖名春先生曾指出简文并非全部是孔子论诗,故改称《诗论》。而经过简序重排,所谓颂、雅、风的顺序说明显然站不住脚。《诗论》的出版,并没有解决大家关心的子夏传《毛...

日期:2023-05-29

黄玉顺:何谓“当代儒学”

转瞬之间,《当代儒学》辑刊已创刊十周年,共出版了20辑,可喜可贺!不仅如此,实际上,《当代儒学》辑刊已经在学术界、思想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日期:2023-05-29

干春松:为何是国学而不是儒学?

自周孔到汉唐、宋元明清,儒学像一条奔腾的大河,不断吸纳、创造,既建构国人的价值观,也塑造其生活态度和政法秩序。到中西相遇,儒学发生了大转折,儒学遭到自我怀疑,更被无情地批判。

日期:2023-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