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如何解决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在儒家里面,孟子是思考所谓“国际关系”的代表性人物。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张载的《横渠语录》,冯友兰先生称之为“横渠四句”。一千多年来,“横渠四句”震烁寰宇,传诵不绝,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
战国时代,分封制日渐瓦解,统治阶层穷奢极欲,老百姓苦不堪言。孟子赓续孔子的君子“仁”学,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仁政思想,引导人们成就美德,成为向善向上之人,最终实现“天下定于一”“万物归于仁”的理想社会。
当人们仔细品读《论语》,真正走近孔子,理解孔子之学的时候,便会发现以《论语》为重要载体的孔子儒学是饱含着温情的。儒家经典《论语》不仅仅辑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也记录着他们的“行”,由此构建起了一...
孔子的经典诠释学思想,不仅具有“哲学诠释学”那样的世俗存在论意义,还具有创世论的超凡“创生”意义。这种思想深刻地蕴含在孔子的“天命”观念之中,可以称之为“天命诠释学”。“天”是超凡的绝对存在者、万...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
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浸润和丰厚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王阳明的心学涉及“心与物”“心与理”“心与事”“致良知”以及“本体与工夫”等多重方面。在心物关系上,王阳明认为“意之所在便是物”,其含义不在于以人的意识或心体在时空中构造世界,而是通过心体的外化活...
《周易》居六经之首,而易学有“在蜀”之称。巴蜀《易》学历史悠久,成果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巴蜀学人撰有《易》学著作370余种,现存者尚有160余部之多,构成中国《易》学史的一大奇观。其中,扬雄《太玄》...
本文所讨论的20世纪的儒学研究,并不是要盘点或列举20世纪儒学研究的成果,或总结20世纪儒学研究的方法,或综述百年来儒学研究的成就与缺欠。而是希望把儒学的学术研究作为一个问题,以儒学的现代发展为主体,探...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关键在于善于结合不同时代条件进行自我更新、自我扬弃。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必由之路,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孟子经典诠释学思想是一个理论系统。经典诠释的宗旨是“以正辩邪”,即通过正邪之辩,“息邪说,正人心”。经典诠释的原则是“缘情解经”,即根据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及意志来诠释经典。经典本义的理解方法是“以意...
“浙学” 是千百年来的浙江人的文化创造和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包含了浙江大地上曾经有的文化思想成果。这一“浙学”概念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大浙学的观念。从历史上看,宋代以后,“浙学”观念变化过程是一个...
精髓要义,著之于篇。今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易经》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是人文教化的目标,“化成天下”以“文明以止”为教化的方向。孔子继承上古三代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博...
年少十五,喜读《论语》,至乎今日,已四十余年。不只是自己读《论语》,后来也教学生读《论语》。读之、讲之,感其意味,体其意蕴,明其意义,常有快然不可以已的证会。
中华文明连绵发展五千多年,具有不断创新的突出特性,相比于世界上的许多民族,中华民族更统一、更包容、更和平地共同生活在一起。近代中国遭受了空前劫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辛探索与努力,终于走出...
以“道性善”为“孟子第一义”,以“称尧、舜”为“第二节功夫”,这是人们对《孟子·滕文公上·道性善章》的一般看法。作为考释价值显著的大章,《道性善章》既涉及文史考证问题,又涉及哲学诠释问题,需要考证...
清黄小坪《百孝图记》中的舜孝思想虽然引用了孟子的“大孝”说,但二者是有差异的。不同于贯穿《百孝图记》中感应和感动的观念,《孟子》关于舜孝的叙事所包含的哲学问题比较丰富,涉及亲情、正义和超越三原则的...
家是儒家开展人伦教化的核心场域,家礼则是维系家庭或家族和谐稳定的伦理观念与仪礼规范的综合体。伴随着家形态的发展演变,家礼也经历从无到有、逐渐完备,并由贵族而普及平民百姓,成为指导人们日常居家生活的...
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没有自发地引导中国走入现代化社会,但中国文化的传统并不必然与模拟、学习现代的政治、经济制度相冲突,东亚各国在学习现代化中的成功就是证明。
《周易》居六经之首,而易学有“在蜀”之称。巴蜀《易》学历史悠久,成果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巴蜀学人撰有《易》学著作370余种,现存者尚有160余部之多,构成中国《易》学史的一大奇观。其中,扬雄《太玄》...
杨老师主编的这套《曲阜儒家碑刻文献集成》,较之以往的相关成果,在体例上后出转精,做了明显的优化。在《凡例》中,有8条对本书的体例做了说明,其中值得肯定的地方很多。
中国儒学文化一直是通过基督教概念被理解的,“天”被译成“Heaven"(天堂),“义”被译成“righteousness"(基督教义理),“礼”被译成“ritual”(基督教礼仪),“道”被译成“the Way”(上帝之路),等等...
王阳明的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及或引用王阳明的学说主张,强调要“像王阳明那样‘诚意正心’、‘知行合一’,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那么,王阳明心学之于当今社会究竟有怎样的价值...
10月27日,山东省纪委监委主办的践行“两创”方针、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研讨会在济宁市召开,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探索开辟中华优秀传统廉洁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新路径进行交流研讨。
民族复兴之路是艰辛的、漫长的,文明的再造是民族复兴核心的环节。经过近二百年的艰辛探索、艰苦奋斗,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转型终于迎来了历史性的里程碑,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提出的“创造属...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中...
孔子之“仁”具有不可言说性。在人类用语言建构的意义世界中,“目之”与“默识”蕴含直觉体悟和信仰的成分。知性认识无法达到对本体的观念性把握,直觉体悟和信仰是接近本体的有效路径。仁内在于人性,具有先在...
无论什么朝代,都需要提倡和弘扬勤于职守、为民请命的敬业精神。这方面的成语,有一个甚为常用,即“夙夜在公”。“夙”指的是白天,“夜”指的是夜晚。“在公”,通常是指为公事操劳。夙夜在公的意思,就是形容...
中国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具有人类文化演变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的独特性。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在纵向的历史发展中,表现为绵延不绝、从未中断的特征;在横向的社会生活中,表现为入世情怀与宽厚包容...
按照西汉孔安国的说法,《孔子家语》与《论语》时代、性质相同,这与我们的研究结论完全一致。《孔子家语》近57000字,数倍于《论语》,内容之丰富、价值之重要超乎很多人的想象。然而,就是这样一部十分珍贵的典...
孟子离开滕国后,“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滕文公下》),带着弟子浩浩荡荡前往魏国。由于在滕国推行仁政,又被滕文公拜为导师,此时的孟子已非当年可比,连弟子都怀疑如此排场是否有点过分。孟子却...
十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曲阜,在孔子研究院举行专家学者座谈会,发出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信号,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欢欣鼓舞,认识到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事件,必将载入中国当代思想文化的史册。
众所周知,孔子是传统政治秩序的捍卫者和改良者,反对犯上作乱、臣子不臣。但是在《论语·阳货》篇中,有几章孔子与犯上作乱者关系暧昧甚至愿意合作的记录,令历代学者头疼不已、聚讼纷纭。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在表达忧愁不安的情状时,我们经常使用一个成语——忧心忡忡,这个成语出自《诗经》。《诗经》有两首诗有“忧心忡忡”的句子,一首为《召南·草虫》,另一首为《小雅·出车》。《草虫》是《召南》的第三首,古代...
宋明理学关于《大学》今古本的分歧,虽然集中表现在朱子学与阳明学之间,但其之所以形成分歧,又是由《大学》形成之不同时代与研究者之不同的关注侧重所决定的。因而,要弄清这一分歧的原委,也就必须从主张今本...
礼器,指古代在祭祀、丧葬、宴飨等礼仪活动中使用的器物,是礼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就文庙祭祀来说,主要指祭器和乐器。阙里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庙宇,起源较早,礼器较全备,是研究古代祭礼文化的重要载体。本文依...
曲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文化遗存众多。碑刻作为特殊而重要的文化遗存,遍及曲阜城区内外。历代金石学典籍与地方志书对曲阜碑刻虽不乏记载,但也存在不少硬伤,或有缺失,或有重叠,或由于辨识不确等因素而造成...
作为孔子的故乡,“东方圣城”曲阜在千百年郁郁文气的洗礼中,留存了诸多与孔子相关的文物和遗迹。孔庙、孔林、孔府、少昊陵、周公庙、尼山、颜庙等处,至今尚存有不少与孔子、与儒学相关的碑碣石刻。由于孔子及...
我们正在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中华传统文化来说,必然要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而儒学是传统文化的主体,也必然要研究儒学的现代化问题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提出“七个着力”,其中就有“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同时,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也强调,要“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推...
10月27日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系列专题学术讲座第四讲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文学生活馆举行。十三届、十四届全国政协常委,山东大学讲席教授,儒学高等研究院执行院长,《文史哲》主编,《孔子研究》主编王...
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站在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人类面临两种截然不同的取向:一种是重拾冷战思维,挑动分裂对立,制造集团对抗;另一种是从人类共同福祉出发,致力团结合...
孔子创建儒学,将“王官学”的贵族世家知识向平民精英开放,从而为“百家言”的产生提供了契机。孔子创立的孔门组织,天然带有过去封建贵族组织资源的色彩。孔子称“师”,便是典型例子。从周代金文的材料来看,...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
“古往今来,人类逐水而居,文明伴水而生,人类生产生活同湿地有着密切联系。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他在《历史研究》中讲述了世界各个主要民族的兴起与衰落,提出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将是中国人的世纪,中国的文...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