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吴耀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脉”

文脉,原义指文章的脉络,引申为文化的根脉和血脉,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基因、精神命脉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脉的重要论述,对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

日期:2023-10-23

齐金江:孔子作《春秋》与“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关于“孔子作《春秋》”,山东曲阜留存的文物古迹有很多。其中,孔庙“圣迹殿”内《圣迹图》中的“跪拜赤虹”图,讲的就是“孔子作《春秋》”的故事:鲁哀公十四年春,西狩获麟,孔子作《春秋》,九月而书成。以...

日期:2023-10-23

陈来: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中华文明拥有五千多年不间断的历史,积淀形成辉煌灿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在百年奋...

日期:2023-10-13

王学典:统一性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统一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共同信...

日期:2023-10-12

魏衍华:孟子“仁政”,上古三代国家治理思想的集大成

“仁政”是孟子描绘天下国家治理思想的一幅宏伟蓝图,是《孟子》一书的思想内核和精神命脉。孟子“仁政”是对上古三代时期国家治理思想的集大成,其中“尧舜之道”是“根”“三代之治”是“脉”。“周孔之教”是...

日期:2023-10-12

陈玉栋:《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章解析

学界对《论语·乡党》“色斯举矣”章理解历来存在较大分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关键字解读,二是对章节所表达的意蕴,三是本章与整体之间的联系。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以问题为导向,从...

日期:2023-10-12

臧峰宇 等: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时代使命和议程

知识体系既是人们对自然、社会和历史的规律认知的反映,也是对这些规律的总结和改变世界的实践归纳。

日期:2023-10-11

李景林:为学须善用加减之法

古人注重“学”。孔子自称“好学”,弟子中亦仅称颜回为“好学”(“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其为学之方,有一点很重要,...

日期:2023-10-10

康震: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实践路径与价值导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逻辑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自我发展和传统文化现代化的时代发展两方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是传统文化真正走向现代化的实践路径。中国式现代化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主动姿态进入...

日期:2023-10-07

臧峰宇:“第二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

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文化传承发展,将“古今中西之争”转换为文化古今相通与文明交流互鉴,以交融会通的方式促进了文化“涵化”。“第二个结合”形成的新文化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

日期:2023-10-07

陈金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特质与价值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在“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程中生成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蕴含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突出特性,又具有新时代的文明特质。

日期:2023-10-07

杨国荣:经学的历史形态与现代走向

如何理解经学?这是一个依然需要思考的问题。历史地看,经学的建制化形态形成于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其更早形态则是以《诗》《书》《礼》《易》《春秋》等作为“文本”的经典之学。在汉以前,这些文本已存在,但...

日期:2023-10-09

方辉:中华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连续性及其文化基因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人类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文明形态之一。百年考古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揭示了中华文明由多元到一体的发展格局。礼乐制度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构成要素,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本质特征。

日期:2023-10-07

刘宗灵 马红霞:在大变局中筑牢民族之魂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世界经济文化交流正在面临前所未有之挑战,传统强国与新兴大国之间博弈有增无减,尤其体现为意识形态和文明形态的碰撞与争锋。

日期:2023-10-07

陈先达:文化的时代性

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没有哪个人能够超越自己的时代。人的时代性,也就是人的历史性,因为任何时代都是历史过程中的一个阶段。人都是从自己所处时代和个人处境观察事物和世界的,因此历史性和时代性既是人类认...

日期:2023-10-07

康震:用中华诗文滋润心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

日期:2023-10-01

杨泽波:“性恶心善说”献疑

——对荀子研究中一种新观点的检讨

“性恶心善说”是近年来针对荀子人性理论提出的一种新的诠释。这种诠释于“性恶”和“心善”两端似都有可商榷之处。以物质欲望本身的特点为恶,还是以物质欲望无限度发展的结果为恶,这是“性恶”需要讨论的问题...

日期:2023-09-21

朱康有:“第二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

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探索了一条不同于西方文明的现代化之路,使传统形态的中华文明跃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阶段。“第二个结合”在这一历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历史性作用,并由此共同汇聚累积、结出新时...

日期:2023-09-20

赵付科:把握“两个结合”的文明赓续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

日期:2023-09-20

陈先达:哲学与答案

据说哲学是没有答案的,只有问题,尤其是没有唯一的答案。因此,哲学是永远的提问;有答案的是科学,无答案的是哲学。这种说法正确与否?如果此说成立,哲学就无是非对错,可以信口胡言。这样的哲学还有什么意义?

日期:2023-09-19

楼纪洋:激发创新精神 建设现代文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日期:2023-09-19

王伟光: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结合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日期:2023-09-19

杜维明:儒家心性之学的当代意义

哲学的精神转向是儒家心性之学对于当代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首先,从具体问题以及哲学研究的例子出发,讨论知识与智慧的关系以及智慧的独特之处,能够看到精神性的重要性,这既是儒家一直以来的核心观念,也是对...

日期:2023-09-19

涂小雨: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应有之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

日期:2023-09-19

张浩 鲁杜阳明:党的理论创新要坚守好“魂脉”和“根脉”

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对于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

日期:2023-09-19

曹文泽:在巩固文化主体性中推进理论创新

一百多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并有力地作用于道路...

日期:2023-09-15

王学典:世界儒学研究重心正在向中国大陆回归

“近十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空前提升,并在国家推动下进入主流文化,与此同时,中国大陆正在成为世界儒学研究的重心。”在9月13日举行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曲阜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十周年座谈会上,国际儒学联合会...

日期:2023-09-14

李景林:中国哲学“家”概念的形上学义蕴

“家”与哲学这个题目,蕴含着中国哲学的一种基本精神,需要认真研究。中国哲学有非常强的“家”的观念,其有关“家”的意象,对于我们理解人的自我认同和人的生存的处境,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日期:2023-09-13

牛小侠: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宝库进行全面挖掘,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富有生命力的优秀因子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将中华民族的...

日期:2023-09-13

黄玉顺:情感儒学——中国哲学现代转化的一个范例

伴随着中国社会自身的现代性转化,包括儒家哲学在内的中国哲学也在发生不同程度的现代性转化:这个历史进程的开端可以追溯到近代,甚至追溯到明清之际,乃至有学者追溯到“西学东渐”之前的“唐宋变革”时期;最...

日期:2023-09-11

楼宇烈:文化自信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文明以开阔博大的胸襟包容天下、协和万邦、博采众长、兼收并蓄。我们坚定文化主体性,也以宽广的胸怀,汲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同世界各...

日期:2023-09-11

曹润青: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引用《礼记·礼运》篇“天下为公”“天下大同”观念,向世界表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高远的社会理想。这一理想既以“天下”为单位,涵盖整个世界,从而超越单一国家、民族与文...

日期:2023-09-08

于建福:植根“孔子文化”沃土彰显“南孔文化”之于现代文明的价值

习近平“6.2讲话”开宗明义:“中华民族具有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力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毫无疑问,我们致力于建设的“中...

日期:2023-09-08

吴飞:仁之实与仁之端——《孟子》仁说发微

在《孟子》中,有“仁之实,事亲是也”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两种说法,都是理解其仁说的重要命题,但这两种表述却有相当大的差异,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是理解《孟子》仁说的一个重要入手点。孟子...

日期:2023-09-08

张帆:中华文明连续性与创新性的辩证关系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全面深入阐述了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即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立意深远,高屋建瓴,在世界文明的宏...

日期:2023-09-07

黄玉顺:《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钩玄

《中庸》所谓“道问学”乃是经典诠释学问题。“尊德性”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宗旨,即在经典诠释中“诚身”。因此,“尊德性而道问学”乃是《中庸》经典诠释学思想的总纲,即通过“道问学”来实现“尊德性...

日期:2023-09-05

吴为山:让传统活化于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谈到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再到对“两个结合”的深刻阐释,发出了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号召,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日期:2023-09-06

陈来:《周易》中的变革思想

长久以来,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华文明是农业文明,而农业文明是保守的、安于现状、抗拒变革的。也有人认为,儒家思想是保守的,是反对变革的。这些观点在今天也仍然被一些人所秉持着。

日期:2023-09-05

吴飞:仁之实与仁之端——《孟子》仁说发微

在《孟子》中,有“仁之实,事亲是也”和“恻隐之心,仁之端也”两种说法,都是理解其仁说的重要命题,但这两种表述却有相当大的差异,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关联与区别,是理解《孟子》仁说的一个重要入手点。孟子...

日期:2023-09-05

马小菲:正确认识中华文明突出的和平性

和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价值诉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正确认识中华文明这一突出特性,深刻理解和平性的丰富内涵及其当代发展,对于坚定不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

日期:2023-09-05

武文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担负好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机理,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把握,指明了扎实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发展...

日期:2023-09-05

陈曙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民族理想同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

日期:2023-09-04

王巍:多元一体,百川归海——论中华文明的统一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对中华文明的特性作了精辟的总结,明确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这是对中华文明特性第一次完整表述,是对中华五千多年...

日期:2023-09-04

蒙曼: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

江流九派,百川归海。千百年来,各民族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明发展增添无尽的生命力。

日期:2023-09-01

任俊华 郭子一: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

儒家诸多经典阐释了“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其中,《中庸》阐释得最为明确详实。《中庸》释“执两用中”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日期:2023-08-30

丰子义:从人的逻辑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上,现代文明始终是和现代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现代文明兴起和演进的过程。

日期:2023-08-30

李宗桂: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让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中...

日期:2023-08-30

卜宪群:中华文明“统一性”的历史特点与当代价值

统一性作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之一,在中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呈现出鲜明特点,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各民族文化融为一体、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决定了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

日期:2023-08-29

曾振宇:从“仁者安仁”到“仁以为己任”

孔子之“仁”具有不可言说性。在人类用语言建构的意义世界中,“目之”与“默识”蕴含直觉体悟和信仰的成分。知性认识无法达到对本体的观念性把握,直觉体悟和信仰是接近本体的有效路径。仁内在于人性,具有先在...

日期:2023-08-28

陈来: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

日期:2023-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