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简介
机关党建 机关党建
廉洁文化建设
精神文明建设

吴飞:知几与稽疑——略论易学的命运观及其性命论意义

《易》本卜筮之书,为什么成为中国形而上学最核心的文本和源头?这是理解中国哲学传统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在中国的巫史传统中,卜筮是极为重要的方面,而《周易》正是对先秦卜筮传统的系统总结和提升。

日期:2024-02-27

蔡方鹿:巴蜀哲学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哲学史专家钟肇鹏说:“广义的蜀学,其内涵和外延均相当于巴蜀文化。狭义的‘蜀学’就是指巴蜀人士的著作及论述巴蜀文化的著作,总称巴蜀文献。弘扬蜀学首先要加强对巴蜀文献的整理,宣扬蜀学,弘扬中华文化。”...

日期:2024-02-21

张新科:《史记》——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文化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其博大的内容、独特的思想和深邃的精神,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日期:2024-02-21

孔丽:孔子奠家风根基

孔子被后人尊为“先师”“至圣”,他本人却说“吾少也贱”,不敢自称“圣与仁”。孔子为何这样说呢?他是怎样成为“师”与“圣”的呢?这要从孔子的家世和一生来说。

日期:2024-02-20

陈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双创”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的实践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七一”讲话中提出了九个“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第三个是“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其中说“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党的灵魂和旗...

日期:2024-02-18

刘强:我所理解的孔子、《论语》和儒学

之所以说“重新发现”,是因为耳熟能详,自以为不用发现——我们都自以为认识了孔子,看清了孔子,理解了孔子。其实,哪怕天天读《论语》的人,也有可能完全不认识孔子,不知孔子是谁。

日期:2024-02-11

梁涛:再论性恶心善说

摘要:徐复观晚年曾提出荀子是性恶心善说,但未做论证,从《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等徐先生的代表作来看,他是明确反对称荀子为心善的。郭沫若认为荀子主张心善,但又认为心善与性恶是矛盾的,其观点可概括为:...

日期:2024-02-06

方朝晖:孔夫子与柏拉图为何都注重“德性”?

在两千多年前的“轴心时代”,孔子与柏拉图都将“德性”视为人生要旨。孔子倡导“志于道,据于德”,柏拉图认为公民应具备“四大美德”,二人可谓心意相通,更印证了孔子名言——“德不孤,必有邻”。

日期:2024-02-01

刘为民:书写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社科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鲜明提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系统阐述了“七个着力”的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

日期:2024-01-29

翟奎凤:论杨简、陆九渊对《大学》的批判与肯定

南宋杨简认为《大学》非圣人所作,在思想义理上有支离、割裂之瑕疵,有害于道体之浑全。对于“三纲领”,他认为“明德”即是“至善”,“止于”二字加在“至善”前是累赘,而“止、定、静、安、虑、得”之前后次...

日期:2024-01-26

江林昌:中国古典学迎来黄金时代

​在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上,有两次深刻的大变革。第一次是春秋战国时代,第二次是新时代。春秋战国时代的大变革,造就了中国文化第一次大高峰,并有了中国古典学的大繁荣。新时代的大变革,则迎来了中华民族...

日期:2024-01-25

黄玉顺:“太极”观念的当代哲学省思——《周敦颐太极图讲记》读后

周敦颐《太极图说》的“太极”范畴是一个宇宙论概念,而朱熹《太极图解》的“太极”范畴是一个本体论概念。“太极”这个词语来自《易传》,虽然也是宇宙论概念,却不同于周敦颐的宇宙论。但无论是本体论还是宇宙...

日期:2024-01-25

颜炳罡:“儒家五圣”丛书是旧谱系新诠释

2023年11月23日,“儒家五圣”丛书新书发布会在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举行。为深入挖掘整理、研究阐发儒家文化资源,推进儒家思想研究传播,曲阜文化建设示范区推进办公室联合齐鲁书社,约请著名儒学研究专家杨朝明...

日期:2024-01-23

郭齐勇:今天我们为何要读四书

四书五经是我国最重要的经典。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主要汇集于或者说来自四书五经。学好四书是走进五经的门径、阶梯。

日期:2024-01-22

刘余莉:“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出自《国语·周语下》。意思是说,为善如登山那样艰难,造恶如山崩那样迅速坠落。这一典故的背景是在东周末年,王子朝叛乱,周敬王被逐出都城,逃到成周(今河南洛阳东北)。诸位流亡大臣...

日期:2024-01-16

刘续兵:文化“两创”与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

日期:2024-01-11

陈来:世界意义的儒家

2013年5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复旦思想史研究中心主办的“海上儒林——《何谓普世?谁之价值?》新书发布会暨中国当代儒家学者上海论坛”召开。会上,专家学者就《何谓普世?谁之价值?》进行了讨论,更深入到该...

日期:2024-01-11

丁四新:郭店儒家竹书思想新论——以孔子为中心

在《尊德义》篇中,孔子提出了“尊德明伦”的道德主义的政治和伦理主张。在《六德》篇中,孔子提出了六位说和三大法说,系统地总结和建构了中国古代的位分伦理学说。在《成之闻之》篇中,孔子提出了求己反本的修...

日期:2024-01-11

温海明:荀子心“合”物论发微

关于荀子认识论的研究,学者通常都从主观和客观分别对待出发,认为荀子力图使主观“符合”客观,以期求得全面正确的认识。本文作者认为,这种看法可以说符合常识的理解,但却没有切近荀子的本意。荀子的认识论是...

日期:2024-01-10

郑开:试论《中庸》的“诚”

内容提要:“诚”的概念是《中庸》(特别是下半部分)讨论的核心问题。《中庸》里的“诚”显示出了深邃复杂的意义结构,包含了真实感、真切的精神体验和特殊的精神知觉状态等层面的意义。同时,抽象深刻的“诚”...

日期:2024-01-10

郭晓东:论经学与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

提倡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多少意味着我们现有知识体系的中国特色不够鲜明。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现代学术的知识体系,基本上都是源之于西方,不论社会科学,还是人文学科。就中国哲学这一学科而论,在其诞生...

日期:2024-01-10

许家星:经典诠释视域下儒学普遍意义之抉发与精神性人文主义之建构——以杜维明先生《〈中庸〉洞见》为中心

杜维明的《〈中庸〉洞见》通过对儒家经典哲学意蕴的深刻抉发,阐发了儒学的普遍意义和当代价值,建构起其独特的精神性人文主义,具有多重学术价值和方法论启示意义。《〈中庸〉洞见》把经典文本、哲学诠释、体系...

日期:2024-01-10

叶小文:一切国家和民族的发展,都要以文化创新和文明进步为先导和基础——赓续文脉 明体达用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

日期:2024-01-09

王燚:西周礼乐美学的演进

有周一代,礼乐不断被建构和完善,朝野上下呈现出一派文质彬彬与颂声洋洋的景象。周人对待礼乐,一方面继承前代之遗风,另一方面也创构了属于自己的审美体系。此期,礼乐被重新规定,不仅成为美和艺术的象征,还...

日期:2024-01-09

许春华:“里仁为美”:孔子居处观的哲学意义

居处是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对于《论语》中孔子与孔门弟子来说,居处不仅是日常生活所需,也是君子品质的体现,是“仁”之展开与实践,是儒家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这种居处观由此成为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

日期:2024-01-08

孔德立:管仲之仁与诸夏之礼 ——从春秋霸政看孔子仁学的来源

“仁”作为儒学的核心价值,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基础作用。孟子引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孟子·离娄上》),以行仁作为人道的必然选择。董仲舒强调,“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春...

日期:2024-01-06

杨朝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的...

日期:2024-01-05

朱康有:在研学实践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区别于传统的大众游学,今天从教育角度提出的“研学”具有定向化、专业化甚至个性化的特色。研学,与处于静态的、定期的由专门机构、单位培训,按照特定知识体系达成目标不同,可以说是一种“教育”的形式拓展;...

日期:2024-01-02

王杰:正人先正己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律观

自律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两千多年以来,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围绕着自律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阐发,并身体力行地进行实践。一个人要自律,必须心中有主见,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自律对于领导干部尤其重要...

日期:2024-01-02

王慧 王凌晓:“后圣”荀子与“隆礼重法”

 日前,国内首个专门用于古籍处理与研究的智能工具——“荀子”古籍大语言模型研发成功。这一智能工具是包含《四库全书》在内的古籍文献超20亿字大型语料库,具备自然语言理解、自动翻译、自动标引等功能。

日期:2024-01-02

黄玉顺:论儒学的“进步”与“自由”观念 ——“生活儒学”与“进步儒学”再比较

“生活儒学”和“进步儒学”都涉及现代儒学的两个关键词,即“进步”与“自由”。对这两个基本价值观念的理解,生活儒学与进步儒学之间既有基本的共识,特别是在对现代性价值的认同上;同时又有一些重要的差异,...

日期:2023-12-30

陈来: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高度深刻领悟“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深远的历史纵深”,“第二个结合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的主动”,第三个更重要的是“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创...

日期:2023-12-27

黄玉顺:当代儒学情感转向的十大问题

当代儒学理论已经形成一股明显的情感转向趋势,其中尤以“情理学派”为代表。目前亟需通过反思其中暴露出来的理论问题,推动当代儒学情感转向的进一步发展与深化。

日期:2023-12-21

黎红雷:新儒商企业的长治久安之道

新儒商企业之所以在百年不遇的大变局面前,特别是疫情和国内外经济下滑环境的冲击面前,能够站稳脚跟,逆势而上,不断发展,主要是建立了四种机制。第一个是理念机制,第二个是创新机制,第三个是共享机制,第四...

日期:2023-12-20

王中江:孟子的“国际正义观”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如何解决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冲突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在儒家里面,孟子是思考所谓“国际关系”的代表性人物。

日期:2023-12-20

赵敬仪:“横渠四句”的内涵及其时代价值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出自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家张载的《横渠语录》,冯友兰先生称之为“横渠四句”。一千多年来,“横渠四句”震烁寰宇,传诵不绝,成为历代中国知识分...

日期:2023-12-18

陈晓霞:孟子的仁政思想智慧

战国时代,分封制日渐瓦解,统治阶层穷奢极欲,老百姓苦不堪言。孟子赓续孔子的君子“仁”学,提出了独具特色的仁政思想,引导人们成就美德,成为向善向上之人,最终实现“天下定于一”“万物归于仁”的理想社会。

日期:2023-12-17

魏广帅:孔子儒学所建构的温情世界

当人们仔细品读《论语》,真正走近孔子,理解孔子之学的时候,便会发现以《论语》为重要载体的孔子儒学是饱含着温情的。儒家经典《论语》不仅仅辑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也记录着他们的“行”,由此构建起了一...

日期:2023-12-15

黄玉顺:诠释与超越——孔子的天命诠释学及其创世论意义

孔子的经典诠释学思想,不仅具有“哲学诠释学”那样的世俗存在论意义,还具有创世论的超凡“创生”意义。这种思想深刻地蕴含在孔子的“天命”观念之中,可以称之为“天命诠释学”。“天”是超凡的绝对存在者、万...

日期:2023-12-19

王杰:“教之以义方”蕴含的家庭教育思想

2016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指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爱子,教之以义方’。”

日期:2023-12-11

陈来: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中华民族的发展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浸润和丰厚滋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新时代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形成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日期:2023-12-11

杨国荣:中国哲学中的王阳明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涉及“心与物”“心与理”“心与事”“致良知”以及“本体与工夫”等多重方面。在心物关系上,王阳明认为“意之所在便是物”,其含义不在于以人的意识或心体在时空中构造世界,而是通过心体的外化活...

日期:2023-12-11

舒大刚:巴蜀《易》学价值重估

《周易》居六经之首,而易学有“在蜀”之称。巴蜀《易》学历史悠久,成果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巴蜀学人撰有《易》学著作370余种,现存者尚有160余部之多,构成中国《易》学史的一大奇观。其中,扬雄《太玄》...

日期:2023-12-07

陈来:20世纪儒学的学术研究有哪些突出特征?

本文所讨论的20世纪的儒学研究,并不是要盘点或列举20世纪儒学研究的成果,或总结20世纪儒学研究的方法,或综述百年来儒学研究的成就与缺欠。而是希望把儒学的学术研究作为一个问题,以儒学的现代发展为主体,探...

日期:2023-12-06

何中华: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中华文明之所以源远流长、绵延不断,关键在于善于结合不同时代条件进行自我更新、自我扬弃。现代化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不懈追求。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

日期:2023-12-06

王学典:儒家思想的社会科学化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一必由之路,为我们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

日期:2023-12-05

黄玉顺:孟子经典诠释学思想探赜

孟子经典诠释学思想是一个理论系统。经典诠释的宗旨是“以正辩邪”,即通过正邪之辩,“息邪说,正人心”。经典诠释的原则是“缘情解经”,即根据作者与读者的情感及意志来诠释经典。经典本义的理解方法是“以意...

日期:2023-12-03

陈来:论“浙学”观念的历史演变和现代意义

“浙学” 是千百年来的浙江人的文化创造和代代相传的文化传统,包含了浙江大地上曾经有的文化思想成果。这一“浙学”概念不是狭义的,而是广义的大浙学的观念。从历史上看,宋代以后,“浙学”观念变化过程是一个...

日期:2023-12-01

王学斌:明体达用 体用贯通

精髓要义,著之于篇。今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日期:2023-11-30

杨朝明:孔子的施教体系与书院精神

《易经》说:“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明以止”是人文教化的目标,“化成天下”以“文明以止”为教化的方向。孔子继承上古三代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博...

日期:2023-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