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有名词_中国孔子网

穷而后工

北宋欧阳修提出的关于诗歌创作的命题。欧阳修十分注重作家的生活经历与其文艺创作的关系,故继承和发展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韩愈的不平则鸣、“穷苦之言易好”的思想,更突出地论述了文艺家的不幸遭遇与其创...

日期:2017-11-10

画意不画形

北宋欧阳修提出的画论命题。见其咏画诗《盘车图》。

日期:2017-11-10

礼义者胜佛之本

北宋欧阳修提出的关于战胜佛教之患的命题。

日期:2017-11-10

程门四弟子

洛学创始人程颢、程颐的四大弟子谢良佐、游酢、杨时、吕大临。

日期:2017-11-09

北宋五子

北宋邵雍、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五人之合称。

日期:2017-11-09

象数之学

古代儒家易学中以物象符号、数字表示事物关系和推测宇宙变化的学说。

日期:2017-11-09

心学

宋明理学中以人心为宇宙本体的学说。提倡这一学说的代表人物为南宋的陆九渊和明代的王守仁,故又称陆王心学。心学的代表著作有《陆九渊集》《王文成公全书》《王心斋集》等。

日期:2017-11-09

理学

宋元明清时期以讨论理气、理欲、心性等问题为中心的儒家学说。广义的理学,又称道学,泛指宋元明清时期以讨论理气、理欲、心性问题为主的整个儒学,包括多个学派;狭义的理学,专指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以...

日期:2017-11-09

道学

宋代以道德性命为内容的儒学。又称理学。道学是适应北宋以后封建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需要,主要是适应统治阶级维护思想统一的需要而产生的,它又是中国古代哲学长期发展的产物。

日期:2017-11-08

宋学

北宋中期兴起的儒家义理之学。“宋学”之名,较早见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自汉兴以后,垂两千年。……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此将宋学与汉学视为经学两派。其后,江藩的《国朝汉学师承记》《国...

日期:2017-11-08

通经取士

宋代科举制度中以通晓儒家经义为取舍标准的取士方式。通经取士是宋代儒学复兴运动在科举制度人才选拔上的表现。

日期:2017-11-08

文以明道

文章是用来阐发思想和道理的。南北朝刘勰《文心雕龙·原道》中已有“圣因文而明道”之语。此后含文以明道之意的言论甚多,至韩愈提出“修其辞以明其道”(《争臣论》)。而直接提出“文以明道”这个命题的是柳宗元。

日期:2017-11-08

天道无功无作

唐代柳宗元提出的关于天道的命题。出自《天对》:“问:圜则九重,孰营度之?对:无营以成,沓阳而九,转輠浑沦,蒙以圜号。问:惟兹何功,孰初作之?对:冥凝玄釐,无功无作。”

日期:2017-11-08

天地本始惟元气存

唐代柳宗元提出的关于宇宙本原的命题。出自《天对》:“本始之茫,诞者传焉。鸿灵幽纷,曷可言焉。昒黑晢眇,往来屯屯,厖昧革化,惟元气存,而何为焉。”

日期:2017-11-08

天人不相预

天与人互相不干涉。唐代柳宗元提出的关于天人关系的命题。出自《答刘禹锡天论书》:“生植与灾荒,皆天也;法制与悖乱,皆人也,二之而已。其事各行不相预,而凶丰理乱出焉,究之矣。”

日期:2017-11-08

力足者取乎人

政权力量强大的君主相信和依靠人。唐代柳宗元提出的关于治国的无神论命题。出自《非国语上·神降于莘》:“力足者取乎人,力不足者取乎神。所谓足,足乎道之谓也,尧舜是矣。”

日期:2017-11-08

正德受命于生人之意

唐代柳宗元提出的关于帝王受命的命题。出自《贞符》:“臣为尚书郎时,尝著《贞符》,言唐家正德受命于生人之意。”生人即生民,为避李世民讳,改生人。柳宗元的这一观点,是针对董仲舒等人的祥瑞符命之说而提出的。

日期:2017-11-08

讽谕

以委婉含蓄的方式反映社会问题,批评上政。儒家关于文艺的社会政治功能的概念。

日期:2017-11-08

理昧而言天

由于认识不清事物的规律,便将吉凶祸福归之于天。唐代刘禹锡提出的关于天人关系的命题,出自《天论中》。

日期:2017-11-08

数存而势生

各种事物的性质及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事物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唐代刘禹锡提出的关于事物运动规律的命题。出自《天论中》:“夫物之合并,必有数存乎其间焉。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

日期:2017-11-08

天人交相胜

天与人各以其特殊所能胜过对方。唐代刘禹锡提出的关于天人关系的命题。出自《天论上》:“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

日期:2017-11-08

明觉则情无邪

内心明觉就可以做到有情而无邪。唐代李翱提出的关于性情的命题。出自《复性书中》:“情本邪也,妄也。邪妄无因,人不能复。圣人既复其性矣,知情之为邪。邪既为明所觉矣,觉则无邪。邪何由生也?”

日期:2017-11-08

物至不应于物为致知

人受外物袭扰时,心性保持清静光明,不受影响,这叫做致知。唐代李翱提出的认识论命题。出自《复性书中》:“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昭然明辨焉而不应于物者,是致知也。”

日期:2017-11-08

情由性而生

唐代李翱提出的关于情、性关系的命题。出自《复性书上》:“性与情不相无也。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

日期:2017-11-08

诚者圣人之性

唐代李翱提出的关于心性的命题。出自《复性书上》:“诚者,圣人之性也。寂然不动,广大清明,照乎天地,感而遂通天下,故行止语默无不处于极也。”

日期:2017-11-08

不平则鸣

唐代韩愈关于文学创作的命题。他在《送孟东野序》中,开宗明义提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论断,指出自然万物都是由于受到外物的挠荡激梗才发出声响;人类的言论也是如此,心中有抑制不住的感情,才发出呼喊歌...

日期:2017-11-08

修辞明道

唐代韩愈关于文学创作原则的命题。韩愈继承儒家的传统观点,认为道是文章的内容,辞是文章的形式;辞与道相辅相成,而以道为主。

日期:2017-11-08

气盛言宜

唐代韩愈对立德与立言关系的命题。他认为“古之立言者”,要“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只有“养其根而竢其实”,根茂才“其实遂”,也惟有“仁义之人,其言霭如也”。

日期:2017-11-08

性三品(韩愈)

人性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唐代韩愈关于人性的学说。他写有《原性》篇专论这个问题。

日期:2017-11-08

道统

唐代韩愈创立的儒家传道系统。他说:“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

日期:2017-11-08

天说

唐代韩愈解释天以及天人关系的学说。此说不载于《韩昌黎集》,而见于柳宗元的《天说》转引。韩愈针对柳宗元“言天之说”,认为人类的生存和繁殖,对“元气阴阳”会起破坏作用。韩愈的观点受到柳宗元的批评。

日期:2017-11-08

圣人之道犹圣人之文

圣人的文章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唐代柳冕提出的统一文道的命题。语出其《答徐州张尚书论文武书》:“圣人之道犹圣人之文也。学其道不知其文,君子耻之;学其文不知其教,君子亦耻之。”这是柳冕古文理论的纲领。

日期:2017-11-08

史有三长

史学家应该具备史才、史学、史识三种能力。唐代刘知幾的史学观点。

日期:2017-11-08

疑古惑经

唐代刘知幾的史学观点。《史通》中有《疑古》《惑经》两篇,多讥往哲,喜述前非,对古代史实和儒家经典提出质疑,表现出一种怀疑和批判精神。

日期:2017-11-08

实录直书

根据事实不加隐讳地撰写历史。唐代刘知幾在《史通》中提出的史学观点。《史通》专设《直笔》篇,阐发实录直书意旨。实录直书的理论基础是儒家所倡导的正直人品。

日期:2017-11-08

器体道用

唐代崔憬易学命题。崔氏认为:天地万物皆有形质,形质之中包含“体”“用”两个方面。

日期:2017-11-08

太极元气混而为一

唐代孔颖达易学命题。

日期:2017-11-08

无阴无阳谓之道

道是元气混沌未分,无所谓阴阳的统一体。唐代孔颖达易学命题。

日期:2017-11-08

形由道而立

形质由道衍化而来,是道的派生物,因于道才得以成立。唐代孔颖达易学命题。

日期:2017-11-08

《易》理备包有无

唐代孔颖达易学命题。有,指形而下之器,包括有象有形的万事万物及其运动变化;无,指形而上之道,即是无象无形的太极,太极即元气,为万事万物赖以生成发展的依据和动力。

日期:2017-11-08

九经

儒家九部经典。唐文宗开成初年(836),宰相兼国子祭酒郑覃主持在太学勒石经,周墀、崔球、张次宗、温业等参与校定石经文字。次年石经刻成,称《石壁九经》,共160卷。

日期:2017-11-08

蜀石经

五代后蜀国君孟昶命毋昭裔督造,以楷书刻石。因始于后蜀广政元年(938),所以又称“广政石经”。该石经原刻有《孝经》《论语》《尔雅》《周易》《诗》《书》《仪礼》《礼记》《周礼》《左传》等十经。

日期:2017-11-08

开成石经

唐开成时所刊石经。因开成石经今在陕西长安县,又称长安石经。该经用楷书刻《周易》《书》《诗》《仪礼》《周礼》《礼记》《左传》《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十二经。

日期:2017-11-08

儒学与新乐府运动

新乐府运动是发生于唐代中叶的一次诗风改革运动,是儒家文艺思想同唐代中叶的社会需要及诗歌发展相结合的产物。宗旨在于提倡以汉乐府为榜样,创作反映现实、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以讽谕上政,达到正得失、美教化...

日期:2017-11-08

科举与明经

中国古代以考试为主的选士制度及其科目之一。进士科重文辞,明经科重经术。其中进士科的人材较多,更受重视。科举制一直延续到清代,但明经一科在北宋被废止。

日期:2017-11-08

读书在能行

读书的目的在于修身和经世。北齐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提出的关于学、行关系的学说。认为读书的目的在“利行”。行,指修身和经世。学而不行不如无学。

日期:2017-11-08

治家贵俭

北齐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治家》提出的治家原则。《颜氏家训·止足》也贯穿了这一思想。颜之推认为,稼穑而食,桑麻以衣,是生民之本。治家要勤劳守业,自给自足,躬俭节用,不尚奢靡。亦要以宽仁为本,可俭而...

日期:2017-11-08

人伦重在三亲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行为准则最重要的是夫妇、父子和兄弟。北齐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关于人伦关系的学说。“三亲”指夫妇、父子、兄弟。

日期:2017-11-08

物感说

南朝梁钟嵘提出的诗歌发生论。物感说滥觞于《乐记》:“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物也。”认为音乐的发生是由于人心之“感于物而动”,从而产生情,...

日期:2017-11-08

三义说

南朝梁钟嵘提出的诗歌创作论。三义指兴、比、赋。

日期:2017-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