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梁钟嵘提出的诗歌审美论。味,作为名词用,是指诗歌本身的审美价值,使人在欣赏作品时得到特定的审美感受;作为动词用,是指以诗歌为对象的审美活动。
南朝齐梁之际刘勰独创的文学概念,指文学创作的两种表现手法或修辞方法。
南朝齐梁之际刘勰独创的文学范畴,见于《文心雕龙·情采》。情,概指内容,着重于情感;采,概指形式,着重于文采。情采要求情和采的统一,即所谓“衔华佩实”“华实相胜”,这是刘勰的基本思想。情采说继承了儒...
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基本范畴,实质是对文艺作品的美学要求。“风骨”一词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是习用语。其先用于品评人物。刘勰之后,风骨成为沿用不衰的文学概念。
概指艺术思维,特别是指艺术想象。刘勰的《文心雕龙》列《神思》专篇,神思遂成为文论的专用范畴。
以本性制约情感。为魏晋玄学人性论的重要命题,语出王弼的《周易·乾卦注》。
掌握事物的根本或世界的本体,用以治理或认识世界万事万物。玄学命题。系由三国魏王弼的《周易略例·明彖章》关于“物虽众,则知可以执一御”的论述概括而成。
测度“圣人之意”的关键在于不拘执个别的“象”。三国魏王弼哲学认识论的重要命题。语出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章》。
解释卦中爻的变化。三国魏王弼《易》学命题。
玄学派《易》学命题,意谓《易》学最高范畴太极即是“无”。
运动停息便静止。玄学命题。语出王弼《周易·复卦注》。
健与顺两种法则统御天地之形。《周易》义理学派重要命题。语出王弼《周易·乾卦注》及《周易·坤卦注》。
限制商贾,对农业实行宽松的政策。西晋傅玄提出的经济政策。
《春秋》是记事为主的史书。古文经学命题,见于《汉书·艺文志》《春秋经传集解序》等,意义在于反对今文经学以《春秋》为“道义”之书的见解,坚持《春秋》为史书。
物欲之心与合道之心。宋代儒学的重要范畴。语出《古文尚书·大禹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一命题在两宋时期极受重视,成为程、朱构筑理学的依据之一。
为宋明理学家所重视的古文经学概念。语出《古文尚书·大禹谟》。六府即水、火、金、木、土、穀,三事即“正德”“利用”“厚生”。
如果不忘象,即不把握理,则象也无从产生。东晋韩康伯的《系辞注》阐述的关于象数与理之关系的命题。
无阴无阳就是无,无就是道。东晋韩康伯在所著《系辞注》中提出的针对《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命题的反命题。无不言无,而言无阴无阳,是针对《易传》的“一阴一阳”而来。
靠精神去体认物之理、易之理。东晋韩康伯的《系辞注》提出的关于如何认识物之理、易之理的命题。
关于语言和思想的关系的论辩。“言”,指语言,有时与文字相区别,有时可兼指口头言辞与文字著述;“意”,指与“言”对应的思想观念或义理宗旨。
关于世界本体究竟为“有”还是“无”的论辩。这种讨论主要发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
儒家与道家的辩论与抗争。为中国思想史上最重要的学派论争。由于儒道两家的学说不限于哲学,涉及政治、宗教等,因而儒道之争又构成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儒佛之间的争论,历时很久,一直绵延近2000年,从未间断。但是比较大规模的辩论却都集中在宋代以前,主要有两次大的论争和三次灭佛事件。
魏晋时期经学王肃学派与郑玄学派的论争。
三国魏废帝齐王(曹芳)正始二年(241)刊刻的石经。包括《尚书》《春秋》经和《左氏传》,因用古文、小篆和隶书三体写刻,故又称“三体石经”“三字石经”。
南北朝时期北方的经学。北学墨守东汉经学传统,国学中《周易》《尚书》《毛诗》、三《礼》及《论语》《孝经》均用郑玄注,《春秋》左氏学用服虔注,公羊学用何休注。北学代表人物有徐遵明、熊安生等,多以章句训...
南北朝时期南方的经学。南学兴盛期为梁代,现存南学代表作即为梁朝皇侃所撰《论语义疏》。
东汉王充对历史的看法,他不赞同儒家美化上古三代,而认为古今都有治世,历史的发展总是后代胜过前代。
东汉王充持人性有善有恶论,认为性善或性恶均由后天环境养成。
痛心疾首,憎恶没有事实根据的言语、文章和书籍。疾虚妄是王充作《论衡》的基本精神。
东汉王充认为正确的认识必须经得住效验的证明。
东汉王充认为人的知识是后天得来的,否认有天赋的先验的知识,这便是他所强调的“实知”。
东汉王充关于命定论的思想学说,《论衡》有《命义篇》。王充认为人的生死寿夭、富贵贫贱、吉凶祸福皆由命定。自王公至庶民,人及动物皆由命定。
东汉王充否定有鬼神存在,反对人死为鬼说。王充认为人的精神派生于人的形体,依附形体而发生作用,没有离开形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故人死不能为鬼。
东汉王充批判天人感应思想的理论依据。王充认为天和人均为物质实体,天包括整个自然界,而人为自然界万物之一。
太极即元气;元气未分化时,天、地、人混合为一。西汉刘歆提出的命题。“太极元气,函三为一”的略称。
言为心声,书为心画,指言辞(言)和文辞(书)都是人的思想感情(心)的表现。
人性天生具有相互交织的善恶两重属性。西汉末扬雄提出的人性论观点。
对古代思想文化既要有所继承,又要有所变革。西汉末扬雄提出的命题。
限制私人占有土地的亩数。西汉董仲舒为调均贫富而提出的经济政策。语出《汉书·食货志》。
西汉董仲舒的经济观。调均贫富是儒家思想传统。孔子认为社会分配“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董仲舒继承了孔子在财富问题上的均贫思想。
西汉董仲舒关于义利关系的命题。谊,义。全句是:“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董仲舒正谊明道不计功利的义利观,直接继承了先秦儒家的思想。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西汉董仲舒政治思想体系中的重要范畴,封建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纲,鱼网上的总绳,引申为起决定作用的部分。
西汉董仲舒关于历史发展的理论。三统,夏商周三代正朔的合称。董仲舒提出三统三正理论,是要“为汉制法”,为建立一套新的政教制度的合理性做论证。同时,也是为劝导君主改制修德、顺天应人而努力。
改正、替换和变化、改变。西汉董仲舒的重要政治观点。董仲舒的更化思想,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清醒认识,有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增强汉王朝的国力,具有合理性和进步性。
有帝王之德而无帝王之位的人。西汉董仲舒奉给孔子的尊号。语出《汉书·董仲舒传》:“孔子作《春秋》。先正王而系万事,见素王之文焉。”
西汉董仲舒关于人性品级和本质的理论。三品,三个品级,指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不教而善,中民之性待教而善,斗筲之性教而不善。
木、火、土、金、水5种物质所代表的德性互相促进,顺序替代。秦汉学者解释社会发展变化规律的理论。
金、木、水、火、土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和相互克服的。西汉董仲舒天人哲学体系中的重要观点。五行即金、木、水、火、土。
阴是阳的配合。西汉董仲舒天人感应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命题。合,配合、对应、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