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打开微信扫一扫
子类_中国孔子网

《象山先生全集》

来源:作者: 2017-11-14 11:34:00

  南宋陆九渊的文集。共36卷。卷一至卷十七为书信,卷十八为奏表,卷十九为记,卷二十为序赠,卷二十一至卷二十四为杂著,卷二十五为诗,卷二十六为文(多为祭文、祈雨文),卷二十七为行状(兄陆九龄和岳父吴渐所撰),卷二十八为志铭,卷二十九至卷三十一为程文,卷三十二为拾遗,卷三十三为谥议(包括“象山先生行状”),卷三十四至卷三十五为语录,卷三十六为年谱。陆九渊平生撰著不多,只写了少量的诗文,其思想主要反映于书信和讲学的语录之中。在其与亲友、弟子的书信中,主要阐述了他以发明本心为治学的根本,反对读书只拘泥于古人的词章训诂,同时也提出改革当时弊政的某些主张。在《记》里,尤以《荆国公王文公祠堂记》为最突出,大胆为王安石翻案,褒奖其人其学,因此遭到朱门弟子的攻击,但陆九渊却自以为“《王文公祠记》乃是断百余年未了公案,自谓圣人复起,不易吾言”(《与胡寄随》)。另《敬斋记》重申“道,未有外于其心者”的观点。在《语录》里,集中地阐明心即理的思想,表述了不少疑古疑经的观点。《年谱》则是记述陆九渊家世及一生的主要经历。特别是较详细地记载了(淳熙二年)(1175)应吕祖谦之约,陆九渊兄弟赴江西信州鹅湖寺同朱熹讨论治学之方时的论辩情况及主要的分歧等。《全集》编成于宁宗开禧元年(1205),由陆九渊长子陆持之搜集遗文,编为《象山先生全集》28卷、外集6卷,杨简作序。开禧三年(1207)由抚州守陆九渊弟子高商老(浙江括苍人)刊《陆象山集》。嘉定五年(1212)陆持之又将原集修订为32卷,袁燮作序,刊于江西仓司。明嘉靖四十年(1561)江西王宗沐将袁刻本重行校订,刊于江西(清《四部丛刊》本系影印此刊本)。1980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陆九渊集》。

  《与朱元晦》 南宋陆九渊致朱熹的书信,分别编人《象山先生全集》卷二、卷七、卷十三中。卷七、卷十三的两封信,仅是一般的家常问候,不涉及学术问题。卷二的3封致朱熹的信,集中反映了陆九渊与朱熹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中关于无极而太极问题上的分歧。在《与朱元晦》之一中,陆九渊对其兄陆九韶所提出的“《太极图说》与《通书》不类”,疑其非周子所作,或为其学未成时所作,或为传他人之文的论点加以肯定。对朱熹曾就此指责陆九韶“轻于立论、徒为多说”予以反击,认为朱熹关于“无极”的繁琐论证是“只管言来言去,转加糊涂,此真所谓轻于立论,徒为多说”。

  从朱、陆往还的信件中,可知朱、陆对太极的不同训释。朱熹把“极”训为“至极”,把理的总汇称之为“太极”,主张用“无极”来加以形容,“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为万物之根”(朱熹:《答陆子静》)。陆九渊把“极”训为中,“太极”即“理”,毋需用“无极”来加以形容,“盖‘极’者,中也,言‘无极’则犹言‘无中’也,是奚可哉?”“未闻有错认太极别为一物。……且极字亦不以形字释之,盖极者中也”。陆九渊认为“无极”这个词不出乎儒家圣人之书,“无极二字出于《老子·知其雄》章,吾圣人之书所无有也,《太极图说》以无极二字冠首,而《通书》终篇,未尝一及无极字”。他指出:《周易大传》《尚书》都不曾出现“无极”二字,认为朱熹“无极而太极”之论乃是“叠床上之床”,“架屋下之屋”,完全是多余的。从信中还可看出朱、陆对“阴阳”的不同理解。陆九渊把“阴阳”理解为宇宙间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总体现,认为“阴阳”便是所谓“形而上之道”。他说:“易之为道,一阴一阳而已,先后、终始、动静、明晦、上下、进退、往来……何适而非一阴一阳哉?”这一观点不同于朱熹的理派生气,由气而化生万物的思想。

  陆九渊在《与朱元晦》中,主张学术争鸣以明是非真伪。朱、陆在无极而太极问题上的争论反映了朱、陆理学、心学二派的异同。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