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2 - 《孟子》(一)中·英对照版
P. 232
?孟
子
子又把自己与告子的“不动心”做了比较,
并在告子观点的基础上指出了他们之间的差
异:“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可;不得于言,
勿求于心,不可。”为什么孟子不同意告子
的“不得于言,勿求于心”呢?要想正确理
解其中之“言”,还得通篇考虑此话的语境。
此语是紧接北宫黝、孟施舍、曾子养勇而出,
故此“言”不能单纯地当作道理或学说来看,
而应该把它放在礼乐制度的大环境之中考量。
曾子把“义”纳入了养勇的范畴,所以此“言”
是指有道义、得到社会认可的言论。因为告
子持性无善无不善论,认为人的内心“善义”
是由合乎礼制的言论所引导的,不是内心本
有的;而孟子是持性善论的内义观点,因此
孟子不认同告子“没有得到社会认可的言论,
不要求得心里的认同”的说辞。
弄通了孟子与告子“不动心”的差异,
还要明白“志”与“气”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们一般讲“志”,大可理解为心志,但《孟子》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