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知是心的精神与灵性,主宰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明代王畿提出的哲学命题。
意、知、物统一于心而无善无恶。明代王畿在《天泉证道记》等文中提出和论述了这一哲学命题。
身与道为一体,尊身与尊道相结合。明代王艮格物学说(史称“淮南格物”)的重要命题。
道存在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又称“百姓日用之道”或“百姓日用之学”,是明代王艮的重要理论观点之一。此说源于古代儒家。
人性产生于人的形气。明代王廷相关于人性来源学说的命题,出自《王氏家藏集》卷三十三《横渠理气辨》。
凡事笃行实践才能获得真知。明代王廷相关于知行学说的命题,出自《王氏家藏集》卷二十七《与薛君采》一文。
感觉经验与抽象思维相结合产生理性知识。明代王廷相关于认识论的命题,出自《雅述》上篇。
元气就是道体,道体随着元气的变化而变化。明代王廷相关于辩证法思想的命题。出自《雅述》上篇。
明代王廷相提出的用于表示宇宙本原的概念。王廷相为了合理地说明宇宙的多样性,将佛教唯识宗的种子说改造成元气种子说。
明代王守仁为接引徒众而提出的四句话的教典。是王学基本观点的简要概括。这四句是:“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里包含了他关于良知、致知格物、已发未发、本体功夫...
明代王守仁关于音乐的命题。见其《传习录》下。他从以心为本的哲学思想出发论乐,把乐之本也归于人心。
明代王守仁论儒家的经书与史书关系的命题。语出《传习录》上:“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易》是包牺氏之史,《书》是尧舜以下史,《礼》《乐》是三代史。其事同...
道和学术是公共的,应由天下人共同认可,不能由包括孔子在内的任何个人垄断。明代王守仁提出的反对外部权威的命题。语出书信《答罗整庵少宰书》(《传习录》中)。
明代王守仁教学中常用的一句话,是关于人的本性的一个通俗的说法。语出《传习录》下的一条语录。
具有最高品德、完美无缺的人犹如纯金,明代王守仁关于圣人本质的一个命题,语出《传习录》上。
明代王守仁关于本体与功夫关系学说的命题。语出《传习录》下:“问:不睹不闻是说本体,戒慎恐惧是说工(功)夫否?先生曰:此处须信得本体原是不睹不闻的,亦原是戒慎恐惧的。戒慎恐惧不曾在不睹不闻上加得些子...
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仁心。明代王守仁关于心的道德属性的一个重要命题。语出《传习录》上:“明德是此心之德,即是仁,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使有一物失所,便是吾仁有未尽处。”
心和理是一回事。明代王守仁关于心理关系的重要命题。语出《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
知与行互相统一。明代王守仁关于知行关系的重要命题。语出《传习录》上:“今人却就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又不是某凿空杜撰,知行本体原是如此。”知即道德自觉,行即道德行...
好恶情感产生并包容全部是非观念,明代王守仁关于良知基础是道德情感的命题,语出《传习录》下。
通过修养功夫去掉私欲的障蔽而恢复、显露内心固有的天理。明代王守仁学说的核心命题,语出《传习录》下。
明代王守仁关于心理关系的重要命题,主要是针对程朱的理在天地万物的思想而提出的。
明代王守仁阐述心物关系的一个基本命题。守仁提出这个命题从根本上改变了格物的意义。
理、气合一,道、器合一。明代湛若水提出的关于理气关系、道器关系的命题。语出《湛甘泉先生文集》卷一《樵语》:“吾观于大《易》,而知道器之不可以二也。爻之阴阳刚柔,器也,得其中正焉,道也。器譬则气也,...
气质恰在中正之处,那就是性。明代湛若水关于理气关系的一个命题。
明代湛若水提出的关于心的本质的重要命题。语出《湛甘泉先生文集》卷七《答杨少默》一文:“吾与阳明之说不合者,有其故矣。盖阳明与吾看心不同。吾之所谓心者,体万物而不遗者也,故无内外。阳明之所谓心者,指...
明代湛若水提出的心性论的重要命题。
明代罗钦顺的认识论命题。罗钦顺提出格物非格心,格物之“物”应为万物。
明代罗钦顺关于理气统一的命题。罗钦顺不同意朱熹关于理气关系的观点,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理只是气的所以然者,故不离气。
理存在于气之中,理不能脱离气而独立存在。明代蔡清提出的理气关系的命题。
太极包含阴阳二气,而阴阳二气变化无穷是太极自身具有的属性。明代蔡清提出的哲学本体论命题。
明代薛瑄关于一理与万物之理关系的哲学观点。
最古的一次同余式组解法,属于近代数论不定问题之一种。
格物、致知是《大学》8条的开头两条,经朱熹表彰后成为理学极重要的功夫理论。
儒家关于本体与功夫之间的关系的讨论。本体即本然状态,从性善论来说,人的善性即是人的本然状态,亦即本体,因此程朱的理、性,陆王的本心、心体都是本体。
宋代开创理学的几位大儒,如周敦颐、张载、程颢和程颐等,均有“出入佛老”若干年的记录,但都翻然醒悟,认识到入禅则为避世,无益于家国,复归于儒学。理学家大多从儒家立场出发,排抵佛教,强调儒禅之辨。
元代中国南北两位理学家吴澄与许衡。元人揭傒斯在《吴澄神道碑》中说:“皇元受命,天降真儒;北有许衡,南有吴澄。”(《揭傒斯全集·辑遗》)“南吴北许”遂成为概括元代两大理学宗师的典型说法。
理学,特别是程朱理学,作为统治集团的官方哲学,与科举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认识和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则可治理好天下。南宋叶适的历史观命题。“势”一般指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考察验证实际情况和具体事物来掌握规律,认识真理,南宋叶适的认识论命题,语出《水心先生别集·进卷·忠义》。
规律存在于事物之中,而表现为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南宋叶适的哲学命题,是论述对立与统一辩证关系的朴素观点,语出《水心先生别集》卷七《进卷,中庸》。
义和利并用,王道和霸道都予实行。南宋陈亮的历史观命题。语出《陈亮集·又甲辰秋与朱元晦秘书》:“义利双行,王霸并用。”
道理、规律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哲学命题。
道德和事理离不开人们的社会实践。南宋陈亮提出的哲学命题。
心的本然状态与人的善性是一致的。南宋杨简的心学命题。
整个自然界包括天地万物都是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心、性)而存在。南宋杨简的哲学命题。与其天道即人心的命题相联系。
自然界及其变化与人的主观意识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南宋杨简的哲学命题。
六经都是我心的注脚。南宋陆九渊的心学命题。
探求义理从简从易。南宋陆九渊的心学用语。
反省人所固有的仁义礼智之心。南宋陆九渊的哲学命题。认为人“心”原具先天纯粹良善的素质,“此心之良,本非外铄”(《陆九渊集·与徐子宜》),然而由于受到后天的外界影响,才逐渐丧失了“至灵”和“清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