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纬
以《易传》和西汉中期盛行的卦气说为代表的象数学为思维框架,用汉代有关宇宙学、医学等方面的科学成就和禨祥灾异之说,解说儒学经典《周易》的一组著作。是纬书之一种。《后汉书·樊英传》著录易纬6篇,篇名为:《稽览图》《乾凿度》《坤灵图》《通卦验》《是类谋》《辨终备》。易纬各篇成书时间不一,大致在西汉末至东汉初这段时间之内。注家以东汉末郑玄、魏宋均两家著称。后世辑本见于《说郛》《古微书》《黄奭佚书考》《玉函山房辑佚书》,篇目与文字略有参差。《四库全书》所录易纬,系从经史所引佚文和类书《永乐大典》中辑出,并参以孙瑴《古微书》范钦本、钱叔宝本校刊而成,篇名多出《乾元序制记》《乾坤凿度》2篇,且重迭交错皆无以正,亦非善本。
易纬在《易传》基础上广泛吸取当时天文、历法、物候、数学、医学、律吕等方面的成就,利用《易经》的结构框架,为望气、占候、推步等术提供了一整套理论依据,使业已广泛流行于世的简短预告吉凶的谶语,成为融合阴阳运数与神灵意志的不可违逆的预言。易纬诸篇迷信与科学共存,精华与糟粕并见,需要进行审慎辨析。
关于宇宙发生 《乾坤凿度》将宇宙发生概括为两大阶段,即太易与太极。太易无气,“万源无成”。由太易而“始著太极”,由太极而“成乾坤行”。“乾坤既行,太极大成”。乾坤何以能从太极中产生?《乾凿度》说:“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极生于太易而始于太初,即气之始生,进而成为形之始生的太始,再进则为质之始生的太素。“炁形质具而未离,故曰浑沦。”浑沦之太极“分而为二,故生天地。天地有春秋冬夏之节,故生四时,四时各有阴阳刚柔之分,故生八卦”。八卦之气流行,万物蕃蔗而生。此说丰富了《易传》的太极说,而其虚悬出一个太易阶段,则为宋代理学中的“理在气先”说提供了思想前提。
关于气象医学 易纬吸取孟喜、京房卦气说,以坎离震兑为四正卦,主2至2分之用日,余60卦卦主6日7分,五卦值一月,合一年365日又4分日之一。以十二消息卦值七十二候,以象一岁之中阴阳上下升降的规则性过程。《通卦验》特取坎离震兑四正卦值二十四气,则“每卦六爻,既通于四时、二十四气,人之四支、二十四脉亦存于期。”将气象系统与人体经络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认为二十四气周期循环的规则性是通过从未间断的“未当至而至”或“当至不至”的上下波动的非规则性实现的。人体二十四脉的“盛”与“衰”与当令节气的过与不及表现出明显的对应关系。这对于季节性病因理论、养生理论的发展和防治效果的提高无疑有重要意义。
宣扬禨祥灾异 易纬将阴阳升降的自然现象与人事密切联系起来,认为“二十四炁,其相应之验,犹影响之应”(《通卦验》),人的动作言语应谨慎配合。如冬至日,阳气微起,时当主静,“人主不出官,商贾人众不行”,“人主与群臣左右从乐五日”,以迎冬至日。夏至之日阴气微生,其礼舞八乐,以肃敬为界。因为“冬日至成天文,夏日至成地理”,故二至之日,“日中规其晷之如度者,则岁美人民和顺”;如果礼仪有差,戒慎不敬,则日中规晷不如度,必然导致“其岁恶,人民为譌言,政令为之不平”。甚者,则有水旱之灾,日月之食,其兆更凶。总之,二至之日是阴阳升降的关键时刻,不可不慎。如此之类讲述禨祥灾异,皆较谶语精密细致。
其他 在自然科学方面,易纬还有许多卓越的见识,如说“月阴精,水为天地信,顺气而潮”(《乾坤凿度》),注意到月亮与潮汐的关系。
《乾凿度》 易纬篇目之一。《乾凿度》在《易传·系辞》基础上,对易理、易象、易数均有阐发,并利用易数敷衍出一套人主受命的推步之术。其说《易》不乏新见,而宣扬推步之术则是糟粕。东汉郑玄、魏宋均曾分别为之作注,今存辑本主要为郑玄注。
易理 《乾凿度》首次提出易有三义说:“《易》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管三成德,为道包龠。”易,变易,不易,《易》统此三德,天地之道囊括无遗。易,不烦不扰,淡泊不失,郑玄注作“寂然无为”,以后易家以无为则简,故易即简易。变易,谓天地通气,五行迭终,四时更废,君臣相易等变动不居之义。不易,谓天地定位,君南臣北、上下尊卑之位等不可变更之义。《易》一而含三义,对后世说《易》影响甚大。此外,《乾凿度》还提出不少在哲学史上颇有影响的命题,如“乾坤相并俱生”,认为“乾坤者,阴阳之根本,万物之祖宗”,乾阳坤阴“并活而交错行”,万物乃得有生,充分注意到矛盾的普遍性。
易象 ①全《易》之象模拟宇宙的发生与衍进过程。在宇宙产生之前,有一个无气的太易阶段,郑玄注太易为“有理未形”。但《易》始于太极。太极经历气始之太初、形始之太始,质始之太素,而成炁(气)形质具且不相离之浑沦体。浑沦体的分解产生天地、四象、万物。郑玄认为,太易为无,太极为有。“太易,无也;太极,有也。太易从无入有,圣人知太易有理未形,故曰太易。”(《易纬·乾坤凿度》郑注)既然太易寂然无物,太初之元气如何产生呢?他认为“太初者,亦忽然而自生”(同上)。又《乾凿度》在解释六十四卦分上下篇时认为,《易》卦六十四,分而为上下,象阴阳也。上篇三十卦象阳,下篇三十四卦象阴。上篇尊乾坤为始,运日月阴阳之动,万物成始成终之变,故终之以坎离。下篇咸恒相感为人伦之始,以明戒、慎、存三道,而终之以既济未济。上述诸说对宋代理学家说《易》有很大影响。②八卦的卦象与方位。震东方值二月,巽东南值四月,离南方值五月,坤西南值六月,兑西方值八月,乾西北值十月,坎北方值十一月,艮东北值十二月。以八卦配八方,其数备;以八卦值十二月,其数不足。于是“艮渐正月,巽渐三月,坤渐七月,乾渐九月”。坎离震兑为四正卦,主二至二分,各值一个月;乾坤艮巽为四维卦,各值两个月。这种分值配合,是以卦气说为基础的。还有一种配值法是以八卦配五常:震东方配仁,离南方配礼,兑西方配义,坎北方配信,乾坤艮巽在四维中央,配智。这种配置,意在说明人伦道德的先验性。
易数 ①认为大衍之数,含日十干,辰十二支,星二十八宿,“凡五十所以大阂物而出之者也”。②认为大衍之数与太极衍化密切相关。太易变而为一,即为太初;一变而为七,即为太始,七变而为九,即为太素。以此相推,则太易复变为二,二变为六,六变为八,则与一、七、九之变相协调。郑玄认为,太素备此四数,则炁形质具备,“于是清轻上而为天,重浊下而为地,于是而开阖也。天地之与乾坤、气形之与质,本同时如表里耳”。③以九宫数含阴阳进退之象。阳动而进,阴动而退,“则彖变之数,若一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乙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宋代刘牧、李觏称此为河图,朱熹称之为洛书。此外,《乾凿度》还利用易数宣扬人主即位推步之术,以太岁纪岁,76岁为一纪,20纪为一部首。以一部首之岁数乘以12月19分月之7,得一部首之总月数,再乘以29日81分日之42,得一部首之总日数。然后配以卦爻策诸数相乘除,以与《易》一大周律历相得,并按当位消息卦之纯与不纯,断定即位人主属帝属王,或属君子庸人小人之类。这一套推算,大体依以往帝王世纪杜撰而成,前无准验,后无确征,纯属骗人的糟粕,但客观上宣传了“易姓而王”的思想,对人主有一定的威摄作用。
编辑:李婕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